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2019-07-24 01:12陈芳芳
艺术科技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美学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

摘 要:“两山”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思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含义也在不断完善,它的提出与生态美学的理念相呼应,在“美丽中国”的建设道路上,我们人类要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诗意地栖居”等生态理念,这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两山”理论;生态美学;“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诗意地栖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2005年在考察湖州时提出,我们把这一理论称为“两山”理论。这一论断的提出无论是对湖州的生态环境的建设还是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牺牲了生态环境。纵观当代社会的发展历程,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之一。“两山”理论呼吁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地协调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总体性理论,这与生态美学的概念相呼应。

生态美学是在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的时候提出来的,是生态学和美学的有机结合,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的理念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生态美学是建立在生态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的,既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同时也不同于“生态中心主义”,它倡导“生态整体观”,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本文从“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诗意地栖居”三个方面分析“两山”理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1 “两山”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契合

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基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明确提出了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用生态美学的视角去看待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1]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对马克思共同体的总结,又立足于现实社会。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是生态链上的重要一环。过去人们为了自己的金山银山而破坏绿水青山,从西方的工业革命到我国的现代化经济,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告诉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一体的。没有绿水青山,也不会有金山银山。这个理念也让人类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我们就没有独立于自然,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有的国家都在同一个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生态美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地球上的物种之间是一个平衡的整体,“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联系以及所有生物和其周围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生态整体性的基本内涵,这种生态整体的破坏就是生态危机形成的原因,必将危及人类的生存”。[2]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引导,过分的以人类为中心,我们失去了绿水青山,但是也不能完全地支持“生态中心主义”,因为它视自然生态的利益为前提,阻止了人类的经济发展,人们也会失去“金山银山”。生态美学是建立在“生态整体论”的基础上的,是一种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生态论的存在观”是海德格尔所代表的当代本体论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它标志着当代哲学与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以及由对于自然的完全“祛魅”到部分“返魅”的过渡。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护自然环境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2019年的贺岁大片《流浪地球》很多人是看过的,此片不仅收获了票房,还对人类发出了警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遭受灭顶之灾,这场人类最后的战役,我们准备好了吗?此片在告诫人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一国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3]绿水青山是自然的美,也是“物我与焉”之人类的美。[4]人类与自然环境唇齿相依,与自然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美”是存在人和自然万物的统一整体中的,生态美学研究的对象不简单的只是“自然”,而是将它看作自然万物,是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

2 “两山”理论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形象升华

儒家的“天人合一”是生态美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它不仅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状态,“两山”理论对此思想进行了升华。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其中的一个小天地。在4月28日的中國北京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天人合一的追求,传递绿色发展的理念直抵人心。庄子说过“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自古就追寻“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应该遵守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呼应。儒家的思想认为在“天”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当我们研究其中的一个时是不能不牵涉另一个的。我们在考虑人类问题时,必须考虑自然世界的问题,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只有遵循这个规律,自然才会和谐地与人类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关键之处,是能把人从小我的世界、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是拘泥于一时一事的成败,从而拥有更宽阔的胸怀和更为深邃的眼光”。[5]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受利益驱使不断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全球气候的变暖、土地沙化、黑水流淌等都是我们对生态环境破坏而承受的后果。“天人合一”的思想只能给我们一个理论指导,特别是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还要取决于我们自己。

3 “两山”理论对“诗意地栖居”的审美诉求

《人,诗意地栖居》是荷尔德林的一首诗,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文明会使人们日渐异化。后来,海德格尔在《追忆》一文中提出“诗意地栖居”,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倡导的“诗意地栖居”旨在通过生活来实现艺术,抵制科技带来的人格湮灭和生活的刻板。在我国古代也有类似的表达,在《尚书》中提出了“中和美”的思想,这也是一种人生伦理的生命的美学。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只谈到了美学中的愉悦和赏心悦目,很少有人从审美角度去讨论美学,尤其是“诗意地栖居”。“两山”理论是对“诗意地栖居”的一种审美诉求,我们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就是为了能更好地生存在地球上,让子孙后代能看见绿水青山,闻到花香。

“诗意地栖居”作为现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命题,其宗旨是人类要回归自然,摆脱对自然的征服,仰望星空,凝视圆月,这是一种诗意。我们虽不必居于宁静的郊外,优雅的花园,但是我们必须拥有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与自然和谐共存,美好地生存在大地之上,世界之中。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山”理论以后,我国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更加重视,无序开发、粗暴掠夺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要坚持“生态人文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以生态美学为理论指导去建设我们的生态文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不能仅图一时的享受而给子孙后代留下无法挽回的损失,不仅要把金山银山留给后代,也要把绿水青山留给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和环保的双赢才能让我们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这是生态美学研究的价值所在。近几年,“两山”理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诗意地栖居”等字眼不断地出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不断被注入新时代的特征,对世界的影响也在加深,用生态美学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既是一个考验也是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0.

[2]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85.

[3] 王全权,张卫.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149-153.

[4] 周碧琬,王全权.论宗炳“澄怀味象”的生态美学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03):66-70.

[5] 庄众显.浅析苏轼《赤壁赋》中天人合一思想[J].文学评论,2018(20):80-81.

作者简介:陈芳芳,女,安徽蚌埠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猜你喜欢
生态美学命运共同体天人合一
怀特海有机哲学审美经验观的生态学审视
和谐之美
浅谈绿色设计中自然材料的运用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