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2019-07-24 10:33李敏申瑞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启示

李敏 申瑞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更是在吸收借鉴国内外一些著名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打破社会和学校的界限,对今天我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文章介绍了生活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概括了其主要内容和特征,并针对当前中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论述,最后根据生活化理论的要求,提出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几点启示,希望弥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从而实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启示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一生都为中国教育事业做贡献。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而且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的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受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也离不开世界教育思想的熏陶。在国内,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处于反帝反封建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陶行知意识到改革中国旧文化的迫切需要,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国际上,19世纪末开始,世界掀起了教育现代化的浪潮。1914年,陶行知赴美学习,师从杜威。此时,为了改革传统教育,美国和西欧正在兴起“新教育运动”。1917年陶行知求学回国后,大力引进世界教育创新的理念和理论,针对中国的现实,投身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并且直接倡导和推动了生命教育运动。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和特征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1.生活即教育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i。它含有三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主张人们应该积极地投入现实生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前进。第二,现实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离不开生活。教育应从生活中进行。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以生活的需要为基础。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变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是由生活来决定的。

2.社会即学校

这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首先,它意味着“社会有学校的意义”或“社会作为一个学校”。教育无处不在,整个社会就像一個教育的地方。其次,它意味着“学校包含社会的意义”。学校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调动学校的力量,使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陶行知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 ii。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规律,即教育规律。”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iii。第一,我们要“努力劳动”。因为传统教育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开,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求进行教育首先要付诸行动。因为“行动是知识的开端”,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通过创造来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必须先教自己,等学到知识后再去教别人。即教育应与实践相结合。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特征

1.实践性

陶行知主张教育来源于生活,并从实践中完成。他反对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要形式的灌输教育,认为这样学生不仅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而且容易把学生培养成书呆子。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把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落实教和学。

2.生活性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来完成。因为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存在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挖掘那些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学生了解和熟悉的素材和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生活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因此要把教育融入到生活中。

3.大众性

陶行知认为中国旧教育只是少数人的教育,教育极度不公平,普通劳苦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受到限制,因此他提倡面向人民大众的教育,教育机会应当均等。他提出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都是人们接受教育的场所,人人都可受到教育。

4.发展性

陶行知认为社会和生活是不断进步的,作为与生活和社会密切联系的教育,也应当是不断发展的。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不是一个封闭的思想体系,而是在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的教育现状,创造性地提出的。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离

在教育内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局限在单一的课本上,主要是课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相关事例的讲解,很少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育。长此以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变得枯燥乏味,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更不易形成教师所期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难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教育场所远离学生实际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时代性比较强,所要解决的矛盾比较复杂,仅仅依靠学校课堂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直以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而没有意识到学校里其他因素的影响。校园内的班风、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软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影响有时比课堂教学更深刻。此外,学校还忽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至关重要,它们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改进

中学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是采用划线、标重点的方式,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主要以讲授为主,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目标的需要来灵活变化教育方式,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与体验的空间,这样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这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难以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启示

(一)教育内容生活化

1.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传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空泛化、理论化。因此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病,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中学生真正关注或感兴趣的事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从社会生活中挖掘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在讲解思想政治内容时,可以以先进人物典型事迹、学生心目中的榜样等为题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

2.增加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满足学生身心需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当的增加课本中没有但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内容。首先,学生应该接受生命教育。中学生处于性格开始形成时期,容易冲动、暴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校园暴力等情况。因此要教育学生尊重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其次,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中学生面对升学、考试或者家庭等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很容易对以后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适时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教育。

(二)教育场所生活化

1.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他们具有能动性,这也使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因此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其他层面的教育也应当得到重视和加强。

首先,应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生活态度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家庭的氛围环境也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所以父母要在子女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与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营造一个温馨、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其次,应重视对学生的社会教育。陶行知指出“社会即学校。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 iv。他还说,如果学校不使用社会力量来教育学生,那就是无效的教育。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应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规范学校周边环境,严惩违法犯罪现象和行为。此外,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参观和接触充满正能量的文化基地和社会场所,以帮助学生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学校不仅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还要积极实现三者的结合。学校應充分调动全员、全社会力量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引导。教师应密切与社会有关人士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家长和社会也应当积极配合学校教育,营造适合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的环境。因此,我们应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在保证学校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力。

(三)教育方式方法生活化

1.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因此学校教师除了讲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外,还应积极开展和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活动。课堂辩论、知识竞赛、学科讲座等实践都可以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政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2.积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不应把学生的受教育范围局限在校内,而是引导他们走近社会,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自己了解社会,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比如: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参观博物馆和红色革命基地……让学生在真正社会实践中联系课堂所学内容,从而达到增强自己责任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目的,在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注释:

i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28.

ii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94.

iii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650.

iv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2 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33-634.

【参考文献】

[1] 龚普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4.

[2] 陶行知全集(第3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 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 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2 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 王志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6] 许静.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研究[J].科技信息,2011(6).

[7] 王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特质及其当代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2013(3).

[8] 段静.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档案文化,2015(5).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启示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