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践路径的理论探索

2019-07-24 10:33李永升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李永升

【摘 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储备,同时也需要将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大量的知识、技能以及实践经验总结、提炼进行理论创新,更好地为新时代大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实践路径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辅导员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中坚力量。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2017年,教育部令第43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实施,进一步指明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向。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与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在高校中最贴近、最了解、最关心学生,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高校辅导员担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学生日常事物管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项职责。辅导员专业化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推动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辅导员提升自我价值感、职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一)辅导员队伍不稳定造成专业化培养困难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将辅导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其中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8年以上。单纯从工作年限来说,8年以上还始终如一坚持在辅导员岗位工作的人不是很多,部分人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个“过渡”工作,是通往行政岗位或教学岗位的“跳板”,一旦条件允许,就会离开辅导员队伍,部分高校更是将优秀辅导员作为行政干部的人才库,造成“逢優则转”,岗位晋升后势必离开辅导员岗位,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另外辅导员事务性工作繁杂、职务职级职称晋升相对困难,即使职称晋升也缺乏学科支撑,专业化发展相对困难,部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较低,加之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这使得辅导员专业化培养更加困难。

(二)辅导员没有专业依托造成专业化发展困难

目前为止我国尚未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专业,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相关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多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思政类相关课程,在学生工作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几乎没有涉猎,与严格意义上的辅导员培养模式相距甚远,导致辅导员后期的专业化发展缺乏明确方向。此外部分高校招聘辅导员往往只限制学历,对专业限制比较宽泛,导致很多辅导员从业者“第一专业”来源不专业,部分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跨度较大,评定职称比较困难,即使职称晋升后通常也只能享受待遇,没有学科依托,后期的专业化发展很困难。

(三)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完善造成专业化进程缓慢

目前,在省市级层面一般都设立了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然而这些培训多是针对骨干辅导员进行的,按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级的培训较少,培训形式多为专题授课,缺乏实践环节和个性化、针对性培训,培训内容和学生工作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系统性、长期性、预见性,无法满足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虽然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然而培训过程中缺乏侧重,对所有辅导员“一刀切”,缺乏个性化设计,难以满足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发展方向的辅导员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些高校尚未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学校干部队伍和师资队伍整体培训规划当中。此外辅导员培训没有考核或考核结果应用性不强等现象比较明显,这也不利于辅导员专业化进程的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专业化内涵标准

在顶层设计层面,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及2017年颁布的新《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是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两份最权威的文件。两份文件分别阐释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概况、工作要求以及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等;从政策上进一步明确了辅导员的工作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是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部分省市已经配套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或规定,然而按照教育部令第43号辅导员工作职责共有九大项,显然辅导员想在这九大项里都成为专家是极其困难的,另外每一大项的专业化标准不明确,辅导员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职业边界宽泛模糊,专业化内涵标准不明确。综上,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离不开顶层设计、政策导向,只有从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对照九大项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每一项内涵标准以及考核办法,充分考虑辅导员“第一专业”和不同的发展方向分类制定辅导员专业化内涵标准以及考核办法,从政策层面上保障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

(二)建立系统培训制度,探索分层次、分专题培训模式

2007年教育部建立了第一批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之后部分省市也建立了省市级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基本涵盖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各个阶段的培训。然而培训没有考核或考核结果流于形式,在辅导员评定职称职级时应用性不强。可以将岗前培训结果作为辅导员上岗的基础入门条件,同时按九大项工作职责设计专题培训以及实践环节,考核合格授予培训合格证书,根据参与培训数量和培训考核成绩,可以授予中级辅导员、高级辅导员资格证书,作为各高校进行辅导员职称职级评定的必备条件。也可探索建立初级、中级、高级辅导员不同的工资、津贴体系;最后建立辅导员高级研修班,重点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培训。各高校也应建立系统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结果的考核以及考核结果在辅导员职称职级评定中的运用。

(三)加强政策保障,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

完善的、持续的政策保障是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必备条件。高校辅导员具备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导致辅导员的专业归属感不明确。可以根据辅导员的不同特长和发展方向探索建立研究型辅导员、教学型辅导员、管理型辅导员,根据不同岗位类型确定不同职业标准,加强政策配套。真正落实职称职级“单设标准、单独评聘、双重管理、双线晋升”,特别是职称职级晋升后也要从政策上落实待遇保障和持续发展保障,避免“逢优则转”,或者只有待遇而后续发展受限,对于科研、教学能力强的辅导员鼓励其参与到思政课、心理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研究中去。也可以单独增列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为有学历提升需要的辅导员提供师资保障,畅通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渠道。

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保证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增强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归属感、价值感的必然要求,需要国家、省市和高校持续不断的政策保障,同时也需要辅导员自身树立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

[2] 申晓敏.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现状与路径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第,2018(10).

[3] 高冉.辅导员专业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8(10).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