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与“被害”的叙事:延展《小狗包弟》最重要的张力

2019-08-06 08:39余树财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包弟小狗文本

余树财

《小狗包弟》作为巴金散文集《随想录》中的名篇,一直以来被人们解读为反思、揭露和批判“文革”那个时代的荒诞和惨无人道的现实,同时表达作者深重的自责、歉疚和忏悔之情,下面的几则评论即为代表:

小狗包弟的命运,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颜色,也折射出一代人的命运。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的年代,作者也不得不把向人作揖讨东西吃的可爱的小狗送给医院做实验用。他连自己、自己的爱人都已无力保护遑论一条小狗,小狗包弟的不幸结局其实也是整个民族的悲剧。事过多年,作者却还时时记起这条可爱的小狗,而且要“向它表示歉意”。这正体现着作者对过去时代的反思,对过去行为的反思,而在这种痛苦咀嚼回忆的过程中,巴金先生首倡“讲真话”。这种“不隐善,不讳恶”的思想品格,正代表着无数正直知识分子的良知。

在《小狗包弟》一文中,如果巴金想用那条为艺术家而牺牲的小狗死去时流出的鲜血,对“文革”制造者进行血的控诉的话,那么,他讲述小狗包弟的故事,则是以包弟在医院解剖台上那血淋淋的躯体,对自己曾经龌龊过的灵魂进行无情的挞伐。

《小狗包弟》看似写物,实是写人,是《随想录》中众多“忏悔录”式散文中的佳作,作者以娴熟的笔法、巧妙的构思、真率强烈的感情,在批判专制时代黑暗与罪恶的同时,反省自身的弱点,是从觉醒了的现代知识分子心灵中流淌出来的诗篇,既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度,又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人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解读,就是因为人们在读这篇文章时,情不自禁地把目光和视线聚焦在那只可爱的小狗包弟身上,聚焦在包弟和作者不幸遭遇上,而忽略了作者也是其中的施害者(尽管这个施害是迫于无奈)。换句话说,人们在读解这篇散文时,往往只关注了“被害”的叙事,却忽略了“害”的叙事,因而无形中遮蔽了文本所包蕴的一些重要内涵,如对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反思;克服人性的自私,善待给予我们关怀与呵护的人;责任与担当,不要轻易伤害默默为我们付出的人;等等。而要去除遮蔽,“害”与“被害”的叙事就是解读文本丰富意蕴的关键。

一、“害”的叙事,彰显对时代历史的反思

“害”是时代对人的伤害,《小狗包弟》“害”的叙事让我们看到了“文革”那个时代的荒诞和悲惨。《小狗包弟》直接描写“害”的叙事并不多,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开头讲述艺术家和狗的故事:

“文革”期间,城里发生了从未见过的武斗,艺术家害怕起来,就逃到别处躲了一段时期。后来他回来了,大概是给人揪回来的,说他“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发出几声哀叫,痛苦地拖着伤残的身子走开了。

这一处“害”的叙事,逼真地展现了“文革”那个时代灭绝人性的血腥与残暴,就连一条亲近主人的狗也不放过,读后让人揪心。我们不禁要问,那个时代为何会如此荒唐,人性丧失为何会到如此地步。表面上看,这一处“害”的叙事是为了引出小狗包弟,但就行文而言,文章从小狗包弟直接入笔也未尝不可。显然,这一处“害”的叙事也暗示了作者难逃时代的厄运和小狗包弟最终的命运。

另一处是“文革”开始后,红卫兵对隔壁邻居——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抄家:

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如果说艺术家与狗的“害”的叙事是作者听来的,并非亲身经历,但这一处“害”的叙事却是作者亲眼所见。“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足以说明“文革”是多么的荒谬,这种荒谬是历史上少有的。“进进出出”“大声叱骂”“摔破”这些细节真实地展现了“文革”对人的尊严的践踏,表现出专制时代的黑暗与罪恶。

“害”的叙事启迪人们思考,“文革”那个时代为何会变得如此荒谬,而这种荒谬在历史上也不是绝无仅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清朝“文字狱”即为代表。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是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因此,与其说《小狗包弟》在反思、揭露“文革”那个荒唐的时代,不如说作者是在启示人们反思历史。从这一点来说,反思历史也应该是《小狗包弟》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而“害”的叙事恰好是通往文本这个意义和价值的桥梁。正因为如此,《小狗包弟》“害”的叙事不应该被遮蔽和忽略。

二、“被害”的叙事,蕴含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省

有“害”就有“被害”,“害”与“被害”就像一块硬币的两面,二者不可分割。上文引用的《小狗包弟》两处“害”的叙事同时也融入了“被害”的叙事,第一处:

不但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批斗结束,他走不动,让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忽然一只小狗从人丛中跑出来,非常高兴地朝着他奔去。它亲热地叫著,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的身边。……那天狗给打坏以后,回到家里什么也不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

这一处“被害”的叙事尽显“文革”的惨无人道。目视艺术家的遭遇,“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只有一只小狗不离不弃,人与狗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人的冷漠与自私。而这种人性的自私冷漠乃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显现,在鲁迅那个时代是“麻木的看客”,“文革”时期是“掉头客”,在当下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客”,这种人性的自私冷漠似乎已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狗包弟》“被害”的叙事启迪人们重新审视国民的“劣根性”,反省“冷漠自私”这一社会文化和民族心理,启示我们该如何做一个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担当的人,这是文本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价值。

