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借鉴

2019-08-01 01:12陈荔
戏剧之家 2019年19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借鉴

陈荔

【摘 要】随着音乐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传统的艺术表演已难以满足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要求。我国民族唱法虽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其以西方美声唱法为基础,因而存在本土化、民族化气息不足等现象。借鉴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精华,为民族唱法注入新的力量,是民族唱法走出发展困境,实现创新突破发展的大胆尝试。本文以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借鉴的必要性为基础,对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借鉴进行了分析探讨,旨在为我国民族唱法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唱法;京剧表演艺术;借鉴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9-0018-03

诞生于清末的京剧表演艺术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舞台表演技术,成为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戏曲形式之一。我国民族声乐来源于民间音乐,是在借鉴传统声乐和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歌唱化”音乐形式。民族声乐讲究韵律,追求写意的审美特点,借助舞台艺术表现民族文化底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国民族唱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形式的要求日益多元化,将民族唱法与京剧表演艺术相融合,既能保持民族唱法的民族特性,为民族音乐发展提供思路,同时又能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京剧表演艺术,使我国文化艺术展现出新的活力。

一、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借鉴的必要性

京剧是我国戏曲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婉转的曲调、优美的声腔、美轮美奂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富含韵味的诗词以及华美的服饰,不仅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情感,而且还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价值取向。京剧表演艺术以“手眼身法步”(五法)为技法,以“唱念做打”(四功)为艺术手段,塑造人物形象、抒发作品情感、展现艺术魅力,尤其是京剧表演艺术是建立在北京方言基础上的声乐艺术,对发声、咬字、气息等演唱技巧和舞台表演技术极为重视,这对民族唱法的演唱、创作、表演等提供了较强的借鉴性。[1]

首先,京剧表演艺术非常讲究气息的运用。气息是歌唱艺术的基础,在传统京剧表演中,演员常巧妙利用“气沉丹田”“丹田运气”等科学的气息控制方法来表现音的长短、高低或强弱,以实现唱腔转接和过渡的灵动自然、圆润连贯以及声音的灵活和稳健。其次,唱腔在京剧表演艺术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追求多变的声音色彩、抑扬顿挫的演唱风格和独特的韵味,京剧表演艺术常采用“喊嗓子”、唱腔加花、混声等技巧丰富唱腔色彩。此外,为达到形神合一的艺术状态,京剧表演艺术强调在“四功”的基础上练好“手眼身法步”五法,顾盼流离的眼神交流、婀娜多姿的身段、自然和谐的动作,增加了表演的韵味,升华了表演的意境。由此可见,京剧表演艺术本身所具备的特性,而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借鉴,既可以打破当前民族唱法风格雷同化、唱法西洋化的发展窘境,为民族唱法创新发展提供路径,同时又能促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2]

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唱法主要学习和借鉴的是西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结合一方面在推动我国歌唱艺术进步的同时,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民族唱法西化色彩浓重、本土音乐意识欠缺的现象,民族唱法陷入发展的瓶颈困境。其实从本质上来看,我国民族唱法与西方美方唱法有着显著的区别,美声唱法采用真假声混合使用,声音浑厚;而民族唱法气息灵活、吐字清晰、声音甜美细腻,既追求字与声、情与意的统一,又注重对人类生活真情实感、民族审美和欣赏习惯的表达,这与京剧的艺术特性是一致的,本质上的一致性为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借鉴以及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近年来,歌坛上出现了许多将京剧表演艺术融入民族唱法的声乐作品,如《卜算子·咏梅》《贵妃醉酒》《北京一夜》《陪君醉笑三千场》《粉墨人生》等等,真可谓是“一声入耳,荡气回肠”。这些作品将京剧表演艺术的唱腔、曲调、程式与民族唱法相结合,既是对京剧表演艺术的改良和继承,使听众体会到与众不同的京剧韵味,也是对现代民族声乐的充实和创新,使听众领略到别具一格的民族唱法。由此可见,京剧表演艺术本身所具备的特性,不仅能为民族唱法的吸收、借鉴提供基础,而且还能为传统的演唱方式注入新的力量,这既是民族声乐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京剧表演艺术与民族唱法共同进步的基本要求。[3]

