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与技术的“耦合”

2019-07-24 10:33徐驰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技术耦合

徐驰

【摘 要】通过厘清资本和技术的二重属性,以及认识资本和技术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结合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二者“耦合”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资本;技术;耦合;英国工业革命;哲学思考

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时,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得到回答:英国工业革命展现的主要历程就是技术与资本的结合,那么视作“价值中性”的技术和“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资本,它们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呢?其实在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之前,资本已在增殖和技术业已存在,当我们回答这一问题时,更凸显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种结合只是一种或然的“巧合”还是一种必然的“耦合”呢?

英国工业革命的“技术本质”就是使英国工业革命成为“工业革命”的内在的方面,是“工业革命”区别于其它革命形式的本质体现,正如多数学者所认同的那样,工业革命就是“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包括技术、组织等),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带来了经济领域、以及其他社会文化领域的广泛且显著的变化”。i但是技术是“人类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产生”,由“制造工匠掌握” ii,是会伴随人类社会存在而一直存在的,技术的引入不必然带来工业革命,而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正是因为技术与资本互动,进行某种“耦合”,建构了技术与资本之间的新结构和逻辑。那么技术和资本它们内在是否具有这样“共轭”的必然呢?换言之,在逻辑上,分野的技术和资本是否会必然走到一起?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技术和资本的关系问题。

一、分野与同构:资本与技术的二重属性

不论是技术,还是资本,并非本来就有的,它是一个历史概念。技术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拥有相同的长度和空间,技术赋予了人之所为人的存在手段,而资本的出现则要晚的多,虽然它如幽灵一般掌控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但是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后的特殊产物。因此,不论是技术,还是资本,它既有非人的要素,又存在属人的要素,都体现出了二重属性。

(一)技术的二重属性

技术,在马克思看来,是人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iii,能够完成让自在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变,并存在于自然人化的全过程中。因此,“技术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iv。

技术的自然属性,体现了技术“自在”的属性。自在自然中的存在物拥有一切具体属性,都天然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它们存在、变化遵循自然规律。当我们审视技术的自然属性时,我们需要将其视之为自在自然中存在物所拥有的固有属性,而且还应承认它们之间存在着非人为的固有的关系属性。技术并非被创造,而是被发现,“人类所创造的和未来要创造的一切技术都和自然法则相一致” v,在英国工业革命中,当煤炭燃烧的热量、水蒸气膨胀的力量,人类顺从造物规律,第一次将其用简单的机械联系在一起,蒸汽机就产生了。

技术的社会属性,体现了技术“属人”的属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中介,意味着人面对自然的一切实践活动,即“自然人化”——从自然到非自然——的过程,必然是反自然的,而技术参与其中。技术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被人运用,通过“创造性的毁灭”,产生人类所需要的非自然物质,最终人们获得远远超过自己本身在自然界所能获得的利益。在英国工业革命中,从棉花、棉纱,到棉布,生产技术不断被更高效率的技术所取代,这种取代的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当时英国社会对棉纱的旺盛需求。换句话讲,技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就会自动出现,而是社会的需要发现了技术的功能。

(二)资本的二重属性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具有二重属性,它既是生产要素,也社会关系,并且两重属性结合在一起,对外体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体现出它的客观自然性,对内体现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所拥有的权力和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体现出它的社会属性,因此资本和技术拥有相同的结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二重结构。

从自然属性来看,资本属于生产要素。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趋势是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而直接劳动则被贬低为只是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vi,资本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发展滋生,让自己增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它只能通过向周边不断地扩张。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不变的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 vii。

从社会属性来看,资本属于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viii。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权力是由所拥有的资本来决定的。而人所能拥有的资本则由人们所能掌握生产力决定。当生产力发生改变,人所能够掌握的改变自然的力量就会改变,而生产关系随之发生变化。

资本和技术都具有双重属性,也具有相同的结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组织方式的改变被社会提高到更高的期望,生产资料被从一部分人身上彻底地剥离下来并转移到另一些人身上时,资本和技术就会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走向结合。

二、共轭与张力:英国工业革命中资本与技术的耦合

英国工业革命让英国社会第一次让技术和资本的结构、逻辑共同体现出来,这就使得英国工业革命中既具有了技术,又具有了资本,正是这种合力的存在,使得英国社会与之前的社会彻底地区分开来。

在部分人的主观认识上认为:英国工业革命是在某些天才的发明——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惠特尼发明了轧棉机——当然这种发明的“英雄史观”被马克思所批评——的推动下就实现的,认为 “发明是少数天才发明家的思想在充分发挥的状态下出现的” ix。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是技术和资本共同作用下,彻底地改变了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组织形式的一场革命。

