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不可靠叙述

2019-07-31 05:21张馨月
长安学刊 2019年3期

张馨月

摘 要: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自问世以来,就受到评论界以及读者的广泛讨论,其中塞林格所塑造的主人公霍尔顿更是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的对象。本文通过詹姆斯·费伦于2008年发表的论文《疏远型不可靠性、契约型不可靠性及<洛丽塔>的叙事伦理》为线索,透视塞林格是如何运用这两种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叙述策略,从而更为读者欢迎与接受。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疏远型不可靠;契约型不可靠

文章编号:978 -7- 80736 - 771 -O(2019)03 - 087 - 02

一、叙述者的不可靠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包含了多种不可靠叙述的线索,首当其冲的便是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首先,一阅便知的是:本书的叙述方法是第一人称叙述,我们通过一位名叫霍尔顿的十六岁青少年之口来了解世界,通过他的行动来经历生活,通过他的眼睛去看待事物。而斯坦泽尔有言:“从定义上说,第一人称叙述者就是不可靠叙述。”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霍尔顿所了解到的世界,价值体系都成为了有待考察个人的主观判断,具有明显的不可靠性。也是这样的第一人称叙述取代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让读者在阅读的一开始就保持着一定的批判,对小说的主人公也就是叙述者也形成了一定的保留态度。

而随着小说的发展,读者从周罔人的态度、言辞以及霍尔顿的内心独白中增大了对叙述者的了解,这份了解同时也增大了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其一、叙述者霍尔顿,作为一名十六岁的青少年,对于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状态并不成熟,书中也可以看到他對待事情的冲动以及犹豫不决。

其二、疯癫叙述以及创伤叙述的体现,从小说丌篇我们就知道霍尔顿“身体整个儿垮了,不得不离家修养”,这使得叙述者的精神状态不可靠,其次,在书中,霍尔顿曾自我描述道:“你这一辈子大概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使得霍尔顿的叙述更加充满了不可靠性。

其三、随着叙述的发展,可以看到的是霍尔顿叙述的随意性、游戏性。他经常离题万里,比如在叙述潘西中学时陷入对于哥哥DB的回忆中:在与老师交谈中突然想起湖面结冰后鸭子要去哪里,抑或是叙述戛然而止,只交代一句“我真他妈的讨厌电影,你最好永远不要跟我提起”,也会在叙述时突然插入“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到一阵难过”;另外,口语的运用也增强了霍尔顿叙述的不可靠,他口中经常出现“他妈的”、“我是说”、“我琢磨”这样的口语化、情绪化、不确定的表达,使得叙述者的叙述更加得充满不可靠性。

一、疏远型不可靠与契约型不可靠的运用

在《疏远型不可靠性、契约型不可靠性及<洛丽塔>的叙事伦理》一义中,詹姆斯·费伦解释道:“所谓的‘疏远型和‘契约型是就不可靠性对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之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影响而言的。”

而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塞林格写了一名十七岁少年霍尔顿逃离学校的经历,或者可以说是霍尔顿讲述了自己三天两夜的所见所闻。在这里,作家塞林格充分运用了疏远型以及亲近型不可靠叙事手法,完美高超的塑造了霍尔顿一这个矛盾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一)疏远型不可靠叙事

文中指出在疏远型不可靠性这里,叙述者的报道、阐释或判断与作者的读者对这些因素的推断之间产生的差异,使得他们在交际过程中远离对方一即疏远了对方,形成了疏远型不可靠性。

根据《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讲述,我们跟随霍尔顿展丌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一丌篇读者就获得了许多信息,例如:霍尔顿厌恶学校,现在住在疗养院,刚被退学……此外,从霍尔顿说话的语气中,读者可以觉察到的是叙述者,也就是主人公的随意性,并对接下来的叙述风格有了一定的心理铺垫。

随着叙述的展丌,我们跟随霍尔顿的思维跳跃回溯过去。从他与同学阿克莱的相处,对老师的态度,离开学校的大吼等行为中,读者已经对霍尔顿这个人物有了初步的判断:一个不学无术、经常冲动愤怒、对所有事情充满不满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至此,霍尔顿不符合普遍价值观的行为、反叛游离的生活态度使得读者对这样一个主人公持保留的旁观者态度,很大程度上拉大了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

而在后面的叙述中,塞林格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叙述方式。在霍尔顿几次出入酒吧中,反复提及的是他未到法定年龄不能饮酒的规定,促使他只能在成人世界中喝可乐;在酒吧中与女人交谈最容易激怒他的话是:“嘿,你到底几岁?”;强装镇定的叫来了妓女,却被揍的流下眼泪……如此种种,不断提醒着读者霍尔顿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小孩子,与霍尔顿自己叙述的虚势的自我形象大为不同。读者也更佳清醒的意识到,霍尔顿所讲述的视角,是一个他充分沉浸的自我意识世界。而观点经常性的片面极端,对周罔人过度敏感的憎恶与评判正是霍尔顿的特点。于是,即使采用了本应认同感会更高的第一人称叙述,读者也并未对叙述者产生认同,反而与叙述者保持了距离。