二、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借鉴

(一)对京剧表演艺术中咬字吐字的借鉴。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提炼,表演者要想生动地表达作品,引起听众的共鸣,必然离不开准确的语言表现。咬字吐字是京剧表演艺术的基本功,也是所有艺术表现的艺术标准和根本落脚点。字是歌唱内容的载体,没有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就不可能有完美的京剧演唱;字也是情的外在形态体现,是抒发情感,与旋律保持一致的基本艺术要求。字正腔圆以情带声是京剧演唱的重要标准。京剧表演艺术在咬字发音时注重字的韵律,除了重视发声的力度把握、词语意思变化外,还强调字头、字腹和字尾发声的精准性(字头出声短,字腹归韵长、字尾收声清),即字头、字腹和字尾三部分相互协调,形成完整的音节。这种独特的咬字行腔要求形成了咬字位置相对靠前、宽咬字、横咬字、高频泛音多、腔随字走,字领腔行等特点。

民族唱法虽然是以西方美声唱法为基础的,但在咬字吐字上也与京剧表演艺术一样追求字正腔圆的演唱方法,力求做到字头短、韵母长和字尾清,如在《贵妃醉酒》中,仅一“醉”字就反复出现十余次,为表现激动、愤慨之情,演唱者在处理该字时,借鉴了京剧的“喷口”技巧,即采用气息与口型的爆发力挤出清晰结实的字头音“z”;字腹决定着字音和字意的准确性、清晰度,也决定着歌唱的质量,演唱者在处理“醉”的字腹时,借鉴京剧表演艺术中“以字行腔”的技巧,在发出字头音后随即引长主元音,“依字出声”“依字行腔”,以主元音控制音色、音量和共鸣位置;字尾是咬字吐字的结束,决定着演唱的完整性,演唱者在处理“醉”的字尾时遵循“轻、清、准”的原则,通过气息和口型的配合将字尾收归到“ei、ui”上,既弥补字腹发音的不足,又突出作品的意蕴。[4]

此外,京剧表演艺术在行腔过程中还采用了连腔、滑腔等演唱技巧,以增加表演的情感层次,追求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京剧表演艺术中的滑腔、拖腔等演唱技巧在民族唱法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如在《鸿雁》中,演唱者多次借鉴京剧表演艺术中的连腔技巧,以展现浓郁的乡愁和每个人心底最柔软的缱绻之情。

(二)对京剧表演艺术中气息的借鉴。“行气相轧而成声”。气是歌唱发声的动力。自然平稳、气沉丹田是京剧对气息的要求,即呼气时要放松肋骨,缓慢连绵不断地呼出;吸气时收紧腹部,自然缓慢地将气息吸入肺部,从而使气息始终处于有意识的控制状态。闻花香、吹蜡烛等是京剧表演者练习气息最基本的方法,但要特别注意的时,表演者一定要保持呼吸的流畅、均匀和自然,绝不能出现憋气、漏气现象。演唱者只有自如掌握和运用运气、换气、提气等气息技巧之后,才能开始发声练习。由此可见,气息在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歌唱艺术是呼吸的艺术,民族唱法在借鉴西方美声唱法横膈膜运气的特点的同时,还借鉴了京剧表演艺术中丹田运气的技巧,以自然的状态大量吸气,气吸饱满后,将吸入的气存储在肺部,并运用较深的气息控制声音,这样演唱时才能达到声断意不断。演唱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息的运用。民族唱法在借鉴京剧气息运用时,应根据作品情感表达的需要保持气息的稳和灵活多变,以达到气息“往复无尽,呼吸之间,其声不断”的效果。如李谷一老师在演唱《故乡是北京》时,借鉴京剧表演艺术的气息训练方法,以说唱为主,高音多采用位置靠前的假声,在气息运用上多使用吸气、偷气、补气,少用大的换气,以保持乐句的连贯性和情感的连续性;而演唱“京腔京韵自多情”的“情”字时,也巧妙地借鉴了京剧表演艺术以气息衬托和控制声音的技巧,表现出独特的京剧韵味。

