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乡土建筑的发展与其邻里关系研究

2019-07-30 06:25王薇闫泽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邻里关系住宅

王薇 闫泽文

摘 要:在中国农村,居住建筑的建筑形式仍根据时代的需求在发展,文章以河南省辉县市为例,研究其从1960年到2010年来农村乡土建筑的发展。现代乡土建筑是根据当地农民自身功能需求而建造的。研究乡土建筑,可以深入了解从1960年到2010年农民生活方式的发展和邻里关系发生的变化,而研究乡土建筑住宅与其邻里关系的发展,可以为未来中国本土的居住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住宅;邻里关系

一、1960年-2010年的

乡土建筑形式

(一)辉县市孟庄王宅(1960年)

1960年建筑和1970年建筑大体布局相同,墙体材料使用夯土、砖或石头,屋顶使用草或瓦。建筑布局即为中国传统四合院、三合院。建筑材料上,地主留下来的老宅子用青砖、灰瓦,普通老百姓的住宅建筑材料主要为夯土,屋顶为稻草。通常为几个兄弟共住,共享一个庭院,兄弟几户分别住四合院或三合院不同朝向的房间内。

(二)辉县市孟庄李宅(1970年)

在1970年建设的房屋中,房子采用砖结构、瓦屋顶,主入口与房间正门正对,成一条轴线,堂屋与围墙围成院落,院落里通常种树或花卉。厕所无单独房间,往往在角落,上面搭建棚顶。

堂屋坐北朝南,正对大门处放一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和中国传统房屋布局一样,桌子中间放“天地全神之尊位”牌位,墙上挂字画。堂屋供待客和家人日常使用。院落一进,堂屋两边可以建两个卧室。二层阁楼通常通过爬梯相连,可放一些杂物,二层在山墙和南边开窗。山墙上部也做了一些装饰处理,装饰多运用象征吉祥的一些元素。

正门位于正对堂屋轴线的中心线,上方常常有象征吉祥富贵的四字词语。大门形式有些用坡屋面,有些则用平屋面。在这一建筑中,侧屋距离院落外墙面有一定的距离,供采光使用。

厕所的布置在堂屋山墙一角,为一棚子,无单独的建筑。

院落里常常种树和花卉,供一家人日常观赏。

该房屋位于的街道为南北主路,东西向为一条一条的胡同,其户数一定,一个胡同通常五户以下,房屋基本都是坐北朝南。

(三)辉县市孟庄赵宅(1990年)

1990年建筑的住宅形式普遍为平屋顶、二层楼,通过爬梯可以上到屋顶,厕所位于室外单独布置,大门紧挨山墙,有较大庭院,庭院内种植植物,二层通过室外楼梯连接。

堂屋坐北朝南,同样正对大门处放一桌子,旁边放两把椅子,桌子中间放“天地全神之尊位”牌位,墙上挂字画。堂屋供待客和家人日常使用。建筑一进,堂屋两边可以建两个卧室,厨房与堂屋相连。二层的外走廊下方形成了廊道,一层各个房间由廊道分别相连,和中国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中的抄手游廊有几分相似。

厨房和浴室之间相隔400cm宽的距离,方便浴室和厨房采光。

大门和山墙相连在了一起,大门上方有“安泰之居”等祝福性的语言。大门和山墙上相连有一定的好处,大门处的空间借给院落,使院落的空间显得更大。

厕所位于室外,设置在比较隐蔽的地点。整栋建筑共用一个厕所。

楼梯和厕所在一起,在建筑外部。

庭院仍然是家庭生活的核心,晾晒衣物、吃饭、休闲活动等,都在庭院里进行。由于院子有较大空间,院落内常常种植树木、花卉等,种植的树木常常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例如无花果、香椿、石榴、葡萄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居民會在院子中设置水池,内置假山,并养鱼,作为庭院的一处景观。常常会有燕子在二楼挑出梁所支撑的外走廊下建窝,成为院落景观的一部分。

(四)辉县市孟庄李宅(2000年)

由于宅基地变长等原因,2000年建造的住宅建筑往往有两进。这一代建筑与之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缩小了庭院的面积,楼梯位于室内,在建筑层数方面,很多家庭建到了三层或两层半,在造型方面,很多建筑的女儿墙使用坡檐。

