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西方差异探讨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19-08-01 01:31江理华
都市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风格特征

江理华

摘 要:本文从思维理念、与文学关系、风格特征、学校音乐教育等诸方面, 对比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探讨音乐的发展是否走向一种趋同的世界音乐。并领悟出音乐的发展问题是个哲学问题,它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呈对立而又统一形态。

关键词:思维理念 风格特征 教育传承 世界音乐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类心弦的艺术形式。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是因为声音最合于情感的本性,最适宜表达情感。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文化意志的灵魂。探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为的是能够相互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传承优秀的精华,去除糟粕。那么,音乐的发展能够使不同民族和地区的音乐文化朝着趋同方向,即优化合成为一种适于全世界各地区民族的世界音乐吗?

一、思维理念

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的哲人便强调认识自然、追求知识,崇尚理论思考和抽象思维。作为东方音乐文化主要国家的中国音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东亚、东南亚国家都有追求神话的浪漫理念。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因而有着不同的创作理念,西方音乐的创作主要表现为理性,而东方音乐则表现为感性。西乐的创作方式偏于静态、明晰,可以诉诸理性观念。例如: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乐》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呈现焦躁、不安,副部主题则比较抒情,这是最典型的“奏鸣曲式”,具有对立统一的音乐发展逻辑思维。而东方音乐的创作方式偏于动态、含蓄,只能借助于悟性直觉。例如:琵琶古曲《十面埋伏》,每一段音乐都不同,呈现的是情感需要的联系。

另外,西方审美观念和东方大不相同。因此,东西方民族认知、思维、审美的不同,导致所持有的音乐文化之差异属于必然的产物。

二、与文学关系

音乐与文学同属艺术范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西方浪漫主义时期是人类艺术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时期。使各种文化得到了空间上的交融,从整体上推动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例如:肖邦的《叙事曲》,就是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歌和波兰民间传说的启发;理查·斯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是由尼采的同名作品启发创作,等等。这些音乐借助文学灵感,渐渐具有完美的形式和深刻的人文主义内容。

而在东方中国这样一个诗乐的国度中,讲究的是“大乐与天地同和”。 从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文字与音乐的结合就是当时艺术的最鲜明的特征。同时,唐诗宋词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则在于其美,其语言、音韵、意境、哲理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被称之为诗歌。因此可见,诗和歌有着极深的渊源。

由于人类的文学与音乐几乎同时产生,彼此相互启发与促进发展,所以音乐与文学的磨合越久远,艺术感染力则越强。两者通过相互作用和反作用,而得到提升。但是,东方文学与音乐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而言,一直显得较为滞后。重拾东方文化自信,深入探讨其存在的异质性,找出东方文学特有的创作规律、审美形态,以及其丰厚意蕴应是重要的研究取向。

三、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从古典到浪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和科学的理论体系。作曲理论中的基本规律和技术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比如旋律的扩展与压缩、调性变化、曲式结构变化等等比较科学合理。从特征看,西方音乐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在乐曲的织体上,西方不太使用复调音乐,而多用主调式的结构。

东方音乐的生成与发展都具有原生态的自然性,由此决定了东方音乐的混生性、音乐内涵的象征性和曲式和旋律结构的线性等。东方音乐的织体是作横向线形的延伸、展开,旋律抑扬起伏。从整体风格上来讲,表现在音乐的和谐方面,结构上讲究均衡、对称、平稳,以达到内与外的有机统一。

但是,一方面,从理论体系来说,东方音乐的建树尚不完备。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音乐理论指导,东方音乐作品随着地域和民族的变化却具有极其丰富的多样性,比如中国豪放恣意的信天游、雄浑壮美的蒙古长调、还有日本传统音乐中的委婉阴柔的小调等,也是很有特点的强项。

另外,在力度上看,西乐以强度胜,强而有力,属于阳刚之力。东方音乐以深度胜,深而有力,属于阴柔之力。从音响上说,西方音乐追求音响的厚实、丰满和立体感,追求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东方音乐不仅不追求音响的效果,而且还尽量地避免它。

所有这些艺术特征的差异,说明了东西方音乐的特点是各有千秋,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四、音乐教育与传承

学校音乐教育在教授传输给学生音乐知识之时,必然对学生的音乐理念打下了启蒙的基础,对音乐的传承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东西方在学校音乐教育上有什么差异呢?

西方学校音乐教育相信能通过艺术使得学生得到最真实和彻底的表露,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内在的艺术潜质是教育的根本。例如德国,将歌唱作为文科中学生的必修课,重视培养美学意识和对音乐内在情感的体验。重视使学生对音乐的整体了解和感受,在音乐史和文化背景方面教授的知识更多,视野更广。

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的教育。孔子曾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概括说法。因而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于审美。同时,由于中国在课外特长班等方面的训练,使得部分中国学生所掌握的西方乐器的演奏技巧水平很高。

日本教育家认为,要所有中小学校的学生真正理解音乐的构成要素是件很难做到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要选择自由度较高的教材,要求学生从歌曲和器乐中能动地欣赏并找到乐趣,而不是追求较高难度的音乐技能。

由于西方音乐相对完备,具有高度的科学、先进性,因此,无论中国,还是日本,或者其他属于东方音乐的国家,都有越来越多采用西方音乐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趋势。也就是说,与其说差异,东西方音乐所具有的共性也越来越多,趋同性也越来越强。

五、发展与趋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东西方地缘差异有逐步缩小的趋势,世界各国虽贫富不均,但是经济和文化等不断融合。那么,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发展趋势将会是趋同吗?

首先以发达国家之首的美国为例,美国是最发达的移民國家,在1965年就开始使用世界音乐的理念。因为美国有着多文化音乐的基础,所以它对音乐文化走向趋同的世界音乐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其次,欧洲共同体在经济上的统一,也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上的进一步的融合,当然也包括了音乐文化的融合。另外,日本作为东亚国家,其音乐有着相当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有着在亚洲国家里较为完善的发展历史,并且日本音乐教育也吸收了欧美现代音乐教育的诸多特色,是东西方音乐实现交融成功的教育案例。

其次,音乐创作往往是音乐家个人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民族、阅历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创作的音乐往往是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个性作品。由音乐家个人所创造的音乐甚至可以反映出他个人的性格。一个人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就能够以此分析出他的性格。也就是说,音乐的个性化也是一种必然,而其个性化会随着音乐知识的普及,而更加繁荣发展。

所以说,现代音乐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新的世界观的问题。它的发展趋势应是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的对立统一体。

结 论

音乐的发展问题是具有对立统一性的哲学问题。从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看: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审美观的趋同,东西方音乐文化的趋同性会进一步发展。而另一方面,受各国民族文化、个性自由、保护主义等因素的作用,音乐的个性化发展也不会退步。

猜你喜欢
风格特征
巴洛克钢琴艺术的风格特征分析
基于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产品设计应用研究
浅析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对节奏与风格特征的把握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浅析蒙古族民间舞蹈中“绕肩”的审美规范
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中国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岩画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