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对传奇的补充

2019-07-25 04:41宋育卓
北方文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谢晋电影

宋育卓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民从政治运动解放出来,迎来了思想解放的春天。文艺界开始关注伤痕和深刻反思,《天云山传奇》首次触及反右运动题材,进而引起争论。后《天云山传奇》由作者鲁彦周改编、谢晋执导并搬上银幕,引发了声势浩大的大讨论。《天云山传奇》电影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对原著的人物形象具有丰满化作用,将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引入电影,实现“用镜头讲故事”,将日常生活作为“传奇”的重要补充。电影的再创作有着人物塑造的丰富趋向和画面架构的日常趋向,是一次优秀的再创作。

关键词:《天云山传奇》;谢晋;鲁彦周;电影;再创作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解放。

文艺界被视为“政治的晴雨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文艺创作者开始关注伤痕,深刻反思,并在反思中觉醒和奋起。文艺界的尝试与探索,大量声名远播的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在促进了全民族的反思和觉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其中鲁彦周所创作的小说《天云山传奇》与鲁彦周担任编剧、谢晋担任导演的电影《天云山传奇》由于涉及“反右”扩大化这一敏感题材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无疑思想解放是需要过程的,而历史也对这一讨论给出了回答——小说《天云山传奇》获得全国中篇小说一等奖,电影《天云山传奇》获得电影“金鸡奖”和“百花奖”。

《天云山传奇》电影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对原著的人物形象具有丰满化和真实化的作用,并将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引入电影,实现“用镜头讲故事”,将日常生活作为“传奇”的重要补充。本文将从人物塑造的丰富趋向和画面架构的日常趋向两个层面浅析电影对小说的再创作。

二、人物塑造的丰富趋向

小说《天云山传奇》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一部“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三个女人看罗群”[1]塑造了罗群、冯晴岚、宋薇和吴遥四个主要形象,其中在小说中宋薇和吴遥两个形象的塑造是更为丰满和复杂的。与这两个角色相比,小说中对冯晴岚和罗群的塑造,是略有一些符号化的色彩的。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中,编剧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了一些人物塑造方面的补充,罗群的痛苦和彷徨,冯晴岚雨中送斗笠的情节,都使这两个人物更为真实与丰富,接下来笔者将对这两个角色进行重点论述。

(一)罗群形象的“真实化”

罗群这一角色,脱胎于鲁彦周的社会实践之中,是综合了许多人的经历而刻画出来的。小说通过周瑜贞的讲述,宋薇的回忆和冯晴岚的书信,分别展示了现在的罗群,反右运动扩大化前意气风发的罗群和在斗争中坚持研究做学问的罗群。

在鲁彦周根据小说编写剧本时,罗群的形象经过寥寥数笔,其真实性大大增加,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与鲜活。在吴遥与罗群的交接班这场戏中,罗群和吴遥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交流,二者的思想碰撞,属于同志之间不同思想的交流,颇显和睦,相比小说上二者没有交集更为自然,二者的思想差异更为电影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影片中也增加了“罗群写检查”的片段,这一片段在电影中约只有十几秒钟,通过镜头对罗群办公室桌面的拍摄和罗群与冯晴岚的对话表现,与罗群接到宋薇“划清界限”的分手信相连,罗群的情绪也不是小说文本中的“木然”,而是带有矛盾、痛苦和疑惑,演员对情绪的把控十分出色,既让观众感到了角色的情绪起伏,又与人物整体理性睿智坚韧勇敢的形象相一致。这不仅不会对理性、睿智等优良品质进行消解,反而通过描写人物的矛盾和痛苦,使整个角色具有复杂性,更为真实和丰满。

(二)冯晴岚形象的“丰满化”

冯晴岚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一个“神女”式的形象,她与罗群的情感线,显得较为突兀,她的情感基础是建立在“欣赏”的前提上,这并不足以支撑冯晴岚后期面对政治运动时的坚定。冯晴岚这一人物根据鲁彦周的陈述,是脱胎于岳西县响肠公社基层群众中的一位女教师,这一人物形象在艰苦环境下没有一句怨言,支持丈夫和爱人进行调查研究,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点燃自己,去照亮別人”的人[2]。小说对冯晴岚的塑造,主要是在宋薇的回忆和冯晴岚的书信中展开,在宋薇身边她是一位知心朋友,分享她的喜怒哀乐和女儿心思,在罗群身边她是一位贤妻良母,陪伴他度过政治风暴,靠着自己做教员的微薄工资支持罗群进行自己的研究,做他的第一个读者和第一个批评者,为他不断申诉。

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的感情,是不足以支撑起冯晴岚对罗群的坚定支持的。在电影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冯晴岚对于罗群的欣赏,是远远早于小说中的,甚至于早于宋薇。在宋薇与罗群在一起之前,冯晴岚就已经关注到“这是一个纯的像水晶一样的人”;而后在宋薇与罗群划清界限之后,她以好友的身份肯定了罗群的做法,“我认为你没有问题”;在罗群下放劳动的时候,冯晴岚冒雨去送,将自己戴的斗笠交给罗群;面对吴遥对自己的质问,她勇敢的承认了自己与罗群走得近;冯晴岚拒绝了队内的另一位知识分子的求爱,甘心与罗群共患难,后便有了冯晴岚拉着板车,板车上躺着罗群和电影中两道车辙中间密布着深刻的脚印的经典画面。这也就使冯晴岚的形象丰满化了,冯晴岚与罗群的“患难夫妻”之情也就有了坚固的感情基础,冯晴岚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3]