这一时期的建筑中,堂屋代替庭院,成为上下联通并通往各个房间的枢纽,其面积也相对缩小。堂屋在过去几代中必定出现的正对大门的桌子也消失不见,代替的是一排的柜子或者沙发。大部分住宅在堂屋中间仍然供奉着“天地全神之尊位”的牌位,一部分住宅则把神仙请到楼上,或取消了牌位的设置(现代的住宅通常没有堂屋的概念,牌位的文化也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堂屋为了采光好,窗户面积通常设计得很大,因此保温效果会差一些。

厕所仍然设置在室外,位于建筑的一角。通过二楼走道下方把厕所和各个房间的入口相连。

这时的院落面积比三代建筑中的院落相对缩小,但仍然设有一个小鱼池,里面放置假山。院落内部种植花卉,但由于庭院的缩小,树木基本消失,有二进院的仍然在第一个院子中种植大量的树木。种植的树木常常为具有经济价值的树木,例如无花果、香椿、石榴、葡萄等。这时的建筑立面基本全部采用瓷砖贴面,由于墙面太光滑,燕子在建窝的时候泥土常常无法粘在瓷砖上,因此一部分家庭的庭院中没有燕子。一些家庭为了使燕子可以建窝,在瓷砖上钉水泥钉,使泥土可以固定在墙上。

大门的上方仍然有祝福类的词语,并保留了20世纪90年代建筑的优点,把大门和山墙相连,使院子的空间增大。大门上方也有了房间。正对大门通常有壁,壁画题材多为迎客松等。

这代建筑中有一些房间为坐南朝北,由于有两进,虽然庭院和堂屋失去了日照,但第二进的卧室阳光充足。坐北朝南的房间虽然客厅有较好的日照,但是没有朝南的卧室。

(五)辉县市孟庄闫宅孙宅(2010年)

在这一代的住宅设计中,功能布局和2000年住宅基本相同,变化的地方就是在二层的顶部将院落围了起来,正立面也用玻璃窗完全封住。这主要是为了增加室内的使用面积,减小太阳直射和雨雪对庭院生活的影响,防止风沙进入庭院。庭院在乡土建筑中基本消失。

临街的建筑会作为商业房,可以租出去赚取出租费。

这时没有用玻璃封住立面的庭院仍然可以和大自然连通,立面也封上的住宅则使庭院完全变为室内。

二、五代民居的发展关系

从1960年到2010年,乡土建筑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下面从经济、科技、自然三个方面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一)住宅建筑形式与经济变化的关系

层高从一层发展到三层,承重结构从土墙、石头墙发展到砖墙、框架结构,建筑墙面装饰由涂料发展到水泥抹面,再到瓷砖,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表现。

在1990年建造设计的住宅中,楼梯还位于室外,这个时候由于一些家庭无法建造两栋房子,兄弟两个分家的时候会上下层分家,楼梯在外部则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样虽然两兄弟共处一个院落,但彼此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2000年以后建造的大量的住宅,则考虑更多的是舒适性,因而把楼梯放到了室内。而在2010年以后的住宅中,为了增加室内使用面积,一些住房取消了庭院的设计。

(二)住宅建筑形式与科技变化的关系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的,从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而在1960年左右,我国农村的电力才得到广泛普及。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国又经历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现在又开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对人们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技产品有BP机、电话、电视机、空调机、汽车、网络、智能手机等。

现在很多现代农村住宅在建设中,增加了对车库位置的考虑,室内设计也采用了现代的设计手法。封闭的庭院也为电动车等的停放提供了便利。

庭院在过去是从室内进入室内的一个过渡空间,取消庭院后,农村住宅和商品房住宅则有些相似。我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句话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科技的发展使得地球“变小”,“远亲”对自己帮助的及时性,和“近邻”的差别也逐渐减小,再加上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和对邻里的不信任感的增加,邻里关系变得不再像过去那样亲密。远处的朋友与朋友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亲人与亲人之间则更加亲近。邻里或陌生人沟通交流的需求降低,而朋友同事可直接进入室内,因此农村住宅对庭院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

(三)住宅建筑形式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人心中的城市概念是半边山水半边城。师法自然、物我相融等是我国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思想。在物质世界高于精神世界的中国,我们可以从这几代建筑的发展中,发现中国人居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变化与发展。

