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阶段模式探索

2019-07-24 10:33韩雨辰冯璐瑶韩知芳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

韩雨辰 冯璐瑶 韩知芳

【摘 要】多年来,河北农业大学不断拓展和延伸“太行山道路”,自“太行山道路”成立起,至今河北农大不断付之努力已经开创出一条属于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太行山精神”也已化作农大人的魂魄,融入到成千上万农大师生的血脉之中,引领着农大学子向太行山道路的前进。本文试图从剖析河北农大太行山科技扶贫实践形成独特道路的建设历程入手,分析河北农業大学深化发展“太行山道路”模式本质与探索经验,揭示其未来道路文化发展的意义与方向。

【关键词】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太行山精神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太行山区穿越我省25个县,绵延360公里,生活着八九百万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教育、科技落后,长期以来都摆脱不了贫穷这个字眼。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省太行山区还有24个县的800多万人仍没有摆脱贫困,32%的村人均年收入在50元以下。

为了促进京津冀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建设京津和河北平原生态屏障,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步伐,从1979年开始,原河北省科委开始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山,对我省山区特别是太行山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技术开发。当年4月,科技人员在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易县阳谷庄建了全国第一个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科研基地。从1979年开始,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全省科技力量,对太行山区进行技术经济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使农民很快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子。国务院对此发来了贺电,国家科委发了贺信,并誉之为“太行山道路”。

(二)研究目的

1978年开始于河北农业大学的“太行山道路”,是我国最早开展的科技扶贫实践。“太行山道路”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度成为全国许多地区学习的典范。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资源在山区的配置比例明显偏低的情况变得日益严重。近年来“太行山道路”的影响力却在逐渐减弱。这引发了我们对科技扶贫可持续机制的探讨。本文通过研究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阶段性模式与探索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太行山道路未来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三)研究意义

“太行山道路”是高等院校服务“三农”的成功探索,得到广泛认可。在其实践中形成的“太行山精神”,经过四十年的传承与积淀,太行山道路文化已经成为河北农业大学的强校之基、兴教之魂,形成了河北农业大学独特的大学文化。走过了40个春秋,“太行山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现今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紧迫而艰巨。依靠“太行山道路”建设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因此,继续沿着“太行山道路”奋进,传承“太行山道路”文化对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造福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文献综述

从太行山道路产生到现在,学者们不断研究"太行山道路",关于“太行山道路”的课题内容并不少见,如探索“太行山道路”影响下校地、校企合作新模式。对“太行山道路”历史探索,对“太行山精神”文化传承,“太行山道路”校园文化育人机制的探索,以及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太行山道路”带来的高校教师社会责任研究等。“太行山道路”的重要性,在教育,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都能体现。而关于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探索模式的研究仅有部分学者涉足。

河北农业大学在“太行山道路”的发展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代代的农大师生走进太行山区,实地工作,真正将技术带到了太行山区。谢帆,徐敏云,翟广云,郭洪生在《“太行山道路”与大学精神》中说到:“太行山精神”究其实质就是反映河北农业大学办学特色,彰显河北农业大学个性的大学精神。夏志学在《“太行山道路”及其文化传承》中谈到:“太行山道路”其实践中形成的"太行山精神",经过多年传承与积淀,已经成为一种大学精神,成为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具有引领主流价值形成和推广的作用。“太行山道路”已经深深埋在了所有农大人的心中,这种“太行山道路”文化会继续存在在河北农业大学的校文化中,并且将永远载入河北农业大学的历史。

而在河北农业大学自身的教学体系中,“太行山道路”已经融入河北农业大学教学和办学体系,时赟在《“太行山道路”历史起源探微》中讲到: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的办学特色是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优质,稳定的特性和与时代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办学指导思想与学校特色的具体体现。

河北农业大学与“太行山道路”密不可分,在发展“太行山道路”的道路上,河北农业大学师生坚持不懈,献身扎根到太行山区,用自己的力量为太行山区的百姓谋发展,研究“太行山道路”产生以来河北农业大学如何发展、深化“太行山道路”,河北农大如何不断丰富“太行山道路”,如何结合时代情景探索发展模式,及“太行山道路”未来的发展是本篇文章的思路。

二、太行山道路及文化历史沿革

(一)初创时期(以技术为切入点1978-1990)

1.1产生

为了促进京津冀经济区的整体发展,建设京津和河北平原生态屏障,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步伐,1979年,原河北省科委开始组织大批科技人员进山,对太行山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技术开发。

1979年3月,河北省科委在保定市召开河北省山区综合治理科研协作会,重点对“易县阳谷庄山区综合治理实验研究”攻关项目进行全面分析论证,确定由河北农业大学、易县科委为项目承担单位。河北省科委与河北农业大学共同研究,在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始了全面开发太行山的探索与实践。自此河北农大开始了一条送科技进山、振兴贫困山区的新路,就是“太行山道路”。自此,“太行山道路“文化在河北农业大学扎根,逐渐深入到每一代农大人心中,并跟河北农业大学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1.2探索策略及模式

这一时期,河北农业大学着眼于将技术带进太行山区,采取技术造血模式。

太行山区是河北省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太行山区所辖的全部25个县中,有将近一半的县属于贫困程度相当高的地区,脱贫与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解决山区的长期发展问题,1978年,河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开发太行山”的战略思路,河北农业大学主动承担了这一重任。

