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艺术探微

2019-07-25 00:00郑宇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

郑宇

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优美,意境和谐,情感真挚,情景交融。“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①,正是对此诗的高度评价,情景交融使得诗歌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景物优美 意境和谐 情景交融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所体现的个人感悟、宇宙意识以及所表现的诗的形式美、节奏美等,历来为人所称道。本文拟围绕情景交融这一艺术特色,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一、景——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诗的整个背景,在此背景之下,月作为核心,江、月、花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图,意境和谐优美,仿佛置身其中。诗中不仅表现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还在此基础上,上升到对人生哲理乃至宇宙奥秘的探索。在这样和谐优美的意境之下,人陶醉于其问,与天地融为一体。由此抒发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感悟,进而扩展到对宇宙的认识感悟。本诗在景物的描写方面颇具艺术特色,尤其是意象的选择与语言的运用方面,堪称巧妙。试就这两点做简要分析。

首先是选取意象,如江、海、月、花、海雾、白云、青枫浦、鸿雁、鱼龙、碣石、潇湘、江树等,诗人所选取的这些意象,有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也有植物、动物,除此之外,还有诗人所写到的人物,这些意象之间确乎有一种联系,诗人将它们进行巧妙的安排,使之构成优美的意境,和谐自然,向我们捕绘了一幅幅美景,月照花林,春江潮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这一意象也许会让人产生怀人的思绪,也许会让人想到永恒,但毕竟那样一番景象是何等的和谐与静美。月早在《诗经》中就出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②。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更容易引发怀人的思绪,便使得我们增添惆怅。当人失意之时,看到月会让人感到孤独与无奈;当漂泊在外时,月又会增添游子对亲人、朋友的思念。张若虚诗中的月,是一轮孤月,那清幽的月色,让人感到的是一种静谧和孤寂。

月亮自古以来便受到诗人们的青睐,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但似乎张若虚笔下的这一轮江月,显得更加的凄美多情,更加的富有哲理的意味。当张若虚见到这皎洁而又孤独的月亮,他的思绪也飘飞了,去寻求自己的精神乐同,在这种追寻之中,会让他暂时忘却现实世界,忘记烦恼与不快,留在自己的精神园地中柄息,在那精神世界之中,一切都显得安静而又和谐,早已经远离纷扰与烦恼,是精神的一片净土。那一轮明月体现着诗人的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这种自我感觉,由实到虚,由淡到无,寄托着诗人的哲理追求,有追寻的失落,也有对人生短暂淡淡的忧伤,更有对世界永恒的认知与把握。诗人将自己关于生命的幻想都寄托在了江、花、月之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诗人的感悟、情感融合在一起,难以分离,也不可能分离。正是有了江、花、月,诗人的这一切领悟与情感才得以安放,得以寄托;正是有了对生命的幻想,这眼中的一切,这存在的一切才显得有意义、有价值。

景物的捕写自然需要借助巧妙的语言,本诗的语言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使用顶针、用典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在结构安排、色彩表现、音乐节奏等方面亦是精心构思,显示JL清新流畅的语言特色。 首先诗歌以“春江潮水连海平”为开始,涌起的潮水,仿佛在向远处延伸,一直到那水天相接的地方,整个江面显得如此的宽阔。最后“但见长江送流水”③,作为收束,可以看作第一章,先寫潮水涌起,而最终又回到江水,以江水的动态变化,从宇宙的角度阐述了无限的时间与空间。诗人置身这样广阔的背景之下,是否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第二章又由“白云一片去悠悠”④,引出两个人物:游子与思妇,显得极其自然。漂泊在外的游子,常常会生发羁旅之思,同样,当自已的爱人离开,在外漂泊时,也会引起思妇的深深思念与担忧,这便为全诗添上了淡淡的忧愁。在表现出游子与思妇的情感之后,诗人并没有止于此,而是领悟到更深刻的哲理,关于人生、关于宇宙的哲理。紧接着第三章“可怜楼上月徘徊”到“落月摇情满江树”⑤,体现了诗人领悟到的生命意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一切变化,还是人事的无常,都是宇宙规律使然。诗人深切地领悟到青春短暂,生命又何其有限,而我们于这天地之间,又是何其的渺小。三章之问衔接自然,过渡巧妙,层层深入。

色彩渲染上,所有的景物都是在夜这一背景之下呈现的,夜是广阔的,也是深沉的,它仿佛带给人一种神秘感,让人不可捉摸,在月色的笼罩下,一切显出一片纯白色,或许并没有艳丽的色彩加以点缀,但是正是这纯白色以及夜作为背景的烘托,体现出超自然的永恒与神秘,让人对自然变化、宇宙运行都充满了好奇。

