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社会学根源

2019-08-01 01:31刘艺
都市生活 2019年5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

摘 要:充分发展的科学只会出现一次,也就是出现在近代西方文明之中。科学的起源的问题是否可以被承认为一个社会学的问题,著名的奥地利科学哲学家、科学社会家和科学史学家埃德加·齐尔塞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本文从“齐尔塞尔论点”出发,通过分析科学兴起的社会条件、科学发展的过程来对科学的社会学根源进行阐述,同时提出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起推动性作用的代表性人物,最后论述为何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古代产生这一事实。

关键词:科学 文化中心 社会

1、齐尔塞尔论点

史上著名的“齐尔塞尔论点”是齐尔塞尔用社会学的角度来探讨科学的起源问题所得出的结论。论点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兴起的社会条件、科学发展的过程及齐尔塞尔就近代科学为何诞生在西方所作出的思考。“齐尔塞尔论点”的突破性在于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他打破了以前学者用时间顺利的方式来研究科学的起源问题,而是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西方不同阶级的人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自身发展的改变来论述科学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1.1 科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在人类社会中,不常会有如此根本性的变动,如它在西方封建制度到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过程中一样,这种根本性的改变所引起的社会中某些变迁的种,便是构成科学兴起的必要条件。

一、文化中心的转变。

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社会,文化中心为骑士的城堡和乡间的修道院,而到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市镇。科学的精神是现世的且非军事的,它只有可能在市民中产生但却不可能在骑士们和神职人员当中产生。

二、技术的发展

在中世纪末期,由于生产生活及战争的需要,更多的机器要求投入其中,这给当时的机械师和化学家们提出了挑战,因而导致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技术发明的剧增,从而可以促进科学的诞生。

三、经济竞争及批判精神的出现

在西方的封建主义制度时期,经济竞爭及批判精神是闻所未闻的事情。那时候的人们被束缚在固有的群体制度当中,注定无法摆脱,个人命运从不被自己掌握,故无所谓经济竞争及批判精神的存在。到了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些先进的竞争者们,他们抛弃了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固有思想,具有个人进取精神和批判精神,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经济竞争方式的发展。

四、经济理性的兴起

在西方封建主义制度时期,其社会受到传统和习俗的统治,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却是遵循理性前进,从而推动了理性科学方法的发展。这些科学方法包括:计算、测量及记账的方法等。

1.2 科学发展的过程

上文提到,齐尔塞尔对科学发展的过程的论述是通过对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发展及相互关系的改变来表现的,故将不同的角色分为三个层次:学者、人文学派、手工劳动者。齐尔塞尔将这三个层次在1300—1600年之间的社会背景中所表现的状态进行比较,梳理出了科学发展的整个过程。

一、首先,对这三个层次进行大致的了解。

学者:主要是一些大学教授,具有理性思维;其主要任务是对书籍文章进行点评注释;社会地位高。

人文学派:主要是一些饱读诗书的官吏;其任务是为雇主办理事务;社会地位高。

手工劳动者:是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社会地位低。

二、为了方便理解,笔者将采用流程形式来阐述各层次的发展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改变,从而说明科学发展的过程。

手工劳动者社会地位低,自身也瞧不起自己→一些高级手艺人出现推动科学发展→学者与手工劳动者建立联系→学者开始抵触、抨击人文主义者→学者与手工劳动者相互融合、屏障溃决→科学诞生

2、代表性人物

2.1 吉尔伯特

吉尔伯特是伊丽莎白女皇的御医,是一名受过经院式训练的学者,他通过向身边的铸工、矿工、航海探险家以及海员、罗盘制造者学习科学方法与实验仪器制造,再与自身的观察相结合,并出版了第一部由受过学院训练的学者编写的书籍《论磁》。他是学者与手工劳动者之间社会屏障出现溃决的开端,从此,学者与手工劳动者开始互相帮助。

2.2 伽利略

从伽利略时期开始,出现了对人文主义和经院学说抵触的现象,手工劳动者的工程学以及其方法也逐渐进入学术领域。伽利略将手工劳动者老练的实验和测量方法与他功力深厚的数学知识相结合最后得到了伟大的成果—落体定律的发现。在1610年以后,他不再撰写拉丁文的著作。

2.3 弗兰西斯·培根

培根对人文主义进行强烈的抨击,认为唯有那些了不起的手工劳动者的成就才是成就,才是可以奉为学者的典范。他在《新大西岛》中所描绘的社会分工现象正是他对当时人为主义者所谓的“光荣的分发者”的唾弃。

3、现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古代产生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古代文化圈的单一、地域的封闭、绝对皇权的存在、重农主义对重商主义的压制、科举制的存在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除此之外,其原因还包括逻辑思辨能力的缺乏以及中国古代学科不分家等原因。当然,中国有古老的系统学、混沌学,但也因其为太过重视统一和谐,而导致了具体分析的缺乏,导致了学科难以独立,这造成了真正的近代科学难以诞生。没有经历近代科学的洗礼,我们便不能简单地将其与现代系统学或混沌分形学等同,而应看到这其中的不足,找到中国传统科学与现代科学的契合处,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W. F. Bymum, E. J. Browne, and Roy Porter. (eds.),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London & Basingstoke: Macmillan,1981

[2] E. Zilsel, The Social 0rigins of Modern Science , Dordrecht / Boston /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D. Raven ,W. Krohn和R. S. Cohen 编,J. Needham作序,D. Raven 和W. Krohn 搜写导言。

作者简介:刘艺(1995.10) 四川眉山人 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