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校园学习环境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9-08-03 02:03朱志瑶周乾李渔迎刘卓王德鑫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2期
关键词:智慧学习数字资源学习环境

朱志瑶 周乾 李渔迎 刘卓 王德鑫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选取江南大学为个案研究对象,从基础设施、资源服务、应用融合三方面调查高校智慧校园学习环境建设现状,提出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整合数字资源、全面深度数据挖掘等策略。

关键词 智慧校园;智慧学习;学习环境;数字资源;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02-0011-03

1 引言

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条件。智慧校园以面向师生个性化服务为理念,全面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生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1]。为满足新时代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实现智慧教育,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智慧化的学习环境成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重点。

2 高校智慧学习环境建设调查:以江南大学为例

样本选取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江南大学为主要对象,具有典型性和重要参考价值。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江南大学将“厚基础、全数据、大平台、小应用、强服务”作为建设思想,服务教学、科研和文化,旨在建设以“学习”为中心的智慧校园。本次调研以江南大学为例,从学习环境建设出发,调查江南大学智慧校园现状,以学生的视角提出有助于高校智慧校园学习环境建设的策略。

调查维度设计  问卷明确指出调查对象和调查期待,内容设计参考现有相关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学习环境建设等资料,借鉴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评价指标体系和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确定基础设施、资源服务、应用融合三个一级维度。初稿完成后,请多位教师、学生多次修改;正式调研前随机选择42名学生进行初测,收集反馈问题,再次修改完善,形成最终问卷,保证了问卷的信效度。

调查现状  调查对象为江南大学学生,随机抽取学生样本,共计发放问卷390份,回收问卷390份,有效率100%。调查对象来自各个学院,其中大一占23.33%,大二占15.38%,大三占47.95%,大四和研究生分别占6.41%、6.92%。

1)校园网络服务建设现状。校园无线网基本覆盖,网络速度能够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学习需求;现全面开通VPN服务,仍有26.67%的学生对VPN比较陌生;对学生校园网流量使用进行限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进行线上学习的积极性。总体来说,校园网络建设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基本上打破学习空间的物理限制,为学生提供随需、泛在的通信支持。

2)物理学习空间服务现状。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图书馆进行调查时发现,图书馆内提供的联网接口、私人学习空间、支持网上传输协议的打印复印机等服务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实时需求,线上预约学习空间较为便捷,更多可预约的学习空间仍在建设和完善;对教室进行调查时发现,部分学生不清楚如何通过线上借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研讨活动,实时查看教室使用状况,教室中配有的电子白板和网络已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增设多个电子白板、全方位扩声系统等设施可满足学生的更多学习期待;另有26.92%需要使用科研实验室的学生不能通过线上预约使用实验室。

总体来看,针对物理学习空间的智慧建设基本上能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后续的智慧建设仍需以打破原有教学空间的固定范式为目标,积极提高与虚拟学习空间的耦合度,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泛在学习和个性化学习[2]。

3)馆藏资源收集分布现状。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作为大學生课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是最好的潜在课堂[3]。调查发现,图书馆馆藏资源能满足校园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但仍存在所需文献资料在图书馆网站检索不到的现象。查找不到所需资源时,学生倾向于网上搜索或询问老师、同学,仅有少部分学生清楚如何利用网络途径反馈自己的需求;检索到所需文献资料后,学生会花费较多精力才能在实体架上真正找到目标资源。另有29.49%的学生不能在手机端查看文献资料,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可兼容性有待提高。

总体看来,图书馆馆藏资源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还需考虑小部分学生的资源需求和原有知识资源储备,更加科学合理规划馆藏实体资源排列分布,以满足更多学生实时阅读的需求。

4)校内学习应用服务现状。江南大学智慧校园在实践和探索阶段,开发了e江南APP、江南大学慕课学习平台等新的学习应用系统。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某一校内门户网站很方便地进入校内其他网站;面对各类功能不同的学习平台,希望学校提供使用导向和详细介绍,方便查找使用;使用校内学习平台时,能查看信息、提交作业等,很少利用平台进行答疑讨论,而是将讨论主阵地放在QQ等社交软件上。另外,近80%的学生表示没有准确收到过有关自己上课打卡签到、课堂表现等信息的短信、邮件反馈,不能实时真实掌握校内学习讲座等学习活动信息。

总的来看,学习环境建设应更注重基于学生差异,关注学生学习轨迹的记录和学习分析,收集学习行为数据,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决策,培养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4]。

3 高校智慧校园学习环境建设策略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根据蒋东兴等人建立的智慧校园成熟度模型[5]分析,现阶段智慧校园建设总体处在融合创新阶段;然而从学习环境建设来看,智慧学习环境建设仍处于集成融合阶段。实践中,智慧校园如何建设智慧学习环境促进智慧学习值得关注。基于本次调查,结合相关理论,本文提出五点建议,希望能对高校智慧校园学习环境建设有所帮助和启示。

注重加强顶层设计  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学习环境建设的目标是构建智慧学习系统,不同于学习平台的建设,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现状,从社会需求和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出发,构建有利于学生进行智慧学习的系统。高校应明确信息化发展总体定位,用智慧教育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前瞻性的要求,增强学习环境建设的可行性和长远性[6]。

猜你喜欢
智慧学习数字资源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初中英语教学漫谈
高校数字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
评价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综合服务能力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