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声画合一的运用

2019-07-24 10:33陈城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关系运用

陈城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报纸、广播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对新闻资源的抢夺愈演愈烈,电视新闻,尤其是县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在与各类媒体的对比中,电视新闻因其声音和画面的高度统一,有机融合,“原汁原味”把观众带到了新闻现场。正是这一特性,让县级电视台在激烈的竞争中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声画合一;关系;运用

著名记者童宁在他的著述中写到:“视听性就是要求电视节目在图像和声音的处理上要符合电视艺术的特性。”广电人在电视节目的声音与图像的关系上进行了许多创作,力求使声音和图像的形象更加鲜明、完整、高度统一。

一、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

按现在的流行趋势,一般把影视中的视觉形象和它所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种,即声画合一、声画分立和声画对位。

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是最简单、最常见的声画结合形式。所以声画合一是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即画面中出现的人和物就是声音的发音体,或声音就是在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这种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能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可信性、完整性、重要性,因此在新闻性电视节目中较多采用。在电视剧等艺术样式的节目中,用来表现主要内容和情节,以引起观众注意,加深印象。

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是声音和画面的初级组合方式,也是基本组合方式,易于被视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接受。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讲话、同期声音响和电视实况转播都是声画合一。它常用来传播重大新闻事实,是目前国际电视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报道方式。

由于电视媒体的信息表达传承了传统媒体的特点,电视新闻的理性信息通常是由配音来完成的,而电视新闻的声画元素更多地承担了表述感性信息的功能。在信息量的表达上,文字似乎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超越时空限制,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而电视声画只能拘泥于某个时空内进行有限的信息传达。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声画的直观特性给新闻信息量的表达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声画直接还原新闻现场的原始信息,经过记者按照电视传播规律进行的选择和合理运用,不但能深化感性信息的传达,同样能极大地增强理性信息的说服力,而这正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

二、声画合一的运用,构建一个完整的传播

在当今的新闻传播类型中,电视新闻的表述手段无疑是最为先进的。它可以通过电视具象直接再现新闻现场,又能够利用声音的逻辑表述能力,清楚地传授新闻事实,使无序的画面物象形成一个有序的佐证系统,电视新闻正是运用其具象与抽象两方面的特征,通过声音与画面胶着、互补,形成视听不可分割的新闻空间,从两个感知通道消除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进而获得确信无疑的信息。正是电视新闻这种声画融合的能力,使电视新闻的表述手段能够为人们塑造一个真正完整、立体、可感的物质世界。

要让声画不仅仅只是记录、描摹现场,更能予人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有:

1、记者要立体能动思维。一方面在新闻现场要掌握文字、声音、画面的特性,全方位地考虑有效信息的表达方式,是用形象画面或同期声?是用记者出镜?还是用文字表述?这就要求记者在新闻现场通盘考虑所发现信息的特点,而不是仅仅拘泥于某一个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指采集有效信息时要发挥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常规,尽量用电视的声画特长表现信息,体现电视直观的特点。如:在一个新闻现场,电视记者如果及时发现并摄录现场的时钟、路牌等形象素材,现场的气氛马上就浓厚起来,效果也比干巴巴地说某月某日某地发生了什么要生动得多。

2、记者要有表现声画的能力。表现声画的基础是逻辑意识。纷乱的新闻现场常常是无序的。记者到达现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理清采访拍摄思路,随新闻现场和事物的变化来调整拍摄思路和重点。因此,在采访拍摄时就要注意画面和声音的逻辑性,记录下新闻发生的时空和关键信息点,既能为后期剪辑提供方便,也可用于结构转场和制造节奏。与画面一样,同期声也能交代环境、烘托氛围。通常同期声是对应画面的,但由于天气、光线、暗访等原因导致无法采集到画面,同期声就能起到信息传达的主要功能。

3、要始终贯穿编辑意识。在声画前期采集和后期文字编辑、成片制作合成都要考虑到拓展信息表达的可能。画面景深、色调、色温的控制、同期声指向采集、文字稿件与声画的融合、制作的镜头排序逻辑、合成的声画特技运用等方面,都可以担负拓展信息表达空间的功能。统筹考虑人物采访时声画信息表达的程度,能用声画语言表达的坚决不用文字。

三、结论

虽然在我们所能听到、见到的大众传媒的表现手法当中,广播能提供音响、报纸能提供照片、图表、插画,但真正能提供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质感的传播手段只有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声画的配合屡次让我们见识了其强大的威力。声画合一才能精炼出好新闻,这需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多看,多积累,充分运用大脑的想象力,让新闻在采寫的过程中展示出它最具震撼力的一面。一旦我们创造出了好新闻,并坚持这条路走下去,那么面对各种媒体的挑战,电视新闻都能从容应战。

【参考文献】

[1] 童宁:《电视记者新概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

[2](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林珊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

[3] 邹声文:《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N],《人民日报》,2004年10月30日,第3版

[4] 仲富兰:《广播电视新闻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

[5] 颜志刚:《新闻摄影技艺教程》[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6] 林之达:《广播文稿写作的传统心理学审视》[J],《西部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四期

[7]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

[8]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9] 张振华:《建立创新思维 传播时代理念》,[J],《西部广播电视学刊》,2005第3期

[9](美)安德鲁.博伊德:《广播电视新闻教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

[10](美)梅尔文.德弗勒,桑德拉.鲍尔:《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70年,第259页

[11] 李岩、黄匡宇、张联:《广播电视新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猜你喜欢
关系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