自然环境的内容包括光、风、雨、雪、冰雹、水、石、植物、动物等,人们通过感官能感受到温度、湿度、风声、雨声、动物的声音等。

从1960年-2010年住宅的发展中可以看出,住宅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远。院落是中国古代民居的灵魂,是家庭的生活核心区域,也是人和自然直接接触的区域。下面就从庭院的变化来分析此地区50年来住宅与自然的关系。

住宅中一般都存在树木,种植的以经济类树木为主,如无花果、葡萄(通过扯绳子使葡萄枝叶起到遮阳的效果)、石榴、枣树等。在2000年和2010年建设的住宅中,由于院落的减小,树木绿化消失,几乎家家都选择种植盆栽。小鱼池在1990年以后的住宅中流行起来,从此,鱼、水、假山等被引入到家庭中(当然,这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分不开的联系)。

使人与大自然分离程度最大的是2010年以后的住宅。2010年以后的住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立面墙不封上,只在庭院上方用屋顶做顶盖,第二种是庭院上方的顶盖封住以后,正立面采用玻璃窗全部封起来。采用第一种形式,住宅中空气的湿度、温度、阳光、风、声音都能和大自然直接相连,不会因屋顶的变化而变化,雨、雪、冰雹等垂直降落的自然物质,靠风力可以部分地进入院落。而立面用玻璃封起来后,住宅的院落基本消失,几乎只有室内部分。建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房屋正对着街道,由于尘沙的干扰和噪音的干扰,院落的环境变得特别差,但这样建设最终会使室内的空气流通变得有些困难,且玻璃变脏以后,采光也成为一大问题。

三、对现代邻里关系的思考

(一)乡土建筑中邻里关系

邻里是地缘相邻并构成互动关系的初级群体。住地毗连的人们,认同特定的一组角色,据此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有着显著的认同感和感情联系,由此构成相对独立的小群体,即邻里。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空间上,胡同及庭院两个方面影响构成邻里关系的可能性。

胡同是连接户与户的通道,使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一般一条胡同连接的户数为3-6户。邻里关系网往往是建在邻居、同胡同的或前后胡同的基础上。

院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灵魂,是中国生活的核心区域。传统民居庭院属于半私密空间,和起居室不同,院落的大门往往是敞开的。视觉上有影壁阻挡分割。大门敞开这个习惯是形成邻里关系的一个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表示对邻里的一种信任,大门敞开表现出对人的一种不防备,尽管堂屋的门仍然紧闭,但外人进入庭院时首先会意识到是进入了别人的领地。庭院这种空间的形式并非只是为了种植花草、供家人娱乐那样简单。大门敞开,首先就会给人一种“这家里有人”的意识。

(二)商品楼的邻里关系

现代商品楼的发展是没有地域性的,所有商品楼的户型都基本相似。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行业专业的精致化,中小城市的发展与扩容,小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农村住宅的发展将会进入尾声。同时我国小区所存在邻里关系的问题,也将会成为住宅建筑发展中的重点。

容易创建邻里关系的群体是老人和儿童。现代邻里关系的发展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今,區域图书馆、咖啡厅、广场舞、园区的绿化区域等,都是供小区内部相互交流的场所。

在小区设计中,交流空间除了设计在居住建筑外的绿地、活动场所,也应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胡同和庭院的传统元素及体现的精神应用于居住建筑本身。因为绿地和活动场所可以使同一个小区的非邻居或非上下楼的居民相互认识,建立关系,但是邻居和上下楼的居民却没有专门创造的空间供他们相互熟悉。

经调研,在很多小区中,一楼的住户设计有自己的庭院,因此庭院相邻的两户或几户居民之间都比较熟悉,而二楼以上的居民则互不认识。

四、对未来住宅建筑的思考

辉县几代乡土住宅的发展体现了人民生活方式及空间需要的变化,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应结合人们的行为需求进行设计。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我们现在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因此在未来设计住宅建筑中,我们仍然要考虑人们对未来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丛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王薇,河南工业大学教授。

闫泽文,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绿色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猜你喜欢
邻里关系住宅
Jaffa住宅
挂在“树”上的住宅
MHS住宅
A住宅
Cliff Front 7住宅
Chau Doc住宅
邻里关系的纽带
温州卷
城市社区异质性与社区凝聚力——以社区邻里关系为研究对象
基于邻里关系传播与模式合并的谱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