三、画面架构的日常趋向

小说中可以包含大量心理描写,也可以在动作之外对环境详加描绘,而在银幕上,这二者都是难以实施的。因此,《天云山传奇》的处理方法是将心理描写转化为外在动作,并与画外音一起出现,动作与环境的统一,则通过画面的架构来完成。因此我们有必要关注电影中部分一闪而过的画面和画面中的事物。《天云山传奇》中,引入了日常生活的画面,并发挥了日常事物的重要作用。

(一)日常生活画面的引入

日常生活画面,主要来源于导演和演员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笔者留意到在冯晴岚来信部分,是通过画面与画外音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宋薇与冯晴岚对话的效果。而在这部分中,有两个画面,一个是小凌云给蹲在河边洗衣服的冯晴岚撑伞,表现了小凌云和冯晴岚相依为命,根据研究,我们可以获知,这个镜头是源于导演谢晋在雨中观察到的当地农村小景[4];另一个画面则是冯晴岚作为小学教员带领孩子们做游戏的日常情景。正是由于引入这些日常生活的画面,使冯晴岚和罗群的婚后生活更为具体可感,这一组镜头弥补了小说文本直接转化为画外音的缺陷,实现了“用镜头讲故事”,使观众能够具体的感知到“昂扬而极为丰富的精神生活”与“穷困的经济生活”。

在小说中,冯晴岚并没有对找宋薇这段经历正面论述,这段情节在电影中的处理也十分耐人寻味,一边是宋薇和吴遥的婚礼,同志们围坐一起热闹谈笑,不时寻找新郎或新娘;另一边是冯晴岚在黑夜中风雨中,在栅栏门之外孤独的等待。这两个画面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导演将这两个画面组合起来,引入电影中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

(二)日常事物的重要作用

日常事物在这部影片的情节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冯晴岚的棉袄、眼镜,罗群的书本,宋薇和吴遥爆发冲突后的破裂的暖水瓶和散落在地的香烟、药片。导演在安排画面时,这些日常事物都起到了相关重要的作用。

在周瑜贞的叙述中,罗群曾给冯晴岚送了一件棉袄,镜头对新旧棉袄均给了一个特写,而这件旧棉袄在冯晴岚用板车拉罗群的重头戏中也呼应出现了,这件棉袄一穿就是多年,充分表现出他们经济生活上的窘困,与他们精神上的昂扬有极为强烈的对比,冯晴岚的眼镜这种细节也照顾的很好,也包括衬衣的破旧,破羊毛背心等,均是对他们现实境况的写实反映,表现了这对夫妻相濡以沫,共同患难的深厚情谊;罗群的书本也是重要的线索,罗群在被下放劳动时,曾托冯晴岚为他准备书籍,罗群病倒时,导演对他的桌面进行了特写,上面放着喝了半碗的粥、两本书和一支钢笔,既塑造了罗群艰苦奋斗,坚持学习的形象,也表示罗群病得很重,冯晴岚来看他和接他时也是用一个箱子来装罗群的书,可以看出罗群在政治运动中仍大量看书和学习,为后来写出受到高度肯定的手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宋薇和吴遥爆发冲突,吴遥打了宋薇后进入镜头的是破裂的暖水瓶,散落在地的香烟、药片,最后是两人的结婚照,这样的镜头设计,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小说的文本是以宋薇为叙述主体的,在被吴遥“一巴掌打懵,同时也彻底把我打醒”后,“我”决意要与吴遥决裂了,为了表达这一巴掌打得极重,除了宋薇嘴角流血之外,导演构建了宋薇摔倒时撞倒桌子,桌子上的水杯摔到地上破碎,香烟和药片散落一地的狼藉场面,并最后特写两人的结婚照,表现二人的彻底决裂,观众从中自然可以体会到角色的情绪。

四、小结

前面笔者曾经谈到,《天云山传奇》电影的改编基本忠于原著,对原著的人物形象具有丰满化和真实化的作用,将日常生活和日常事物引入电影,实现“用镜头讲故事”,将日常生活作为“传奇”的重要补充。小说文本中人物形象略带扁平化的瑕疵在电影的再创作下得到了丰满。同时,电影也用日常画面,弥补了大量内心描写所造成的空白。笔者认为,电影《天云山传奇》对小说《天云山传奇》的补充,正是日常对传奇的补充,这个再创作是成功的,这个补充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鲁彦周.天云山传奇[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15.

[2]荟茗.他们产生在大别山的土壤上——鲁彦周谈《天云山传奇》的人物塑造[J].电影评介,1981(06):10-11.

[3]梅朵.胆识、勇气和责任感——评《天云山传奇》[J].电影艺术,1981(02):24-33.

[4]谢晋,石维坚.拍摄场余音——《天云山传奇》导演片语[J].文藝研究,1983(03):11-18.

猜你喜欢
谢晋电影
与谢导合作是我艺术生涯最大的喜悦和骄傲
谢晋寻子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谢晋的“寻人启事”
缅怀谢晋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