(三)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演唱风格及韵味的借鉴。独特的演唱风格不仅反映出独特的审美意识,还赋予了表演艺术独特的韵味。随着戏曲艺术的快速发展,我国民族声乐形成了独特的演唱方法、演唱风格和韵味。如旋律柔美、细语软言的江南小調,高亢强劲的北方民歌,辽阔悠扬的内蒙长调等等,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表演者要想表达出京剧独特的京味,除了要掌握京剧表演咬字吐字的方法外,还得把握京剧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感情表达技巧。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京剧以精致细腻、处处入戏、悠扬婉转、声情并茂为基本要求,借助于唱腔、行腔、气息等技巧的运用,来表现独特的演唱风格和韵味。如京剧青衣为唱出京剧的韵味,会综合运用真假声混合共鸣、唱腔加花、行腔流畅自由等对唱段进行修饰。表演艺术最根本的美学性格是演唱风格和韵味美。如今京剧表演艺术中的演唱风格和韵味被广泛地借鉴到民族唱法中,如《梨花颂》的演唱者在演唱该歌曲时,根据作品的内容,采用委婉流转的行腔、清晰大方的咬字以及饱含感情的声音等技巧来表现作品的神韵和意境,尤其是“梨花落”“春入泥”等唱句运用了唱腔加花的技巧,突出了浓重的京剧韵味,达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京剧与地方戏曲相互融合形成了许多声音色彩和表现手法较为独特的艺术作品,这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京剧表演艺术与民族唱法相融合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最成功的作品莫过于京歌——以京剧为基调,以民族唱法为表现方式的一种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北京的桥》《说唱脸谱》《粉墨人生》等被群众广泛传唱的作品就是京剧与民族唱法的完美结合。[5]

(四)民族唱法对京剧表演艺术舞台表演技巧的借鉴。“唱念做打”是京剧的表演艺术的四项功夫,也称“四功”,“身眼手步口”是京剧表演艺术的五种技法,简称“五法”,它们是京剧表演艺术的基本技能,也是京剧最重要的舞台表演技巧。四功和五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唱是表演的核心内容,念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做是多种演技的集中,打是武打功夫;手为势,眼为灵,身为主,法为源,步为根,四功五法相互配合才能完美诠释京剧的美感。京剧表演艺术既强调唱念的重要性,也强调以身眼手步等具体动作营造生动真实的表演效果,不仅通过听觉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还借助于身段、眼神、动作等展示美感、传递感情。民族唱法是在吸收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和西方美声唱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唱法,它更注重以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肢体语言只起辅助作用。将京剧表演艺术的舞台表演技巧与民族唱法含蓄温婉的演唱相结合,既是出于展示美感的需要,也是透彻把握音乐作品、传递音乐思想的需要。如著名歌唱家郭兰英老师在演唱《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时,借鉴京剧的舞台表演技巧,在以声音为主的同时,辅以灿烂的笑容、急切的脚步等动作和神态来表现人物又喜又急的心情。[6]

三、结语

民族声乐源于丰富多样的戏曲形式,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歌唱形式,其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要数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在西方,京剧被称为“中国歌剧”,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其技艺的全面性、方式方法的精确性、主题结构的精妙性,不仅吸引着每一位戏曲艺术爱好者,同时也为现代民族声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启发和借鉴。纵观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会发现许多取得巨大成就的演唱家都有学习京剧的经历,如吴雁泽、孙丽英、李谷一等,他们将京剧表演艺术中的精华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表演方式,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促进了京剧表演艺术水平的提升。我国民族唱法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已取得卓越的成就,但由于偏重西洋化、风格趋同化、缺乏味道和个性等,造成民族唱法陷入瓶颈期。京剧表演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将民族唱法与京剧表演艺术相融合,既是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宣扬,对传统戏曲形式的推陈出新,使得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也是对民族唱法表现形式的创新,丰富了民族唱法的韵味,增强了民族唱法的艺术表现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性的审美需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王志昕.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1(01):40-41.

[2]秦田帅.京剧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与应用[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5,11(15):19-20.

[3]韩晓霞.京剧元素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与应用[J].艺术评鉴,2016(08):32-34.

[4]刘慧慧.民族声乐教学对传统京剧的吸收和借鉴[J].大舞台,2014(03):218-219.

[5]贾唯唯.试谈国剧京剧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及当代现象[J].戏剧之家,2015(13):19-20.

[6]李晓倩.京剧元素在民族唱法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7(15):31.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借鉴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