第二处:

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这一处写的是隔壁邻居被抄家对作者内心产生的冲击和影响。表面上看,这一处似乎并没有直接写自己的“被害”,但邻居的遭遇却让作者“睡不好觉”,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处境,作者已然成了“文革”间接受害者了,抑或说是潜在的被害者。但面对“被害”,作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保护好忠诚的包弟,而是将包弟送到医院当作标本解剖,以保全自己和家人,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担当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举动。尽管包弟是一条狗,但在生命面前,包弟与作者是平等的。只是在人性的自私面前,包弟的生命显得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

可以说,在那个知识分子岌岌可危的年代,作者的做法恐怕是一般人都会选择的做法。因此,这一处“被害”的叙事,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即中国人一贯奉行的明哲保身的处事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处常常被人忽略的“被害”的叙事,也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反思,不应该被忽略和遮蔽。

三、“被害”而“害”的叙事,启迪对如何为人的思考

身处荒唐的时代洪流中,作者难逃“被害”的命运,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但作者可以选择面对“被害”的态度,担当起主人应有的责任,保护好忠诚自己的小狗包弟,哪怕自己挨批斗、被抄家。但作者缺乏这样的担当和勇气,在自己“被害”时首先选择了“害”,让包弟成了最终的受害者: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是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文革”形势日渐严峻,为了避害——保全自己和家人,作者将包弟送走,但作者并没有因此“感到轻松”“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并且眼前时常浮现包弟“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情景。读到这一段“被害”而“害”的叙事,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矛盾而痛苦的内心,感受到作者那颗充满了自责、歉疚和忏悔的心灵。但我们的解读不能仅停留于此。

包弟是一条忠诚可爱的狗,和作者相处了七年,就像作者的亲人一样。作者对包弟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反之也一样,包弟对作者的感情也是很深的。正因为如此,包弟在主人把自己送往医院做解剖台上的实验品时,并没有表现出反抗——文本没有包弟不情愿和拒绝的描写。为何包弟不反抗,不拒绝?因为在包弟眼里,作者就是包弟最信任、最亲的人,忠诚的包弟本能地为主人承受灾难,扛起伤害。如果我们这样来看包弟,包弟就不仅仅是一条狗了,它象征或代指呵护作者的人,如妻子萧珊。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文本中的一段看似可有可无的文字了:

我的爱人萧珊也喜欢包弟。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每次到文化俱乐部吃饭,她总要向服务员讨一点骨头回去喂包弟。

这一段话主要写妻子萧珊也喜欢小狗包弟,侧面表现包弟的可爱。但从行文看,删去这段文字也不影响文章的整体。但作者为何要写这段话,难道仅仅就为了表现包弟的可爱?肯定不是。

众所周知,“文革”期间,巴金和当时的其他知识分子一样,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是什么力量让巴金坚强地活着,而没有像老舍那样选择自杀?是妻子萧珊给予了自己无尽的鼓励,无私的关怀与保护,才使自己坚强地渡过了这一劫难,正如作者在《怀念萧珊》一文中所说:

在我靠邊的几年中间,我所受到的精神折磨她也同样受到。但是我并未挨过打,她却挨了“北京来的红卫兵”的铜头皮带,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后才褪尽。她挨打只是为了保护我,她看见那些年轻人深夜闯进来,害怕他们把我揪走,便溜出大门,到对面派出所去,请民警同志出来干预。

她不仅分担了我的痛苦,还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在“四害”横行的时候,我在原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给人当作“罪人”和“贼民”看待,日子十分难过,有时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我进了门看到她的面容,满脑子的乌云都消散了。我有什么委屈、牢骚,都可以向她尽情倾吐。有一个时期我和她每晚临睡前要服两粒眠尔通才能够闭眼,可是天刚刚发白就都醒了。我唤她,她也唤我。我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啊!”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如果以这样视角来看作者的自责、歉疚、忏悔,文本似乎也在启示我们:要克服人性的自私,善待给予我们关怀与呵护的人;要有责任与担当,不要轻易伤害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小狗包弟》“被害”而“害”的叙事,也是在启迪我们思考该如何为人。

综上所述,《小狗包弟》是一篇内蕴很丰富的文章,而“害”与“被害”的叙事就是解读文本丰富内涵的一把最重要的钥匙,持有这一把钥匙,我们就不会画地为牢,狭隘地理解文本;持有这一把钥匙,文本的解读就能有效延展。

参考文献

①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1页。

②李锡琴.《穿越与升华·中学教材中经典作品个性解读》,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34页。

③段轩如、高玲.《中外文学名作赏析》,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作者通联:四川成都市青羊区经一路121号成飞中学]

猜你喜欢
包弟小狗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在忏悔中呼唤良知
——《小狗包弟》中“良知呼唤”的现象学分析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
小狗的憧憬
小狗
巴金《小狗包弟》赏析
小狗走丢了
《小狗包弟》课堂实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