由于积累率低、投资不足等多种原因,生产技术水平十分原始落后,河北农业大学提出了“科技进山,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思想,将简单、成熟、实用的技术引入了贫困的太行山区,以技术为切入点打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状态。

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河北农业大学还注重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发初期,选择易县阳谷庄乡作为试区,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治愚先育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方针。经过五年的刻苦攻关和艰苦实践,太行山开发研究延伸到全省太行山区24个县,以760万元的投入,取得了3亿多元的经济效益,太行山区改变了单纯依靠“输血”的局面,初步具备了“造血”机能,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自此太行山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起来。

1.3探索经验

以承担"河北省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河北农业大学把科技送进农户,把知识献给农民,把论文写在了太行山上,这一阶段的“太行山道路”,河北农业大学将技术带到了广阔的太行山区,用技术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思想,将科技扶贫发挥了最大作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重大效果。

1986年2月28日,国家科委发“致河北省人民政府及太行山区开发研究表彰会的贺信”,把开发太行山的做法誉为“太行山道路”。面对太行山区800万贫困人口,河北农业大学秉承优良办学传统,又一次站在历史的潮头。

(二)太行山道路及文化的深化时期1991-2005

2.1深化阶段策略 技术创新结合

这一时期,河北农业大学着眼于构建科技创新平台,采取技术加创新模式。

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制订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太行山道路”的新举措,坚持“太行山道路”,使河北农业大学找准了作为地方农业院校的位置,找准了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准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在这一阶段,学校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将科技与创新联系,发展新技术,与时俱进地深化“太行山道路”。

为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河北农业大学为与时俱进地深化“太行山道路”,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了学科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了创新团队建设,提高科技队伍组织化程度。学校在积极争取校外科技项目的同时,加大校内扶持力度,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技创新,鼓励广大科研人员把精力投入到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研究上。构建创新平台,整合创新团队,完善激励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太行山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为深化“太行山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

2.2深化发展的体会

“太行山道路”逐渐深化发展,学校不断赋予“太行山道路”新的内涵,始终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无论是实施空间上,还是技术路线上,河北农业大学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技术推广力度,以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撑,深化延续了“太行山道路”。

20多年的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符合认识规律和实践规律,“太行山精神”是深化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持久动力。河北农大的师生从本校的特点出发,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走出了“太行山道路”,并在新的形势下,河北农大顺应时代,将科技与创新快速联系,加强研究,采取措施,丰富内容,使之有所拓展、有所升级、有所完善,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时日里,河北农大在“太行山道路”上定会越走越宽广。

3.1发展时期的策略现代农业

这一时期,河北农业大学着眼于农业现地化和新农村建设,采取经济激活模式。

进入21世纪,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资源在山区的配置比例明显偏低的情况变得日益严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资金和科技两个短板。要把这两个短板补上,农村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就会被激活,农村经济就会快速发展。为此,河北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规划。他们还聘请全国知名的核桃技术专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还担任技术总顾问,将核桃基地定为河北农业大学的教研基地,多次带领有关专家下到太行山区进行技术指导。

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河北农大积极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三农”问题研究等四个平台,陆续设立了科教兴农中心、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农村建设研究院,并与衡水市、省农业厅以及临漳县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目前,校外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达200多个,辐射全省农村;有17名专家教授被农业部聘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受聘专家数量位居全国农业高校前列。

3.2发展阶段的经验总结

河北农业大学一直都在发扬和开展“太行山道路”。太行山道路实际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为经济服务的道路,是教育、科研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道路。“太行山道路”也给更多的高等农业院校树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光辉榜样。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相继提出关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关于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太行山道路”与时俱进, 积极响应国家农业政策, 把适用技术送到全省需要的地区, 推动地方经济建设, 服务于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河北农业大学开创的“太行山道路”实践内容不断丰富, 已走出太行山区, 面向河北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

三、太行山道路新阶段新设想

从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可以窥见,“太行山道路”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 且带着浓浓的历史印记向前发展。“太行山道路”初旨在科技扶贫, 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发展了山区建设, 科技工作, 让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众走到一起。发展到中期, 河北农业大学着力发展技术的创新,既培养了合格人才, 又取得了科研成果, 有效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之步伐。如今, 在“太行山精神”鼓舞下, 学校将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太行山道路”内涵得到进一步完善,为实现农业现地化、新农村建设做出自己努力。

在未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绝对不会停止,他会继续在生产、教学、科研、推广相结合的基础之上发展下去,结合国家结合河北省结合太行山区的发展状况,“太行山道路”的内涵不断丰富,不断调整和丰富发展模式,让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继续发挥作用,继续发挥农大人“太行山精神”的作用,不断为太行山区谋发展。

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太行山道路”永远都有用武之地,因为其精髓是高等学校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帆,徐敏云,翟广云,郭洪生.“太行山道路”与大学精神[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1).

2、夏志学.“太行山道路”及其文化传承夏志学[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3、时赟.“太行山道路”历史起源探微[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

4、冀文.用“太行山精神“育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4,(1).

5、河北农业大学.深化“太行山道路” 服务新农村建设 [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2).

猜你喜欢
河北农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青年编委招募
河北农业大学120周年校庆公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青年编委招募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重要工作盘点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青年编委招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青年编委招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青年编委持续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