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纪录片发展类型研究

2019-07-30 07:01孙莉莉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8期
关键词:类型化

摘  要:河北省纪录片始创作于上个世纪80年代,类型丰富且特征鲜明,然而对河北纪录片的研究却与其创作发展颇不平衡。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礎上,按照河北纪录片的叙事内容进行类型化研究,简要评析其发展特征。

关键词:河北纪录片;类型化;红色纪录片;历史文化纪录片;现实题材纪录片

作者简介:孙莉莉(1994.5-),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2

纪录片类型的划分始终是纪录片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受出发点和立场的影响在学术界衍生出不同标准,目前未达成一致意见。类型化是当下文化产业发展成熟后的必然趋势,在国家市场化的推进下,对纪录片进行类型化探究成为推进纪录片发展的必要手段。从市场角度而言,可以扩大河北纪录片消费群体、培养消费习惯;在融媒体环境下,河北纪录片作为媒介文化进行推广传播,对河北省地方文化建设以及树立对外形象等方面来提升河北文化自信亦不容忽视。

一、红色纪录片:题材多样  特色鲜明

红色纪录片是对革命记忆的回想与赞扬,是在新时期下延续的红色基因,再现了中华民族奋勇抗战的革命历程,弘扬红色传统文化的同时提供了生动教材。燕赵大地曾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革命烈士抵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和平的丰功伟绩。近年来在河北党委宣传部的领导下,通过纪录片来镌刻红色历史,表达了现代中华儿女对和平的热爱,对革命先烈的尊崇与怀念,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尤以对青少年起到了思想建设的教育作用,红色纪录片成为党带领人民创造红色文化的延续。

河北作为新中国成立时举足轻重的革命基地,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及革命传统底蕴,在类型上“红色纪录片”已属于文献纪录片,但河北红色纪录片自身地域特点十分突出,因此又以其不同的题材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包括新中国成立题材、以革命人物为题材、抗日题材、革命思想题材等,且发展较为成熟和完善,

《西柏坡来电》、《平山记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此一类型能够将新中国的起点站、河北红色革命基地西柏坡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和挖掘了河北省红色资源的优势。其中《西柏坡来电》作为十八大献礼之作,以国内首部主持人演播室讲述及章回体的方式讲述,代替了传统模式以主题先行造成的说教式主旋律作品,由此获得新一代年轻受众的关注。另外《晋察冀文艺兵》、《寻找王二小》、《马兰村的红色报人》、《瞬间》等,以革命历史人物的伟大奉献为线索,围绕人物在革命战争中为获取胜利身先士卒、创造先进文化鼓舞人心的真实事件为核心展开。河北作为抗日战争前沿阵地之一,《八路军》展现了成为游击战重要根据地的北方地区抗日群体的顽强抵抗。红色纪录片作为国家宣传文化的主导手段肩负着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任,通过对我党革命建设历史及伟大思想的记录来整合意识形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例如《开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红色作品的引领下,通过对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描绘与宣扬,真正起到了艺术作品教化人的社会作用。

层出不穷的红色纪录片不论是具体类型划分还是作品数量上都成为了河北纪录片最为主要的类型题材。红色纪录片热潮的出现应当是当代电视界和文化产业领域内亟待研究的和发掘的类型作品。

二、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聚焦人物百态  品察社会发展

社会现实题材类纪录片以记录社会现实为主,注重对当下人的情绪表现、生存现状的记录,将人文精神以故事化方式呈现。英国学者史蒂芬·佩里指出:“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的最佳观察视角,是选用第三者的视角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而后将社会暴露在大众面前的问题客观地记录下来。”[1]我国正处在深刻变革的浪潮中,不断出现思想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急速发展的社会中暴露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能够观察处在这个时代人群所面临的矛盾及生活状态,触至社会关系的各方面,将灯光聚焦在不同身份背景下的普通人群。

《保定老人印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曾以深入老人内心世界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入围柏林电视节,是早期河北纪录片现实题材的成熟代表作。作品采用了同期声与采访的形式反映了老人们内心深处对过去与生命的思考,以真实的声音和画面冲击为观众带来震撼,在纪录片界一度引起广泛讨论。《军营纪事》作为一部反映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作品,揭示了在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所带来的隐性后果。作品《乡长》同样反映了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真实情景。聚焦社会现实作品的还有:《飞来的姑娘》、《夫妻》、《等待》。作品分别聚焦了失孤老人、夫妻关系以及中国人特有的生育理念,是倾向于以小人物的视角关注社会发展的变迁,摆脱了宏大主题和说教,生动反映当代中国真实情景的现实题材纪录片。

河北农村的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编导们深入体察农民生活,引发对农村农民发展现状的关注。《中国牛王》将视角聚焦在一位三河的致富农民身上,导演没有对他的发财之路过多描绘,而是透过着力刻画一个土生土长、凸显朴素却与传统时代略有不同的农民形象。《山乡》透过对邢台临城太行山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家人透视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社会状态。《大红枣》借太行山区行唐县的“大红枣”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双重代表,以民歌“小白菜”贯穿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

河北现实题材纪录片贴近民生直击社会问题,触及民众内心感受及真实生活,深入社会现实,记录当下发展,具有政论性与思辨意义,承担了作为文化公益事业的责任。但较于我国范围内类型广泛的现实题材:如医疗、美食、教育等仍有欠缺。我国当前正处在上升转型期,扩大社会现实题材记录并反映社会问题有利于促使艺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历史文化纪录片:深入历史文化  凸显地域精神