(一)共轭:技术与资本的互促动力

在工业革命之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已经诞生,资本已经出现,但此时资本和技术是处于分野状态,但它们内在的本质将驱使它们走近,互促,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力。

地理大发现让世界呈现在英国面前,资本主义革命之后,资本的本性将驱动人向周边一切可以占有的地方扩张,但旧有的生产力,单纯从土地生产价值,已经无法支撑资本对自身无穷增殖的渴求。

在英国工业国革命中,技术的突破都由技工或工人迭代改进而实现,驱动力来自生产效率的要求,例如瓦特受命维修已经被广泛使用的纽可门蒸汽机,发现其效率低下,让他有了改良蒸汽机的动力。资本对社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压迫,要求人们从最容易增加生产力的领域中去寻找可能性,人们开始在无数的领域探索,以待打开局面,这正如马克思所言“发明是一种建立在许多微小改进基础之上的技术累积的社会过程,而不是少数天才人物个人英雄主义的杰作” x,但一旦几个关键技术突破,工业革命就会发生。在资本的催动下,技术的革新首先在纺织部门出現,当更高效率的纺纱机出现在生产中,技术将不断向更高的生产层次传导,旧有的生产循环将被新的生产循环所代替。

因此,技术和资本的共同结构决定了资本会主动寻找更新的技术来增强它的增值能力,从而推动了技术的前进,最终达到技术与资本的互促。

(二)张力:技术与资本的互斥动力

资本和技术虽然具有相同的结构,但并不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本质,实际恰恰相反,它们二者在结合后保持着内在张力。

资本的目的是增殖,这就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存在,就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要保持分离,资本家通过剥夺劳动者,掌握生产资料来保证这一生产方式的运行,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一种对生产过程的支配权和对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如在生产过程中,它是对生产过程和劳动的支配权,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都必须服从于资本获取利润的目的,或者说以获取利润的目的支配着资本主义的资源配置;从分配看,它代表了对剩余产品的索取权”xi,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分配过程不停止,资本就会不停地利用技术差来获取超额利润,从而维持这种不平等。但是技术的自然属性保证了技术内在的运行逻辑,即技术和客观事物一样,可以脱离于人而自在存在,也就意味着技术既可以由这个这个人掌握,也可以由另一个人掌握,发明技术的人不天然拥有技术,技术差会让技术产生流动,会不断地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被扩展开来,一直到技术水平的均衡。

然而,一旦技术水平达到均衡,拥有生产资料不必然保证资本能够增殖,这就意味着资本家不再拥有超过他人的生产力水平。因此,资本为了寻求这种不平等,不断获得对剩余价值的索取,必然会不断寻求在技术水平差距上的把持,资本通过对技术的“拒斥”实现了对技术的“追寻”。

资本和技术,本来并不在一起,它们是游离的,英国工业革命让它们遵循相同的逻辑开始走到一起。技术从一开始不依赖资本,到依靠资本来进行大机器生产,实现技术扩张,同时,资本也开始依靠技术掌握更强大的生产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并承载更高级的技术。它们两者就像在进行一场拳击赛,从最开始的远离、接触到耦合一起,至此,现今我们所见的资本与技术的关系已有了雏形。

三、小结

英国工业革命展示了大机器工业生产的一切优点,并第一次让技术和资本结合,产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生产力量,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英国工业革命无疑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资本一旦和技术结合,就再也无法分割开来。技术的属人性保证了技术被资本不断地向前推进,而技术的进步既保证了资本本身的增殖,也客观地保证了社会向前发展。现今的社会被深深地打下了技术的烙印,人类的本质力量在技术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资本通过技术资本开始掌握技术,保证了技术的每一个进步都能为所用,技术越向前发展,资本就沁入越深,当资本通过掌控技术从而走向掌控人,结合资本对人的直接掌控,资本在这一刻开始,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掌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因此,技术的高度发展,资本的高速发展,当两者结合越来越紧密,如何保证技术的非私人化,进而推进资本非私人化,这是一个新难题。

注释:

i 吕天择.对中世纪“工业革命”论题的考察与评价[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10):51.

ii 李醒民.科学和技术关系的历史演变[J].科学,2007,(6):28.

iii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51.

iv 王治东 曹思.资本逻辑视域下的技术与正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2):64.

v 拉普著 刘武等译.技术哲学导论[M].辽宁: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102.

vi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4.

vii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0.

viii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5.

ix 乔治·巴萨拉著 周光发译.技术发展简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3.

x 乔治·巴萨拉著 周光发译.技术发展简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3.

xi 杨文进.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体系与内容的重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6.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技术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