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价值创造理论下新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研究

2019-07-24 10:33徐晗季金宇张莹齐骥叶心扉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供给协同农产品

徐晗 季金宇 张莹 齐骥 叶心扉

【摘 要】本文基于协同价值创造理论分析新型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采用价值分析法将新型特色农业的供求主体进行价值分层,探索双方在的矛盾所在并分析其成因,最后提出协同价值创造理论下新型特色农业的运行机制和配套保障措施。

【关键词】协同价值创造;新型特色农业

一、理论基础及研究视角

目前国内外协同价值创造理论的研究普遍集中在供应链的角度,多将其用于以商业为代表的服务行业的价值分析。按照鲁斯和瓦供的观点,协同价值创造包括协同生产和价值协同两个方面。协同生产,通过共享库存,协同设计,意在强调各企业生产主体之间的合作共享;价值协同,则是重点关注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供求双方的价值交互。

本文试图将上述理论应用于新型特色农业的分析研究,同时进行价值分析,使得协同价值创造的两个方面呈现出如下内涵:协同生产,不仅关注各农业供给主体的合作协调,也强调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导向能够体现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协同则是看重新型特色农业供求双方的价值互动,强调两个利益主体的共性及互惠价值创造。

二、协同价值创造理论下新型特色农业现状

(一)新型特色农业供需双方价值层次构成

对于以终端消费者为代表的需求方而言,他们对于新型特色农业的需求层次可以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个人物质需求”是最基础层次,主要体现为对于特色农产品的各方面的需求,还停留在实际的个人物质层面;“个人精神需求”是在物质基础上的进阶,更多注重体验感受等内在方面,难以用具体实物衡量,侧重精神方面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最高层次,展现了超越个人的物质、精神等自身利益的境界,去立足于一个社会整体的角度,谋求有助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农业需求形式。

对于供给主体来说,也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农业产业化发展”是第一层次,实现关联产业的集聚,推进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间层次,在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美好生活”是最高层次,将所有的发展问题落实到人本身上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协同价值创造理论下新型特色农业的供需“矛盾”

1.新型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多样化的矛盾。在新型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会逐渐出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使农产品呈现出单一化、标准化的特点,而消费者的需求是多元化、差异化的,单一的农产品供给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多样化。

2.新型特色农产品供给与消费者需求呈现结构性失衡。目前较多新型特色农产品的供给仍局限在初级产品加工,而消费者却追求高品质的消费,更有一部分消费者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农业的生态体验功能。较低层次的农产品供过于求,较高层次的农产品供不应求,导致我国新型特色农产品供需结构不协调,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

3.农业体验园服务供给同质化和消费者追求服务消费个性化的矛盾。现有的特色农业体验园主要提供采摘、农家乐等服务,娱乐设施单一,娱乐内容单调,没有融入特色创新元素,特色农业体验园服务供给趋向同质化,不能适应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的需要,不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

4.新型特色农业发展中注重经济效益忽略环境保护与消费者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矛盾。“三农”问题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人本身,新型特色农业供给者简单地认为产业化发展获得经济效益是实现农民的美好生活的途径,却忽视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层次供给价值创造的重要前提,这与消费者高层次的价值需求相悖离。

(三)新型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的成因

1.农产品及农产品服务市场供需错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我国新型特色农业对农产品服务的供给无法适应于人们需求层次的转变。低端农产品供给过剩,而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的服务供给千篇一律,而有创意、有特色的服务供给不足。

2.市場系统不完善,产业链未打通。由于市场的多变和市场信息阻塞,盲目扩大农产品产量会造成农产品的供需不平衡,从而出现农产品积压或贱卖的现象。由于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产业链条还未完全打通,农户难以将高价农产品运往市场,低效率的物流运输不利于农产品的保鲜,技术保鲜增加成本,使得生鲜类农产品价格过高。

3.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带动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行业转移,造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在缺少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下,他们难以适应新型特色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的趋势,带来产出品质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4.新型特色农业供给方“农业可持续发展”认识薄弱。随着新型特色农业的推进,供给方逐渐意识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农村可持续发展缺乏认识。不合理耕作造成土地肥力下降、过度使用化肥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屡见不鲜。供给方尚未意识到农业生态资源是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发展优势,生态效益通过合理开发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新型特色农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及配套保障

(一)协同价值理论下新型特色农业的运行机制

需求方的主体是消费者,他们也是新型特色农业市场的重要主体,因而其消费层级和消费导向将对整个新型特色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升消费者的需求层级,对其消费进行引导,就这一点而言消费者本身内部的自觉性的提升是关键,而外部通过市场信息,舆论新闻宣传也是重要方式。

对于供给方的参与主体则较为丰富。在农业产业化阶段,主体更多是龙头企业以及相关农业合作组织,带头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此时政府介入较少,仅起到辅助性的作用,提供相关的外部宏观支持;在农村可持续发展层面则更多需要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介入,引领产业发展形式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最终让农业产业化生产主体走向自觉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民美好生活阶段,则需要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加强引导,企业组织坚持人本思想,农民本身树立高远追求,共同实现美好生活。

供方和需方主体通过无形的市场相连,密切联系,高效运转。

(二)配套保障措施

1.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为了新型特色农业在体制机制上寻求新突破,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首先需要进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保证农业特色化、集约化。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努力推进农业经营组织体系集约化、专业化。

2.经营方式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对于新型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应当加大科研投入,改进生产技术,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加强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质量监管,形成产品质量自我控制体系。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努力打造特色农业产品、服务供给品牌。

3.政策体系支持

国家财政给予新型特色农业领域以适当补贴,加大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支持,引导地方公共、私人资本投入,加强投融资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保障水平。同时,在政策措施制定上向新型特色农业发展主体倾斜,落实好财政支持、税费减免、设施用地、电价优惠等政策。

4.思想观念变革

农业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新型特色农业的发展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加快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升知识技能,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座谈会、专家教育培训等方式,努力引导农业工作者技术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思想认同。

猜你喜欢
供给协同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