历史文化纪录片对历史进行回顾与记录的同时,链接现代文化为当下揭示历史长河,给予未来以参考研究。作为推广地方形象的文化載体,历史纪录片带有深厚的使命感,通过记录河北历史文化来填补历史文献的空白,展现河北丰厚历史底蕴,宣传推广城市地域的文化形象,建立并完善河北省对外的话语体系,增强河北历史文化发展的文化自信,传承燕赵文化的地域精神。

在整理研究文本时笔者发现当前河北省历史文化纪录片主要划分为两类即:历史发展回顾和区域发展特色。石家庄作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城市,在纪念石家庄解放六十周年的五集文献纪录片《石破天惊》中,对红色资源、传统文化、名胜古迹、历史名人进行全面的描绘与挖掘,完全具备“史”“诗”“思”的品质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石家庄文化名片,也为全国城市解放系列的纪录片提供了借鉴。纪念石家庄解放七十周年的《石家庄印记》以“口述历史”的方式全面地展现了石家庄的历史进程,增添了纪录片的情感温度,邀请艺术家为每集制作的艺术品增添了文化内涵。《跨越 1949~2009》作为一部反映河北六十年来历史发展影视纪录片,以浓郁燕赵风情的故事人物为线索,以“跨越”为主题,八个章节作为发展过程中的节点,全景式记录和展现了六十年燕赵的巨变和腾飞。同样具有历史回顾性质的《中山国》是对中山古国的充分调研下制作完成的具有纳入历史文献、深刻参考价值的历史性优秀作品。以猎奇式的开篇揭开中山古国的神秘面纱,讲述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山国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山国的人文精神对泱泱中华文化发展的独特作用。

河北各地区千百年来在独特的历史人文环境孕育下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地域文化。曾入围法国巴黎国际人类学影展的《腊梅花》,以太行山井陉县的民间舞蹈“拉花”为题材,将北方民俗生活通过拉花及唢呐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反映了井陉县独有的特色文化。系列微纪录片《乡愁·雄安》,讲述了西河大鼓、保定老调、白洋淀芦苇花及民众的捕鱼生活等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展现了雄安人们心中耳中永远难以忘怀的乡音乡愁。作为国家级新区的雄安,纪录片的呈现无疑为向全国展示河北新城的文化形象作出了极大贡献。展现区域特点的纪录片还有:《滹沱沧桑》、《天下赵州》、《井陉之太行古径》、《正定之古郡传奇》等。在河北省现代发展建设过程中,纪录片《潮起京津冀》记录了多位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计划的工程师及研究人员对发展问题的思考,彰显了河北推进京津冀发展一体化发展进程弄潮儿般的气势,及燕赵儿女的革新精神,其制作为记录城市现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河北省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影像探寻河北历史文化发展的根脉,注重历史文化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对历史展开横向研究与纵向回顾,传播河北历史文化知识,宣传河北地域特色,获取人文价值的同时提升了地方的文化形象。未来应在此基础上深耕挖掘,利用好各地区的自然人文优势,以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方式获取对历史的感知,留存河北民俗文化的影像,凸显燕赵文化的多元包容的地域精神。

结语:

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发现,河北纪录片类型丰富,其中红色纪录片作品较多且颇为成熟,在全国范围内可作为先行者案例,基于河北深厚的历史地域文化,不论从人文还是自然风光角度都全面透视了燕赵发展历程。立足于现实中人情冷暖、深入群众基础的现实题材纪录片,透过对基层的调查了解,以见微知著的方式跟踪拍摄国家盛世下的民生百态。历史文化纪录片全面展现了具有悠久历史的燕赵大地及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城市样貌。除以上具有明确特征的纪录片外,笔者还发现有部分纪录片带有对外宣传、生态环境或考古发现的类型特征。丰富的类型是河北古典韵味、革命情怀与新潮影视结合的成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到近年来的广泛涉猎,文中列举的纪录片不乏在国家和国际上获得盛誉。进入纪录片商业化时期,在历史文化基石与国家文化市场的双指引下,应对其中优秀特征一以贯之,胸怀发展眼光和责任意识,承担社会和文化责任,扩大类型题材的创作,积极促进河北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相信未来在新兴的媒介环境下,通过新媒体手段进行广泛传播,河北纪录片定将大放异彩。

注释:

[1]史蒂芬·佩里.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过程[J].大众传播与社会.2012:63.

参考文献:

[1]吕振侠.燕赵影视随笔[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71-82.

[2]辛家慧.中国“红色纪录片”研究——以河北省创作为例[D].河北大学,2013.

[3]包来军.论纪录片产业化对于增强河北文化软实力之意义[J].经济论坛,2014,533.

[4]王啸文.薪火传承别开生面——河北省“红色电视纪录片”印象[J].当代电视,2006.

[5]何苏六,徐锦.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新图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3.

[6]史蒂芬·佩里.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过程[J].大众传播与社会.2012:63.

[7]海音,石研.打造石家庄经典城市影像名片_五集文献纪录片_石破天惊_纪录片研讨会纪实[J].当代电视.2008.02.012.

猜你喜欢
类型化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企业形态法定主义与类型化标准
我国警察盘查行为类型化分析
行政诉讼类型化之批判——以制度的可操作性为视角
从路况报道看广播“类型化”新闻的要素构成
透过电影《八万里》浅谈西藏电影类型化思考
论“凶宅”买卖纠纷的法律适用——基于类型化方法的运用
民事一审撤诉的类型化研究
论商号纠纷的类型化与司法裁判方法
论行政管制标准在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类型化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