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探索①

2019-07-25 05:47方丽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化教学

方丽杰

[摘           要]  地方文化融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目前学术界提出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改革方法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着重探讨这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教学实施的原则、方法策略等。

[关    键   词]  地方文化;中国古代文学;必要性;可能性;原则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065-0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大学本科学历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之一,是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生的专业素养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全国各高校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等相关专业都在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专业课。该课程具有远离科技时代、语境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基础要求较高等特点,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学生出现上课怠惰、厌学等情况。因此,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古代文学教师对该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其中,一些教师提出将地方文化与古代文学教学结合起来,并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学生良好的反馈。如,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教师张丽娜在浅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让地方文化进入古代文学一文中提出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元素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并探索其可行性和意义;湖南科技学院江建高教授2011年发表《体现学科研究风貌,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讀翟满桂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课题选><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论文选>》一文,系统总结了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依托地方文化促进古代文学课题研究,进而促进古代文学教学的成果和方法的更新;广西大学刘深教授在《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一文呈现了其将广西地方特色文化与古代文学相融合的教学理念与实际操作的探索过程。尽管这一理念逐渐得到一些专业任课教师的认可,但相关的探讨依然薄弱,其理论支点尚未得到充分论证,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古代文学的教学重心,这需要在原有课程基础之上增设利于地方文化研究的课时。地方文化是否有必要进入古代文学课程,又该如何融入是专业任课教师需要拓展研究的话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相关探讨。

一、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文化”一词在不同学科和不同背景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但大体上是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地方文化是指某一特定地区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它具有阶段性和鲜明的地域性。文化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空气,任何艺术都是在某种文化体制中形成的,而文化通常具有某种程度的艺术性。

与地方文化高度近似的概念是地域文化,有必要提及并加以辨析。地域文化是某一地域形成的特定文化,“地域文化除了与自然环境密切有关外,当然与此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同样密切相关。”地域文化侧重其自然地理特征前提下的文化形成与发展,而地方文化则更侧重其行政区划下形成的文化特征。二者具有鲜明的区别特征,但现实中却很难截然分开。

地方文化本身与古代文学史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因为“文学史是文学的历史,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进的历程”。 任何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都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影响,如果读者熟悉地方文化特点,便会加深对作品的直观理解。教师以地方文化作为参照,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能更好地推进古代文学史的学科发展。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该书是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意的著作,可以看作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初步架构。

笔者曾尝试面对蒙语为母语的学生在汉语授课的古代文学史课上请学生描绘家乡的生活,这些几乎全部来自牧区的孩子充满感情地描述草原上的炊烟、奶茶、缓步回家的牛羊,心头满是亲切的感情。然后,学生再去对照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就很容易感受其作品中真切、自然的田园生活。进而,教师强调陶渊明诗作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即他对生活的哲理性思考和对自然的热切追求。通过课堂实践发现,以学生所熟悉的地方文化和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诗人的诗作。

此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利用地方民间文学中的故事传说、谚语、歇后语等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如,在讲授寒士文学左思、鲍照的作品时,可以引用蒙古族谚语“狗的聚会在骨头上,官的聚会在权势上”,容易让学生想到阶级社会的不平等,进而对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的文人充满了同情。再如,脍炙人口的民歌可以融入对相宜的文学作品的赏析中。

文化的相通使地方文化成为走进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一块“敲门砖”,要想使处于科技时代的学生融入传统的文化氛围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实践中可知,从学生了解并喜欢的地方文化入手,便于文化衔接,便于以现代视角关注历史人物和传统作品,是一种促进教学的有益方式。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将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古代文学学科教学的严谨性、系统性、科学性,却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含量。但是,这种跨学科教学如果做得不好会导致知识分散,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进行以地方文化促进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尝试时,应该贯彻这样几条原则。

(一)选择积极向上、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因素

课教师对地方文化因素的选择一定要在马列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并遵循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思想。地方文化的精华是应该受到关注并加以引导发扬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客观地看到地方文化中的落后方面。落后文化是绝对禁止进入课堂的,更不适宜拿来作为比照的对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创造着一方的灿烂文化,那些蕴含着人们执着的追求、坚韧不拔的品质、饱满灵魂的文化精华才是应该宣讲并传承的。

