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转

2019-08-01 09:57顾伟李健
军事文摘 2019年6期
关键词:兵力海军陆战队舰队

顾伟 李健

长期以来,美国海军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航空母舰打击群为核心的军事力量轮转机制。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这一机制已逐步从基于工程维修调整为基于任务牵引,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美海军管理与运用的整体效益。同时,作为美国海军部统一领导下的海军陆战队,由于在力量运用上对海军存在着相当的依赖性,对其兵力轮转与管理系统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美国海军的工程使用周期与增量维修计划

军事任务需求、战备水平、舰艇规模、造舰速度、维修和改造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着美国海军军事能力建设与运用的实际。二战后,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用兵需求,美国海军各类大型武器平台的轮转,包括维修、训练和部署等具时间节点的选择,主要是考虑装备自身使用的疲劳程度和升级改造的需要,也就是普遍采用了“基于工程维修”的兵力轮转模式。越战结束后,由于面临老旧装备在战争中过度使用和新装备陆续服役的现实,美海军着手对其舰船维修策略进行了调整。1984年10月,美海军发布了作战部长指示第4700.7G号《舰船维修:政策与程序》,提出将以“分阶段维修策略”逐步替代“定期大修策略”,作为绝大多数水面舰艇,包括航空母舰的维修策略。

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基于分阶段维修策略的工程使用周期是以18个月的可使用期为间隔,根据需要分别插入3个月的选择性有限维修、5.5个月的选择性有限船坞维修、18或24个月的复合大修,以及在寿命中期时长36个月的换料复合大修。其中,每18个月的可使用期中都有6个月的任务部署期。

对传统的工程使用周期而言,除了寿命中期的换料复合大修外,每隔7~8年就有一次耗时2年左右的复合大修,这不但会引起工厂工人和资金需求的阶段性震荡,更重要的是,由于间隔时间较长,在航母重新投入使用后,舰员很难在短期内将航母的战斗力提升至较高水平。鉴于此,1994年,美国海军在引入了增量维修计划,其基本形式是保持航母18个月的可使用期不变,取消复合大修,并将其维修任务分散到时长较短的各维修阶段进行。同样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约52年的服役期被以中期换料复合大修为界分成时间大致相同的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大体包含12个时长为18个月的可使用期,以及3~4个类似的循环维修周期。每个循环维修周期由两次计划增量维修和一次计划增量船坞维修组成,中间则是18个月的可使用期。在首个维修周期,计划增量维修和计划增量船坞维修的时长分别为6个月和10.5个月,考虑到服役越久,维修需求就会越多的实际,靠后维修周期中所消耗的工人小时数会阶梯递增15%。

美军航空母舰打击群是其维持全球霸权的保障

尼米兹级航母的工程使用周期与增量维修计划

航空母舰的“舰队反应计划”周期

此外,在国外长期部署主要是指部署在日本横须贺的航母,與部署在美国本土的航母维修策略则有较大不同。为了使其获得更长的使用期,原则上在每年的1~4月对部署在日本的航母进行维护,其他月份则正常参与训练、演习,或执行其他前沿威慑及非战争军事任务。

美国海军“舰队反应计划”

为应对日益离散化、突发性的威胁,在2001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美军就提出要调整全球兵力部署态势,重点是要增强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部署能力。相应的,2003年7月,在时任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直接推动下,美国海军正式推出了“舰队反应计划”。此前,除一艘在日本部署的航母外,美国海军有能力在全球热点地区随时保持2艘航母及配套舰艇的部署水平,依新计划,美国海军将有能力在30天内向热点地区部署6艘航母,并在90天内还可以增派2艘航母参与部署。

具体而言,“舰队反应计划”为航母确定了27个月的轮转周期,其主导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将“基于工程维修”的轮转模式调整成了“基于能力、任务驱动”的模式,提升了航母及其配套舰艇的总体战备水平。

航空母舰“舰队反应计划”周期

第一阶段为7个月的维修期/单舰训练期。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阶段将不单纯用于维修,而是要兼顾舰员,包括飞行人员的基础性训练。确保在维修结束后,舰员就能具备安全操纵舰艇及担负相应战位值班的能力。此外,维修期中还包括为期25天的航行训练期,这时要求舰载机联队上舰同步参与训练。此时由于航母处于较低训练水平,因此属于不可部署期。这一阶段结束后,航母将进入了“海上安全激增”可用状态,即可在平均45天,最长不超过90天内实施部署。

