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理论在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

2019-07-24 10:33林燕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

林燕

【摘 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心流理论进行概述,简要介绍心流体验的定义、特征及其产生条件。通过对心流理论的梳理,结合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心流理论对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启示。重点从结构性活动、挑战与能力平衡和人格特征等心流体验的产生条件阐述了心流理论在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

【关键词】心流理论;心流体验;思政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新形势下,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获得感仍然不高,教学实效性仍需提高。时代的要求与现实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相关研究力度。众多的相关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成为一种热门趋势,尤其是与心理学学科的相关研究。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心流体验是一种积极情绪,强调从积极的视角来研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一、心流理论概述

(一)定义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Csikszentimihalyi在研究数百名的运动员、艺术家、攀岩者等的过程中发现,这些被试在从事这些活动时都曾报告过相似的一种积极的令人兴奋的感受,他们参加活动时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并描述这种感觉时称像水流(Flow)一样源源不断。这种特别的心理体验,有多种译法,如“沉浸感”、“心流”、“心流体验”、“福乐”等,目前学界较多采用“心流体验”一词,简称“心流”。心流体验指个体对某项活动或者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完全投入到该活动或者事物中,并享受其中的一种积极情绪体验[1]。并且学者Carr认为个体只能当前从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心流,回忆和想象都不能产生心流[2],也即心流伴随活动而产生。

(二)特征

心流体验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心流体验的产生在年龄、性别、阶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文化地域的人产生心流体验也不同,且心流体验与活动的特性有关。但是尽管如此,个体出现心流体验时往往伴随出现如下特征:个体对于正在从事的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在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对活动能够及时反馈;个体锁具备的技能与活动挑战相匹配,产生多活动的控制感,在活动中通常出现一种忘我的感觉,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扭曲[3]。

(三)产生条件

Csikszentimihalyi认为,在活动中产生心流体验,其活动必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有明确的目标、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任务的难易程度与个人的能力相匹配[4]。他认为目标明确的活动会让参与者明确自己将要做什么和要怎么做;活动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使得参与者能够及时评估自己的行为效果,根据行为结果调整自己的行为,强化行为的再发生;挑战和技能的匹配让参与者不会产生焦虑和无聊,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我国学者任俊认为心流体验的产生也有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是具有结构性的任务,包含明确的目标、规则和具有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其次活动的挑战程度与个人能力相平衡;最后心流体验的产生还与参与者自身的特征有关[5]。由此可见任俊对心流体验产生所依托的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了行为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此外他不仅关注到活动本省的客观条件也引入了参与者的主观条件,因此对心流体验的产生条件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心流体验的产生条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但本质都与上述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类似。

(四)心流理论对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影响

心流理论对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启示是:心流体验是伴随活动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表现出沉浸状态,能够体验到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正是这种活動过程中积极体验让参与者产生一种再次参与的内在动机。因此心流体验也成为强化行为的内在动机,也即自带目的性。它提倡的是一种教师根据学生能力设计出与其挑战性相匹配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愉快学习体验;学生通过这种学习体验,获得自带目的性体验[6],即在学习中获得愉快体验,同时这种愉快体验变成了一种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想再一次学习,而这种教育教学也正是切合以学生为中心的的教学理念。目前解决思政理论课听课率低下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便是提高学生思政理论课学习内在动机。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也为了提高学生思政理论课获得感。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引入心流理论,让学生获得心流体验,能真正通过提高内在学习动机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已有研究表明,虽然心流体验较少发生,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如果能够符合产生条件,心流体验都会发生[7]。

二、心流理论在思政理论课中的运用

将心流理论引入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重点是讨论思政理论课是否具备让学生产生心流体验的条件,也即应当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符合心流体验产生的三个基本条件。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即要设计具有结构性的教学活动,让活动的挑战与学生的能力相平衡,并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帮助学生塑造易产生心流体验的人格。

(一)结构性活动

具有结构性的教学活动应包含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时的教学反馈以及完善的教学评价系统。

(1)目标明确

首先注重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把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的设定,有助于学生把握课堂活动的关键信息,从而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教师将课堂行为和交流引导向既定目标前进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有利于学生在得知学习标准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学习[8]。在宏观上,思政理论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确课程目标,体现思政理论课在整个大学学习生涯中的地位。大学生涯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三观”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微观上,让学生明确学期总目标、总要求,学习阶段目标、要求,课时目标、要求,甚至是教学活动环节中目标、要求。明确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让学生知道该学什么。

(2)及时反馈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反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行为主义学习观的强化理论,及时反馈是一种即时强化,在面对新任务时应即时强化而非延迟强化,因为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加强了行为的结果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即巩固了行为的再发生[9]。“及时”的反馈,本质是要求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一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借助“微信”、“QQ”等其他信息化手段搭建师生“即时”联系平台, 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师生连接,做到随时随地教学互动,实现及时反馈。

(3)教学评价

最后,制定完善可操作教学评价体系。在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注重过程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紧扣三维教学目标,实现评价多样性。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计“爱国主义”教学活动,开设知识竞赛活动评估知识层面教学目标的效果;在社会实践调查中评估能力层面教学目标效果;评选“爱国之星”评估情感层面教学目标的效果。

(二)挑战与能力平衡

挑战与能力相匹配其本质是因材施教与学生自主选择相统一的教与学的状态。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挑战任务。

首先,教师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就应该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允许学生差异的存在,允许学生在三维教学目标上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注重帮助学生评估自身能力水平,制定学生“跳一跳”能实现的教学目标。

其次,强调学生根据能力水平的高低自主选择相匹配的挑战任务。例如教学过程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分组中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倡导自由组合,自主选择符合能力水平的挑战任务。

最后,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Csikszentmihalyi的研究,增加对活动相关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10]。根据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具体教学活动所需的先前知识[11]。因此教师应通过课前导学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以此提高学生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产生心流体验的可能性,但存在差异性。心理体验的产生与“自带目的性”人格及注意力易集中等个体的自身特征有关。已有的研究表明,那些参加活动更多是处于内在动机;在生活中更加注重生活乐趣,对生活保持乐趣和好奇心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更容易产生心流体验[12]。因此在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更应该让学生关注教学活动本身,让学生获得教学活动带来的积极体验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单纯依靠诸如获得加分、通过考试等外部奖励增强学习动机。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各种认知技巧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产生心流体验。

三、结束语

提高学生思政理论课获得感是目前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心流体验作为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具有自带目的性特征。如果能在思政理论课上创设条件,使学生产生心流体验,激发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才能真正让学生爱上思政课。思政理论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心流理论的引入其本质仍然是坚持以学生为中,教师辅助作用的本质不变,但是更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对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7]任俊,施静,马甜语.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1):210-217.

[2]Carr, A. (2004).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human strengths. Hove an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of Taylor & Francis Group.

[3]张艳霞.基于心流体验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0):98-99.

[4]陈欣.心流体验及其研究现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0(05):150-155.

[5]孙天颖,于津,许凯莉,张靖彬.心流研究概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54+75.

[6]李畅.心流体验的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3):187-189.

[8][9]陳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7:444.

[10]万麟.“心流体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和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02):163-164.

[11]莫雷. 教育心理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54.

[12]任俊等.Flow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9,(1).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
高职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及原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