(二)选择最贴近现实的地方文化元素

当今的大学生时代感较强,更喜欢关注一些前沿事件,很少有人愿意回顾久远的民俗历史,更遑论花费时间去探讨历史文化元素。如果教师选择渐行渐远的文化因素,可能非但起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反而使课堂气氛进一步陷入冰点。因此,要注重选择鲜活的地方文化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了解,课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知识经验,明确文化环境给予他们的影响。如,通过欣赏民歌品读历史上北朝民歌的特点。其中,那些年代久远的经典民歌并不合适,因为学生并没有认同感,所以心理上会产生排斥感,只有当下那些广为传唱或者中学教材里出现过的作品才适合作为参照物。

(三)选择最形象通俗的地方文化元素

生动的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引起进一步的思考,这也是展览馆、博物馆总比课堂吸引力更大的原因之一。地方文化的引入应当注重寻找并体现出清晰的形象。如民间故事中少女追求爱情的形象,通过一系列故事传说,我们可以看出少女对爱情的大胆、执着、热烈、忠贞不渝等形象特点。每个地方文化系统中都有自己的“孟姜女”和“祝英台”。以此为基点对比古典小说、戏剧中的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就可以看出她们思想的桎梏与独特的性情,进而分析其形成原因,加深对文学作品特定历史背景的理解。除了形象性,通俗性也是需要注意的。大众教育面对的大多数是来自普通家庭的学生,所以市井生活更能产生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高高在上的庙堂文化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显然不太适宜。

此外,地方文化元素每次课程不能选择过多,占比時间不能太长。应在一次课的10%以下,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地方文化元素不能模式化,不能为了改革而强行引入,不能融入的情况坚决不教条化;学生有强烈兴趣的章节没有必要拆解,丰富的形式是围绕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为核心的。在以上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地方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

三、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广泛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和第一手的音频、视频资料

为了增强课堂生动性、趣味性,可以广泛利用视频、音频等网络资料。近年来,各地推动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整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些成绩都可以拿来成为课堂上形象直观的资料展示。师生接触到的文化场景、家庭中的文化因素都应该被挖掘出来,加以巧妙的利用。例如,中国人最重视的春节,许多春节礼俗延续至今,这一点在许多学生微信朋友圈中有很多体现。教师完全可以做成视频短片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传统家庭的家风、礼仪、人际关系等。由此,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红楼梦》,由自己的家庭生活去关注作品中四大家族的生活,熟悉其中人物,了解家庭故事,对比家庭差别是理解这部鸿篇巨制的一条捷径。这种直观展示与对比,可以将冰冷高雅的古代文学融入某种生活的温度,使其更为亲切、便于理解。这就要求教师有搜集资料的敏锐性,同时培养学生关注并及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二)布置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科研项目

古代文学课堂必须以古代文学大纲作为教学依据,围绕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展开。地方文化因素的呈现是零散的,依据课堂内容不断调整,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资料准备。教师可以通过预习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查阅,准备课堂上讲、练、说等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时代工具,通过微信等软件加以展示,使它成为关注生活的部分。关于预习作业,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始一次性布置,也可以在每次课堂上灵活布置,结合难度时间等要求学习小组完成或者个人完成。相应的成果可以通过教学服务平台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获得成就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论题,参与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查阅等方法,锻炼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关注和理解。

(三)广泛开展课内外衔接,促进中国古代文学和地方文化的双向互动

以地方文化促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同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对于地方文化的影响。作为融入传统思想、价值观、情感的文学精品,其在思想上、文字上、艺术上都可以给地方文化提供借鉴。通过课内外对接的文化活动,地方文化可以不断提高其高度,中国古代文学也可以在多种文化氛围中审视自身,不断开掘和加以修正。文化的挖掘和保存,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应该是我们关注并倡导学生积极参加、多方设计的。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地方文化融入古代文学课堂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必要的,地方文化的融入要遵循先进性、现实性、生动性的原则;不断探究新的方法,使学生不仅获得崭新的学科知识,更锻炼了思考和研究能力,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忠敏.论原典阅读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创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4003):123-127.

[2]邓百意.论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特殊性[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3):140-144.

[3]黄海.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刍议[J].教育文化论坛,2018(1005):82-86.

[4]郭步山.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文化传承策略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10):142-143.

[5]张丽娜.浅论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路:让地方文化进入古代文学[J].科技信息,2009(25):17,159.

[6]刘深.广西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15(2):144-145,160.

[7]江建高.体现学科研究风貌,融入地方文化特色:读翟满桂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课题选》《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论文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10):207-208.

[8]李丽.创新教育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黑河学刊,2019(1):155-156.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编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文化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谁远谁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