第二阶段为5个月的合成训练期。合成训练的目的是将整个航母打击群通过训练捏合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将组织完成航母与其他水面舰艇、攻击性核潜艇、补给舰和舰载机部队等的集成化训练。合成训练完成的标志是进行为期18天左右的编队合成演习,该演习由航母编队司令官指挥,演练内容将覆盖编队的所有主要作战职能。当合成训练期结束后,航母打击群将具备初始作战能力,进入重大作战行动-激增可用状态,即可在平均15天,最长不超过30天内实施部署。

美国海军陆战队进行登陆演习

第三阶段为6个月的高级训练期。高级训练的任务针对性更强,完成的标志是为期21天左右的联合特遣部队演习,主要以将要部署时的任务背景为直接依据进行的综合性演练。演习完成后,航母打击群将具备实际任务部署能力,进入了重大作战行动-准备可用状态,意味着随时可转入为期6个月的部署期。

第四阶段为6个月的部署期。即根据作战司令部的任务需求,航母打击群将进行实际部署,部署完成后将返回母港。

第五阶段为3个月的维持期。航母打击群在部署后并不会直接转入维修期,而是保持“重大作战行动-准备”可用状态,继续进行3个月的维持性训练,以执行可能出现的临时性任务。

美国海军“优化舰队反应计划”

“舰队反应计划”的总周期与每阶段时长,不但与美国海外兵力需求、航母数量的变化有关,还与美国各大海军船厂的维修能力,以及海军舰员的规模、部署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其他军种的兵力轮转计划类似,同样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处于美海军、国防部,乃至国会高度关注之中。自2003年实施以来,“舰队反应计划”就不断处于调整变化之中。2006年,美海军将“舰队反应计划”的总周期从27个月延长到了32个月。2014年初,美海军又推出了“优化舰队反应计划(OFRP)”,不但将总周期延长到了36个月,而且对各阶段的具体任务和时长均做了较大调整。

航空母舰与水面舰艇的OFRP周期

美海军航空母舰的OFRP周期始于为期6个月的维护期,之后是3个月的基础训练和同样为3个月的合成训练期。相较之前的“舰队反应计划”,总训练时长被明显压缩,同时将高级训练与合成训练合并,相应的,编队合成演习与联合特遣部队演习也通常被安排在海上衔接进行。当航母打击群在海上完成演习后,航母打击群将进入为期1个月的预备海外行动阶段。该阶段主要用于完成到预定任务区进行部署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包括适度的针对性训练,补充所需的各类弹药、物资和备用设备等。预备海外行动阶段结束后,航母打击群将转入为期8个月的部署期。部署后,航母打击群将返回母港,转入高戒备程度的待命状态,随时视情展开第二次部署。从实际运行来看,美海军的航母打击群在一个OFRP周期内通常会进行两次任务部署。此外,与维护、基础训练和合成训练3个阶段的时长、内容相对固定不同,预备海外行动期、部署期和在港待命期则要灵活的多,每个阶段的具体时长将视任务情况而定。

航空母舰与水面舰艇的“优化舰队反应计划”周期

需注意的是,考虑到未来面对的作战环境将日益复杂,特别是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弹道导弹威胁,OFRP还将航母打击群中水面舰艇的数量进行了扩充,从之前的3~4艘增加至7~8艘,更重要的是,将水面舰艇的OFRP周期同样确定为36个月,并在合成训练阶段就与航母联合编组,共同参加后期的各种演习和考核认证,通常也会以一个整体共同部署到任务区执行任务。

美国海军陆战队空陆特遣部队的轮转与管理

陆战队空陆特遣部队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采用的主要任务编组形式。其中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的为陆战队远征部队,编有司令部、一个陆战师、一个飞行联队和一个后勤保障集群,可在复杂严峻的远征环境中自主维持60天左右的多样化军事行动;处于中间层级的为陆战队远征旅,编有指挥所、一个加强步兵团、一个航空大队和一个后勤团,可在复杂严峻的远征环境中自主维持30天左右的多样化军事行动;最小的任务编成为陆战队远征队(MEU),通常编有指挥所、一个加强步兵营、一个航空中队和一个后勤营,可在接到命令后6个小時内做出响应,并在严峻的远征环境维持中15天各种有限的、专业化的和指定的作战行动(包括特种作战行动)。其中,MEU是美海军陆战队最常用的任务编组形式,也是其兵力轮转的基本单位。

MEU在执行任务时通常将装载在两栖戒备大队的舰艇之上,并与其他水面舰艇、潜艇等,组成远征打击群共同进行任务部署。美军现役的7支MEU包括:常驻美国西海岸(包括夏威夷),主要使用第一陆战队远征部队兵力进行轮转部署的第11、13、15MEU,任务区域主要为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包括波斯湾);常驻美国东海岸,主要使用第二陆战队远征部队兵力进行轮转部署的第22、24、26MEU,任务区域主要为大西洋和地中海;使用第三陆战队远征部队兵力进行轮转部署的第31MEU,则长期在日本冲绳进行前沿部署。

