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训练点,增大语用值

2019-07-25 04:41柯丽雅
都市生活 2019年4期

柯丽雅

摘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富有特点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色,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呢?笔者结合《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品味语言 体会语义 走进语境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课标所说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本而获得的语言的内化、写法的迁移和创造的能力,同時也是学生进入语境,与文本进行对话和直白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强烈的语用意识,挖掘课文中语言表达和写作方法的特色,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促进其语用水平有效提升。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是第8单元的首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到鱼而放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从而使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诚实守信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修养。课后的“金钥匙”特别提示:“自读时,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何根据本文的地位和特点,寻求最佳的训练点,让语用训练增值?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抓住精彩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夯实语用基础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语感”指的是对语言和文字进行直觉感知、理解和掌握的能力,是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其中,理解是关键,对语言的理解越准确,感受就越深刻,使用语言也就更为恰当。可见,理解语言是语用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从而夯实语用基础。

课文《钓鱼的启示》中,写“钓到鱼”的过程情节简单,学生经过自读,大多能了解主要内容。但课文在描写月夜的景色、钓鱼的过程、大鲈鱼的可爱等处,语言非常精彩,很值得引导学生去品味、去理解。因此,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笔者又做了如下安排:

1.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的2-5自然段,用"~~”划出有关描写月夜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紧接着提问:在这样美丽的夜晚,詹姆斯的心情也很美,为什么呢?请用"——”划出描写詹姆斯钓到大鲈鱼时的神情和父亲对儿子的赞赏的有关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3.接着再次引出:“詹姆斯和父亲这么激动,他到底钓到了一条什么样的鱼?”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鲈鱼的大和美的句子:“在暗绿色的草地上,大鱼用力地翻动着闪闪发亮的身体,鱼鳃不停地上下扇动。”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詹姆斯此时又紧张又激动的心情。

这些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通过品味语言,去感受课文中的文字美、画面美,甚至字里行间的意境美,让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为语用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抓住关键语,引导学生体会语义,学会语用方法

课文中有些表现人物内心和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语句,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须抓住这些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细细揣摩,体会其中含着的意思,学生的感悟能力才会得到升华,才可能从中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方法。课文《钓鱼的启示》写父亲叫詹姆斯把鱼放了的部分,表达了文章主旨,应是教学的重点,其中父子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又最为关键。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坚决要詹姆斯将大鲈鱼放回湖中的原因。笔者在教学这个环节中,进行了如下安排:

1.提出问题:面对着这么大这么美的一条鲈鱼,小詹姆斯和父亲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呢?请默读课文6-12自然段, 找出詹姆斯与父亲面对诱惑的不同表现的句子,读一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2.课件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完成。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俩的心理活动,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分角色朗读。(a.父亲为何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他在想些什么?b.当父亲要詹姆斯把大鲈鱼放回水中时,詹姆斯为何"大叫”?为何"大声抗议”?)

3.这样一条漂亮的大鲈鱼,这样一条让人爱不释手的大鲈鱼,儿子怎么舍得把它放回水里呢?詹姆斯的目光向四周望去,他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标出三个"没有”,体会当时并没有任何外人知道詹姆斯钓到一条大鲈鱼这件事。)

4.“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写一写你的理解。

5.从“可哪儿能钓到这么大的鱼呀?”这句话中,你知道小詹姆斯是怎么想的?

6.詹姆斯又一次回头看着父亲,目光充满乞求,仿佛在说些什么?“然而父亲再没有说话。”说明父亲态度怎么样?

7.小詹姆斯能理解父亲当时的坚决要他放回鲈鱼的原因吗?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1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语句,用"△”标出詹姆斯放鱼时的神情、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深刻感受詹姆斯此时悲哀和无奈的心情。)

在这个环节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詹姆斯父子的心理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笔者在引导学生品读的基础上,特别要求写出对“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的理解。这个安排旨在让学生留下思考的痕迹。理解父亲从对儿子钓到大鱼时的欣赏到严格要求儿子把鱼放回湖中的真实意图,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地体会詹姆斯父亲的良苦用心,为学生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这一教学重难点做了铺垫。

三、抓住结合点,引导学生走进语境,提高语用水平

教师常常为学生的读写能力难于提高而苦恼,却很少反思在平日的教学中,自己在扮演着什么样的指导角色。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品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走进语境,设身处地地与作者进行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与之相似的生活经历、经验和感受,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这时教师再适时地安排合理的读写训练,让积聚在学生胸中的情感通过语言和文字尽情地表达出来,以达到升华情感,提高语用水平的目的。

在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每一篇课文都置身于一个单元中,因此,在寻找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时,就要综合考虑单元整体进行选择。《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父亲一定要詹姆斯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在前面两个环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父亲的话和詹姆斯从钓鱼这件事所得到的启示已基本上能够理解,但由于年龄、经历的局限,对于“那条大鱼却经常出现在他的眼前——当遇到道德的问题时,这条大鱼就会出现在他的眼前”这句话的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在“深化理解,感悟启示”这个环节中,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境,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走进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历程,说说这句话中的两个“大鱼”意思一样吗?詹姆斯还可能遇到什么“大鱼” ?他每次都会怎样做?他为什么都能这样做?

然后安排了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也曾遇到过怎样的“鱼”呢?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请在小组里议一议!(课件提示:学校里,教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对于这样的事你怎么办?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 过马路时,红灯亮了,周围没有警察叔叔,冲过去,还是等一等?)

最后让学生在课后写一篇小作文,把他们经历过的一件事情以及所带来的启示写下来,让学生学以致用,逐渐提升语言文字应用水平。

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共同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用心解读教材,努力寻找文本语言的读写训练点,精心设计相关的练习,实实在在地落实课标的要求,以期达到“语用”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