窄薄砂体立体井网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9-07-24 01:32
石油化工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井网采收率油井

何 芬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J油田地质沉积条件复杂,主要含油层系为沙河街组中深层,油田储层埋藏深、储层展布及流体系统复杂、储量丰度低、油藏类型多样、非均质性较强,具有典型的窄薄油藏特征。K油田处于ODP方案实施阶段,在油田开发早期立体井网调整技术的研究具有挑战性[1,2]。目前国内外在油田开发早期进行立体井网调整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地质静态认识不够,油田投产初期动态资料较少,研究难度较大。因此,针对窄薄油藏地下特征,利用矿场试验法、油藏工程法,平剖结合实现开发早期对注采井网进行立体优化调整,优化注采井网[3,4],有效降低层间干扰,形成立体均衡驱替增大水驱波及体积,整体提高油田采收率非常有必要。通过矿场实践证明该技术方法合理、可靠,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很好的借鉴经验。

1 数学模型

平面上,根据J油田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分别建立注采井组间两种非均质模式(见图1)。

基于等流量及渗流阻力叠加原理,结合达西公式,建立如下数学模型(见图2):

图1 注采井组间两种非均质模式

图2 注采井组间流量、渗流阻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由公式(1)、(2)、(3),得到注水井与油井之间流量、渗流阻力计算公式:

式中:q-产量,m3/d;K-油层渗透率,mD;H-油层厚度,m;pe-供给边界地层压力,MPa;pw-油井井底压力,MPa;Δp-油井生产压差,MPa;A-截面积,m2;μo-地下原油黏度,mPa·s;μw-地层水黏度,mPa·s;Bo-原油体积系数,m3/m3;re-供给边界(泄油)半径,m;rw-油井实际半径,m;Kro-机械表皮因子,m3/m3;Kro-油相相对渗透率,dless;K-岩石渗透率,D;Krw-水相相对渗透率,dless;L-地层长度,m;R-渗流阻力,Pa·s·m-1。

2 关键参数敏感性

根据公式(4)、(5)计算出不同渗透率K下对渗流阻力R、产液量q的影响[5],分析油井产液量的变化趋势,建立平面注采井网优化部署图版(见图3,图4)。

图3 渗透率对渗流阻力、产液量的影响

图4 不同含水阶段油井产液量的变化

图5 先导试验井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当油田含水超过30%时,平面注采井网优化调整策略为低渗透率部位注水,高渗透率部位采油更有利于改善水驱效果,可有效提高采收率。

3 应用效果

根据上面研究成果,J油田在2井区率先开展先导试验,对局部区域A28、A2、A1、A24注采井组实施优化调整,目前开发效果较好,实际产能翻倍。其中以A24、A18效果为例(见图5),油井A24日产油量由ODP设计的100 m3增加到250 m3,注水井A18日注水量由ODP设计200 m3增加到400 m3,该井组井控范围内采收率增加3.4%,预计将达到26.6%。

先导试验井组效果显著,后续将在全油田范围进行推广。目前项目组已高效完成3井区随钻调整方案研究,进一步精细挖潜油田内部潜力,随钻调整方案已通过有限公司审查。预计3井区通过早期注采井网立体优化调整,新增开发井7口,新增产能230 m3,新增可采储量 63.0×104m3,该井区提高采收率4.7%。

4 结论

(1)当油田含水超过30%时,立体注采井网优化调整策略为低渗透率部位注水,高渗透率部位采油更有利于改善水驱效果,可有效提高采收率。

(2)窄薄油藏井网部署高效开发技术,目前从已实施的矿场试验结果显示效果较好,为类似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井网采收率油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井遭袭
安泽南区块井网井距优化及小井组产能预测
超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注采井网设计优化研究
新型油井水泥消泡剂的研制
一种油井水泥用抗分散絮凝剂
基于几何约束的最大控油面积井网自动生成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