(二)契约型不可靠叙事

众所周知,《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影响了一代人,其经历和思想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迷人的新英雄,这样的共鸣并不是仅仅依靠上文所述就能做到的,而是依靠了塞林格独特的叙事手法,为看起来只是叛逆的小孩的霍尔顿蒙上矛盾丰富的面纱。

在费伦的定义下,契约型不可靠性是叙述者的报道、阐释或判断与作者的读者对这些因素的推断之间的差异,会产生一种悖论式的效果,即这些差异会减少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在阐释、感情或伦理上的距离。

首先,在疏远型叙事建构了一个不学无术的游离形象之中,却也包含着与读者与叙述者亲近的叙述手段:在霍尔顿或尖酸或叛逆的话语中,我们不仅仅只是看到了一个永远愤怒永远不满的少年,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在阅读的过程中,他随性的批判也引起了我们的认同与会心一笑:

讲学校时说道:“在那里我也没见到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也许有那么一两个,可他们很可能在进学校时候就是那样的人。”讲老师时:“他甚至不再听,只要是别人说话,他总是不好好听。”讲同学时:“有一种长得十分漂亮的家伙,或者一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物,他们老是要求别人大大帮他一个忙,他们因为疯狂地爱着自己,也就以为人人都疯狂地爱着他们,人人都渴望着替他们当差。”……

在霍尔顿游戏随意的评判中包含着人们不敢说的话,它像是虚伪世界的一根刺,揭丌所谓伦理道德教化的假模假式。而这些充满冒犯,打破社会交往惺惺作态的话从一个青涩稚嫩的少年口中,以类似于絮语的方式念叨出来也就显得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于是,读者在这里向叙述者倾斜,承认霍尔顿这个少年的独到与直言不讳,因为他几乎说出了我们心中的所思所想,此时,读者与霍尔顿站在了同一角度对社会世俗发出批判。读者才会在疏离霍尔顿之后,认真考虑和他靠近。

其次,伦理态度的共情同感也许是本书在青少年中走红的原因之一,但并不足以使其独立于美国文学创作之林。其珍贵之处是在于霍尔顿反叛的形象下裹藏着的,是纯洁无暇的乌托邦。而这一点,就是在疏远型与契约型不可靠叙事的结合下,一步步完成。

正如前义所述,隐含作者不断诱导读者为霍尔顿定下一個叛逆,不学无术的少年形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像浪子回头一样,霍尔顿在游离过程中的每一次所谓“真情流露”都显得弥足珍贵。例如在霍尔顿不断的批评鄙夷自己的同龄人后,却因为同学跟琴出去玩而愤怒非常,不由得打了他一拳;看似轻描淡写的透露自己在弟弟艾里死后,把手发泄似的打得鲜血淋漓;以及险些受到老师猥亵后,却一直后悔是自己冤枉了他;叫了妓女又临时后悔,因为威胁被吓得哇哇大哭……

如此种种,不断提醒读者霍尔顿在身为一个叛逆乖张的人之前,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他对世界有幻想,却被一次次打破,在这样疏远与契约型的不可靠叙述的交汇中,真实的霍尔顿若隐若现地暴露在我们眼前,读者逐渐意识到霍尔顿是作为纯真的孩子暴露在成年人的世界中的,他是本应受到保护的一方,却因为所谓的社会规范而受到了这样那样的伤害。于是,一个新的霍尔顿形象出现,他丰富而矛盾,单纯善良,心中有着美好的向往,其反叛也被赋予了积极的意义,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站在了叙述者的一边,一起跟随这个少年的脚步,观看他的生活。

最后,叙述接近尾声,在霍尔顿与妹妹的谈话中,书名第一次出现,霍尔顿说了自己想要做什么,同时隐含作者也阐明了本书书名的由来:“我的职务是站在悬崖边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大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至此,在前面不可靠叙述的铺垫下,这个游离了三天、仿佛站在悬崖边的孩子所说的话显得尤为可靠。而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句话也显得格外触目惊心。

四、结语

在契约型不可靠叙事与疏远型不可靠叙事的结合下,塞林格充分描绘出了霍尔顿迷茫矛盾的内心世界,这份颓丧与失落也因为其叙述的高超使得读者们感同身受。而霍尔顿貌似不可靠后的隐藏真实,也与其他人貌似可靠后的隐藏虚假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这个看似是青少年在社会中的异化故事,变为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沦陷反思。

参考文献:

[1][美]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孙仲旭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美]詹姆斯,费伦,疏远型不可靠性、契约型不可靠性及《洛丽塔》的叙事伦理[J].尚必武译,世界文学评论.2008.

[3]施咸荣,美国年轻一代的无声抗议[J].大西洋杂志.1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