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探析

2019-07-24 10:33葛君丽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工业欺骗性大众文化

葛君丽

【摘 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反思现代文明,其中《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篇集中体现了二人对于文化工业的批判,他们揭示了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标准化、欺骗性和强迫性的特征,否定了作为启蒙悖论的文化工业。

【关键词】文化工业;大众文化;欺骗性

20世纪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重重危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延续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对发达工业文明中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批判反思。

一、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是探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时不容忽视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意义相似,但又相互区别。概括来讲,“文化工业”比“大众文化”的批判性更浓厚一些。因文化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分,人们很容易将大众文化理解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阿多诺为了防止人们望文生义便提议用“文化工业”来取代“大众文化”。“大众”在此代表了无知、庸俗,因为资本主义机械化地将供少数人欣赏的文化产品复制推广到了社会大众。精英们便以“大众文化”贬称市侩粗俗文化。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批判的特殊用语。它之所以称之为“工业”,并不是因为它与工业生产相似,而是因为文化工业与工业生产的标准化和批量化是一致的。它也是以价值为主导,不过是以艺术之名来兜售文化商品。霍阿用“文化工业”来代替“大众文化”,不仅仅是词语和概念的转换,更多地是用文化工业的表述揭露大众文化的欺骗性和虛假性等特征。

二、文化工业特性

霍阿充分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将异化理论运用到文化领域,认为现代大众文化已经发生了异化,充斥着虚假和欺骗,是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

(一)文化工业的商品化否定了文化的创造性

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产品具有商品性质,受交换价值支配。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逐利润的本性使金钱成为操纵文化工业运转的主要动力。文化产品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销售而生的。作为商品,它以交换价值作为首要目的,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拜物主义。这样的文化产品已经丧失了作为真正文化的本质规定,并不是真正的艺术。人们对于艺术品的消费是为了满足身份和地位的虚假需求,这是对人的本质的消极否定。

如此,艺术品的创作也不再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而是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标。大多数艺术创造者为了获取丰厚的经济利润刻意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创作发挥。在这种拜物教特性的驱使下,人们忽略了艺术品背后的创造性劳动,使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和独特性逐渐归于虚无。而这样的文化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化了。

(二)文化工业的标准化扼杀文化的个性

文化工业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会渗透到社会文化领域中,进而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文化工业产品得以大规模的批量复制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文化的平民化进程。但霍阿却对文化工业的技术化给予了彻底地否定和批判。

文化产品制造者站在盈利的角度,用标准化代替个性,按照既定程序不断创造着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快餐文化。标准化齐一化的文化便不再具有真正艺术所张扬的不可替代性。在文化工业体系中,这种虚假的个性俨然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廉价的东西披上了偶像化的外衣,普通人摇身变为英雄。人们看似自由,实则却无法摆脱文化工业的操控,被动接受着文化工业产品,没有任何的批判反思能力。

(三)文化工业的欺骗性消解文化的超越性

文化工业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不仅通过广告等传媒方式来诱导人们消费,更是通过空洞承诺的娱乐活动公开欺骗大众。人们在文化工业的欺骗之下,麻木地认同文化工业所打造的现实,逐渐丧失了判断力,沉溺于平面化的文化模式之中而不自知。

霍阿在《启蒙辩证法》中以电影为例阐述了文化工业的欺骗性。他们认为,通过电影这一隐蔽的洗脑工具,文化工业赋予人们强烈的代入感,使人们无暇对现实进行批判反思。除了电影,文化工业的欺骗性还体现在其他各种艺术活动之中。文化工业产品看似是客观中立的,但实际上,它所经营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将人们打造成社会所需要的模样。让人们便甘愿被文化工业产品所欺骗,成为了与自身相对立的物化存在。这无疑是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

(四)文化工业的强制性推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

现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文化工业成为新的统治形式。它表面上不具有强制性,实际它的操控范围和能力较之其他统治形式更强,对人的操纵和控制更加深入。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消遣等方式潜移默化地控制着人们的文化心理,使人们看似自由,实则受到了无所不在的控制。人们拥有的只是形式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则被限制在文化工业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在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统治面前,人完全是被动的。

在文化工业体系下,大众传媒强制地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传达给所有人,使公共意识都能占据私人空间的一席之地。大众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单向度的,文化能够影响人的思想行为,消解人的反叛和否定意识,而人只能被动接受社会所提供的各种文化形态。文化工业作为资产阶级主导的文化,本质上是为资产主义现存秩序辩护的,它永远不会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三、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当代审视

霍阿对文化工业种种弊端的揭露无疑是深刻的。文化工业批判虽然揭露出了现代资本主义统治的虚伪本质,但却没有触及资本主义私有制。

从积极意义上来看,霍阿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商品价值论,并将其引入文化领域。从而揭露了文化工业的商品化趋势及其危害,开创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先河。其次,他们重新定位了工具理性的作用。文化工业社会中,人被迫沦为媒介动物,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和个性。霍阿的批判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科技的双刃。最后,他们向世人展示了大众文化虚假性之下的残酷现实。文化市场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商品,给人们制造了和谐快乐的假象,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反抗精神。长此以往,人们对不公现实的反抗意识逐渐化无乌有。总之,霍阿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给盲目沉溺于文化工业而不自知的人们敲响了警钟。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价值意义不容否定,但其局限性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首先,霍阿是以社会精英身份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的,对文化工业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化也是文化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对文化工业商品化的全盘否定是不恰当的。其次,他们缺乏辩证的视角,过分抵触科学技术的作用。霍阿只看到科技的消极作用。却没有看到大众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认知能力。最后,他们忽视了人的自主性,只看到了人们对文化的被动接受,没有看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性。大众不可能完全盲目的屈从于文化工业所编织的骗局,当他们无法忍受文化工业的统治时,还是会起身反抗的。

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我们在享受文化产品所带来的便利时,也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只要文化工业所依赖的社会条件还存在着,它便依然会发生作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要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创新文化发展形式,争取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我国当前文化实际出发,既不盲目复制模仿国外的文化形式,也不盲目推崇本国传统文化,不忘初心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文化工业欺骗性大众文化
神回复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商标起名随心所欲当心被认欺骗性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