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2019-07-29 08:37殷红霞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6期
关键词:家属脑梗死康复

殷红霞

(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辽宁 大连 116033)

脑梗死,是一种由于脑部动脉硬化或者形成血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致使脑组织软化甚至坏死的一种脑部疾病[1]。该病可发于所有年龄段,但多发生于中老年群体[2]。病发时会使患者头疼、半身不遂甚至有智力障碍等症状,严重的威胁患者健康与生命,破坏患者的家庭幸福[3]。本文对脑梗死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两种不同模式护理后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二者的差别,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在2015年9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4例成年男性,36例成年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中成年男性22例,成年女性18例,年龄51~77岁,平均年龄(69.7±5.2)岁,病程0.7~9年,平均病程(4.72±1.57)年;研究组患者中成年男性22例,成年女性18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67.3±4.8)岁,病程0.9~9.3年,平均病程(4.91±1.57)年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CT及MRI确诊为脑梗死并确定病变部位;②排除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③所有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对照组护士对患者资料进行全面了解,并详细记录患者病情情况。护理期间对患者情况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呼吸、心率以及生命体征变化等,并记录患者用药量及药物反应以及叮嘱患者及家属在康复期间的相关禁忌等。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模式:①入院健康教育:让护士在护理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深度沟通,详细的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的发病因素及如何治疗,让患者与家属对该疾病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及家属采用视频动画、手册等方式让所有患者及家属尽可能对该病有一个充分的认识。②心理护理干预:在护理过程中让护士经常性的与患者进行聊天,并且认真倾听每位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以及想法,并耐心的进行解答与开导。尤其对于有语言功能障碍以及意识障碍患者,要采取多种沟通方式其中包括文字、肢体语言等进行交流。同时通过与患者列举之前成功治疗的病例,让患者加强信心,并时常性的开导患者治疗该病需要一个过程不可急躁。并且与家属一同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密切的关注,一旦患者情绪不安时要立即进行安抚。③语言功能训练:大多脑梗死患者发病后均会出现失语等语言功能障碍,因此为延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应对患者进行口部运动指导如张口、弹舌等并鼓励患者发音。根据患者发音程度逐渐增加训练量,并每日播放语音如广播等促进患者进行发音。④肢体功能训练: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对患者针对性制定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其中包括坐位平衡训练、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来帮助患者增强姿体协调性和精细运动,使患者更快的改善日常生活能力。⑤饮食护理干预:对所有患者每日食用的食物清单进行详细记录,家属给患者所食用的食物须以清淡为主,并且富含维生素以及营养丰富。在病情好转后,建议多让患者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有利于患者提高免疫力。

1.4 观察指标及标准: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完之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肢体功能评分量表(FMA)以及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来评定其临床护理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χ2检验来分析,(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指标对比:所有患者在经历不同方法治疗后,NIHSS、FMA、ADL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脑梗死多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饮酒和肥胖人群,而现如今这类人群的数量不断上增,脑梗死发病率也逐年上涨[3]。该病病因复杂,血管、血液以及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都能够导致脑部供血不足[54]。脑梗死由于发病突然,往往在患者处于休息或者睡眠状态下发病,临床表现多为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还伴有口齿不清甚至病情严重的患者直接进入昏迷状态。大量研究表明,脑梗死若不及早的治疗则会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的家庭幸福生活[5]。而在临床治疗中,所采取的护理方式对患者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文研究中,选用常规护理及早期护理模式两种不同护理方式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在经历相同时间的治疗后,NIHSS、FMA、ADL评分均有改善,并且研究组患者各项评分下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尤其在早期康复中对患者进行语言功能训练、肢体康复训练等能显著延缓患者相关功能障碍发展,并明显改善患者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能明显使脑梗死患者病情尽快好转,显著提高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能力。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相关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NIHSS FMA AD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0 21.54±2.11 13.27±1.94 8.47±2.11 18.27±3.74 12.44±3.51 40.83±5.14研究组 40 21.46±2.07 7.52±1.24 8.51±2.11 27.68±4.31 12.52±3.67 51.18±6.09 t 0.09 6.31 0.07 4.24 0.06 3.98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猜你喜欢
家属脑梗死康复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