长期以来,除在日本前沿部署的31MEU外,美军MEU通常以为期15个月的所谓MEU循环模式进行轮转。其中,包括9个月(6个月为训练期)在美国本部的驻留期和6个月的上船部署期。

在2005年美军全球兵力管理系统启用,特别是海军“舰队反应计划”正式实施后,美海军陆战队对其轮转机制也相应进行了调整,总体的考虑是在保持原有“逻辑”框架的前提下,实现与GFM 的总运行周期的对接,并尽可能与海军两栖舰艇的轮转节奏保持一致。依据2013年6月发布的海军陆战队命令《海军陆战队兵力的生成》,美海军陆战队的兵力轮转管理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兵力同步阶段,具体时间为兵力部署前1~2年左右,主要是明确任务兵力的基本编成,并为其确定初步的训练计划和部署计划。基本程序是战区海军陆战队司令在战区司令的指导下确定对海军陆战力量的兵力需求,包括明确所需兵力的使命基本任务(MET)。MET对于作战司令部与海军陆战队间的沟通极其重要,相当于对订购“产品”的功能列表,因此MET将成为随后海军陆战队任务兵力能力生成的基本遵循。将兵力需求报送海军陆战队总部后,由海军陆战队分管计划、政策和作战的副司令和海军陆战队部队司令部司令牵头制定出具体的兵力生成计划,包括确定待部署兵力的具体编成、部署时间和概略的运输方案等,并着手编制与随后训练、能力考评认证密切相关的使命基本任务清单(METL),与之前概略性的MET不同,METL则更为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美國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进行演习

第二阶段为兵力组建阶段,具体时间为兵力部署前半年至1年左右,将完成任务兵力的正式组建。主要工作是由海军陆战队各相关司令部按计划为待部署的任务兵力配置所需的资源,包括各组成单位,及人员和装备,并由海军陆战队分管计划、政策和作战的副司令正式批准修订后的METL,此外还需依据METL为待部署兵力制定更为详细的训练和考评计划。

第三阶段为兵力准备阶段,具体时间为兵力部署前180天到部署日,这一阶段主要是任务兵力的集成训练时期。如果是以MEU为组织结构,则这一阶段对应先前介绍MEU循环中的6个月训练期。主要任务是依据第二阶段批准的METL,具体组织实施训练。此时美海军陆战队的训练往往将与海军两栖戒备大队共同进行,训练完成的标志通常是通过编队合成演习中的考评和认证。编队合成演习是一种海军陆战队与海军其他作战力量(如航母打击群等)一起进行的大型演习活动,也是两个军种任务部队部署前共用的考评平台。

第四阶段为兵力的实际部署时期,通常将与两栖戒备大队共同进行,部署时间一般为6~7个月,前沿部署的任务部队(主要指部署在日本的第31MEU)则根据具体需要,通常会采用较短的部署期。

第五阶段为兵力重新调动时期,时间为部署返回日到之后的180天左右,这一阶段主要是部署兵力的“解散编队”时期。当任务部队部署返回后,将继续维持30~60天的高戒备状态,随时准备重新部署以应对突发情况,解除戒备后,除指挥机构外,任务兵力各组成单元开始解散归建,指挥机构则着手总结部署中的经验教训,并按要求做好新一轮兵力轮转的准备工作。

结语

军种的兵力轮转与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向上要对接全军性的兵力管理系统,向下要统揽军种力量建设与运用的各项事务。通过以上梳理,美国海军及陆战队的兵力轮转与管理系统至少呈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以3年的总体周期较好实现了与美军全球兵力管理系统的“同频共振”;二是较好发挥了节拍器、同步器和调节器的功能,以此推动了美国海军及陆战队兵力要素的整体设计、同步发展和联合运用;三是以权限轮转的方式较好切分和衔接了军种和作战司令部的领导管理和指挥控制职能;四是充分考虑了军种可持续发展与运用的需求,将兵力轮转流程构建成一条张弛有度、迭代发展的螺旋上升路径。

责任编辑:彭振忠

猜你喜欢
兵力海军陆战队舰队
美军兵力设计及作战概念跟踪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手持HK417步枪在泥沼地演练
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手持M40A6狙击步枪美国海军陆战队狙击手手持M40A6狙击步枪
试论兵力投入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
美国海军陆战队训练进行中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小鸟的攻击 ——达里尔(美 国)
俄太平洋舰队将裁5000名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