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设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工效管理

2019-07-24 10:33李义华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李义华

【摘 要】基于劳动工效的概念及意义,结合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实践活动,指出影响劳动工效的关键因素包括作业人员、施工计划与管理系统和施工环境,进而提出改进工效的对策建议:一是大力倡导建筑工人职业化,培养专业化的施工作业人员;二是建立PDCA循环机制,合理安排施工流水作业。三是发展装配式建筑,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施工管理;劳动工效;工效管理

一、劳动工效的概念及意义

劳动工效是劳动的工作效率,也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在我国建设工程行业中,对劳动工效的描述指标是国家或行业发布的劳动定额,代表着该行业内平均先进水平的工作效率,以此对施工中进行的作业效果进行衡量。如果施工作业效果超过劳动定额,有助于节约时间和费用投入,从而保障项目盈利;反之则加大时间和费用的投入,导致项目亏损。因此,在建设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劳动工效的有效管理是施工活动和计划控制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工程项目达到社会平均先进水平的关键指标,关系着工程企业盈利和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二、劳动工效的影响因素

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活动中,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劳动工效影响因素众多。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包括作业人员、施工计划与管理系统、外部环境。

(一)作业人员

在同一有效工作时间段内施工作业的进展受到施工作业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影响,自身能力强、专业技能高的作业人员的劳动工效必定超过无技能和技能不熟的作業人员。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专业施工人员的匮乏已经成为影响项目顺利开展和工时按期交付的关键问题。当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建筑施工行业,在为国家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因未能接受专业化的技能培训或培训时间短等原因导致专业工人的较大缺口,造成昨天放下锄头是农民、今天拿起榔头是工人的现象比比皆是,降低了工程的进展速度,也对施工项目的高质量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尤其是对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例如管道专业、设备安装、电气、仪表等专业,其焊工、钳工、电工、仪表工等工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施工项目能否按时按点、保质保量的完成。

(二)施工计划与管理系统

由劳动工效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工效是由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共同作用决定的。在工程总量保持固定的情况下,减少损耗的工作时间是控制好劳动工效的关键[1],而这取决于合理的施工计划与管理安排。其中,损失时间包括多余和偶然工作、停工、违背劳动纪律引起的时间耗费,需要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和避免发生。然而,由于我国建筑业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除了少数大型工程公司建立了完善的施工计划与管理体系,将现场管理纳入企业资源信息化管理外,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缺少制定合理而科学的作业设计、监督、调控机制,存在着对工作缺乏规划设计、未能严格按图施工、漏掉图纸工作量、材料供应不及时、施工人员迟到早退、工作面准备不足等问题,造成停工、流程反复等现象屡屡发生,极大地拖延了工期,并加大了设备、人力、建材等投入的资金耗费,严重影响施工建设的工效管理进度。

(三)外部环境

由于现场施工大部分是露天作业,受到诸多外在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甚至还需额外配置很多辅助工作量,如高空搭设脚手架、作业平台、安全网等工作。因此,作业环境的气候、温度等外部条件对施工人员的劳动效率有着直接影响[2]。尤其是北方寒冷日期较长、南方的酷热高温季节以及雨季对工期影响极大。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因缺氧常常发生体力不支情况,劳动效率要明显低于预制作业。再如,高温或严寒的天气也会对人员心理和工作的顺利实施带来消极影响。为此,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指出,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低于5℃,或者日平均温度高于35℃,施工现场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此外,即便是同一作业人员处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因温度或气候的环境差异影响身体状态,进而产生不同的工作效率。

三、劳动工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围绕上述三点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以下三点提升施工项目劳动工效的建议。

(一)加强建筑工人职业化发展,培养专业化的施工作业人员。

提高有效工作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关键在于将建筑业工人职业化,培养和使用专业性强、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作业人员,对于特种作业人员要求持证上岗[3]。同时,定期对专业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活动和发展方向。通过将建筑工人纳入企业的管理,可以从源头解决建筑业人员流动性大、临时性强的问题,以期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施工过程的安全,也为规范建筑用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积极开展动态计划、定期进度和劳动工效检测,建立PDCA循环机制。

通过对比劳动工效与劳动定额,可以有效监控施工进度,并及时提出更正计划,促进劳动工效的有效提升。例如,在新项目施工过程中,以周为时间周期对进度和劳动工效进行评估检测,相关措施主要包括:在项目上设立专门或兼职的统计人员,通过员工打卡、指纹报到等方法,进行施工作业的日常统计,按专业工种进行分类归总并形成人工时日报,再汇总成人工时周报[4]。最终,依据每周实际完成的工程量与实际投入的人工时进行计算,形成各工种的每周劳动工效和累计的平均劳动工效,并与行业劳动定额的工效相比较,进而评估本月和累计的劳动工效是否达标和分析原因,对未达标的工种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劳动工效。

(三)加大预制场地的工作,注重发展装配式建筑。

积极采取措施减少高海拔、恶劣气候、高温、严寒等对作业人员的不利影响,尽量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外部条件,为有效提升劳动工效提供切实可行的保障。特别是对于钢筋、钢结构、设备组装、管道等作业,应该尽量安排在条件良好的预制场地进行作业,以此减少现场工作。以管道专业为例,根据《化工安装劳动定额LD/T76.7-2000》和《管道标准规格尺寸》计算得出部分中低压管道的劳动工效(仅列中低压管道电弧焊),如表1所示。其中,管道施工中相同材质的作业中劳动工效最高的是活动作业,由此表明在条件较好的预制场地,其工作效率要高于现场施工作业。此外,当外部的气候环境较为恶劣,可选择发展装配式建筑,通过产业化生产的标准件运到现场直接安装,对节省工期和提高劳动工效具有显著的作业。

四、总结

在工程建设施工中,劳动工效的提升要以人为本、以管理为手段,使用和培养具有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合理的计划安排,加大装配式建筑在施工中的比例,从物理环境、劳保防护、医疗救治、社会保险、文化建设等方面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精神驱动,调动施工人员的劳动积极性。同时,注重建立PDCA循环机制,进行工效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对应措施纠偏。

【参考文献】

[1]史沁彬,张慧芳.浅谈提升煤矿井下单项工程工效管理[J].煤,2018(223):63-64.

[2] 杨德钦.施工与管理研究的拓展——初论施工工效学[J].建筑经济,2006(288):54-57.

[3] 孙瑞杰,曹琳.工效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32-33.

[4] 范艳霞.工效统计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安装,2014(3):14-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