音乐美上,诗中所描写的各种声音:海潮涌动的澎湃声、大雁呜叫的孤独感,等等,它们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为这茫茫的夜景带来几分生气,即使是在夜晚,仍然能让人体会到一切依旧真实的存在,更为诗歌增添了音乐的美感和节奏感。和谐的韵律,形式的整齐匀称,平仄的运用,层出不穷。另外大量运用叠字,如“姣姣”“滟滟”等,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二、情与理的融合——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

诗人一开始描写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便为全诗奠定了氛围与情感基调,当他面对江与月时,发出了联想与追问,这样的追问也许刚开始让他感到的是疑惑不解,但又逐渐地有所领悟,而这领悟又携带着些许的感伤,淡淡的忧伤中似乎又隐含着欢愉。最后是描写游子与思妇,此情此景下,爱情是经过洗涤的,是纯洁的。最终又由个人的情感上升到对宇宙的认识与感悟,可以说,诗人将情与理融合了。

“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⑥春、江、花、月融为一体,在夜这一背景之下,体现出透明莹澈的宇宙境界,在这种莹澈的境界之中,抒发淡淡的忧伤与感悟。这种透明莹澈的境界,又会让人体会到时间空间的无限与永恒,“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境界变得开阔,“凌万顷之茫然”,显示出宇宙的渺茫。天地为宇,古今为宵,正可见时空的浩瀚无限。时间似乎是无穷的,空间又似乎是无垠的,而其中又包含着诗人的无限空间与时间意识,在这无限的时间与空间中,让人摆脱心为物役,遨游于自由的天地之间。郭沫若《凤凰涅檗》中歌咏的“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无论是大自然的本体,还是由自然衍生的万物,它们似乎已经难分彼此了,形成和谐的境界。自我已经消融于宇宙之中,“逝者如斯夫”,短暂而又有限的生命,总是让人感到忧伤与惆怅,但是却没有局限困惑于此,作为整个人类,其生命却是无限与永恒的。因而我们不至于彻底地失望与忧伤,或仍然抱有对未来的希望。或这希望与期待,早已经超越个人,而是整个人类,整个宇宙,显得如此的高远与美好。

三、情景交融

通过表现自然景物的神奇美妙,引发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在和谐优美的诗境中,实现情景的密切交融。于优美之中略带着淡淡的忧伤。全诗体现出清幽邈远的意境美,超越时空的哲理美,而正是在这种美的意境之中和无限的时空之中,产生对个人以及对整个宇宙的感悟。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⑦。如果说刘希夷感慨的仅仅是由花想到人的命运与遭际,感悟到的也只是生命短暂、世事变化,那么张若虚便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生命的短暂,引发诗人的感叹,这感叹中充满了忧伤与憧憬,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的那样,“此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⑧。

四、结语

早在《诗经·蒹葭》中便已经开始呈现出意境的营造,而那种意境又具有朦胧美。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其诗歌结构大致体现为:出游—写景—抒情—悟道。在其部分诗中,写景与抒情似乎并不是融合在一起的,但是并不能否认谢灵运的诗没有写景与抒情的融合,其诗情与景高度融合的典范便是诗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到了谢朓,仍然描写山水诗,不过此时的谢朓已将都邑山水与羁旅之恨、乡愁家思结合,这时在他的诗中已经看不到纯粹的写景与抒情了,而是情与景的交融。而这一首《春江花月夜》,更让我们明显看到了情景交融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从而形成透明莹澈的意境。全诗的意境显得开阔博大,意境浑融,深沉高远,除了对景物的感性观照外,更增添了诗人关于个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理性思考。

《春江花月夜》并不是自创作起就为人所重视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处于隐的地位,关于其被误解与被理解的过程,程千帆先生在其文章中已经有所论及。张若虚赋予≤春江花月夜》崭新的内容,诗歌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将人生的哲理感悟与宇宙意识融为一体。诗歌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的心理历程、人生感悟,更显示了其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意境的营造上也是对唐诗的一大贡献,正是凭借这一首诗,“孤篇盖全唐”,张若虚因此“竞为大家”。

①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白赎》,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页。

②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45 246页。

③④⑤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79页。

⑥闻一多:《唐诗杂論·宫体诗的白赎》,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9页。

⑦《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⑧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29页。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

猜你喜欢
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
春江花月夜
传世作品最少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春江花月夜》赏析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克罗齐“直觉说”与“情景交融”说之比较
朗读:一种现实的“语文化”途径
昆曲《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