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奕含文学创作中的创伤记忆

2019-08-06 11:08冯少敏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家庭暴力

冯少敏

摘要:2017年4月28日,26岁的台湾自由作家林奕含在其卧室自缢身亡。林奕含的自杀,在海峡两岸的文坛掀起了巨浪,此事也成为了2017年两岸文坛的重大事件。林奕含唯一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恋乐園》中所体现的创伤记忆引人深思。本文将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为例,从林奕含创伤记忆的产生、心灵创伤对其的危害、及其自杀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林奕含;创伤记忆;性侵;家庭暴力;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31-02

一.林奕含创伤记忆的产生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部作品,是作者林奕含以自身经历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小说。书中描写了少女房思琪在13岁时被补习班老师李国华诱奸,且在此后长达数年的时间里遭受其性暴力,以至于饱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终致发疯的故事。这部作品涉及了儿童性侵、家庭暴力、涉及了被剥削与被压迫的女性社会地位等重大社会问题,当然,进行深入研究的话,可能远远不止这些。《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在2017年2月出版,一经出版,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回归作者生平,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林奕含的心灵创伤,也能更加立体地了解到林奕含创作《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这部作品所隐喻的精神内核。1991年,林奕含出生在当地非常有名望的医生世家,自小家境优渥、天资过人,曾是台南女子中学百年校史上唯一一位在升大学测试中获得满分的学生。这是一位传统“好人家的女儿”,本该拥有的是鲜花与掌声铺就的光明前程与璀璨人生,但这种美好期冀,却在她13岁被补习班老师强暴时,全部破碎了。连同健全的人格,生命的意志,一同破碎了。

在林奕含自杀的8天前,她曾参加过一个关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背后的故事的专访,里而提到:“这个故事折磨,摧毁了我的一生”;提到“集中营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可见童年时期的创伤在她的生命中烙下了不可磨灭、血腥恐怖,且致命的黑暗印记。

二.心灵创伤对林奕含的危害

在林奕含的采访里,在她的书里,都极其细致地描述了房思琪所受到的骚扰和侵犯。这是林奕含对人性的拷问,更是她试图用她所迷信的文字对万劫不复的自我灵魂所进行的终极救赎。但不幸的是,她并没有摆脱“精神上的癌”。这是心灵创伤对林奕含造成的危害之一,终其一生她都被强暴的阴影折磨、摧毁。

作品来源于生活,可生活一旦进入作家的心灵,就一定会发酵变化,融进主体的呼吸和生命,成为传递作家内在情致的、面目各异的精神创造对象。因此,对林奕含而言,写小说的过程不是治愈心灵的过程。相反,她需要一遍又一遍将这段暗无天日的记忆反复咀嚼,意淫式、自毁式地重新体验,才能将经历修饰成书。以至于让原本就已千疮百孔的心灵,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创伤未修复前,林奕含自传式的书写是不合时宜的,未能及时得到积极的指引,必将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蒋方舟对《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的推荐语中写到:“我并非感慨于作者命运的坎坷,而是震撼于她的冷静。那种冷静,是作者反复用难以启齿的耻辱、难以承受的痛试炼自己的内心,终于对痛苦到了麻木的程度,再平静地讲出自己的故事。”但事实上,这种冷静是非人道的,以暴制暴,就像是告别生命,走向死亡的仪式。

林奕含将伤口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众目暌暌之下,书中的房思琪就是她自己,甚至刘怡婷、许伊纹、毛毛也是她自己。只有把这些人的经历拼凑在一起,经历过性侵、家暴、流言蜚语、被剥削和压迫,才是她趋向于完整的故事。这些暴力元素任意一种都足以摧毁一个人,但林奕含却经历了个遍。以至于写完房思琪之后,痛苦再无可宣泄,最终以决绝的姿态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心灵创伤的危害其二。

三.林奕含事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一)律法的反思

事件发生后,台湾警方开始了对涉事老师的调查,废除了不利于性侵受害者的法律,制订了防狼师的新制度。尽管检方对于涉事老师的调查以“具体犯罪事证不足,全案不起诉”告终,但他终究背负着舆论的压力,背负骂名,逃不掉道德的谴责,终其一生都要接受人性的拷问。

律法的反思还体现在对女性生存处境的优化上。在过去,不仅是台湾,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直到近十年才开始从根本上动摇。女性卑弱地位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男权话语成为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包含女性白身在内的集体无意识。像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所写的那样,房思琪告诉母亲:“班上有女同学跟老师交好”,母亲的反应是:“真骚”。这种意识形态是多么的父权,迫使女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劣势地位,还要用语言暴力萌生其罪恶感,与此同时,却无形之中助长了施暴者的嚣张火焰。而在林奕含自杀后,据台湾媒体报道,“房思琪”已经成为性侵受害者的代名词。她们以隐喻的方式说出曾经难以启齿,而现在逐步正视的经历,并得到理解与安慰。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呢。

青年作家李尚龙说:“这世界有个奇怿的现象,总是要等到作者离开世界,人们才去读她的作品。总是等到人以命相逼,才意识到事情不小。”倘若立法的推动和对社会问题的重视,不再必经流血和死亡才得以实现,那么社会文明的内核才是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

(二)性教育得以被重视

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有一段关于家庭性教育问题的对话。房思琪:“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妈妈却很诧异:“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正是由于这种不正确的观念,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的父母也同样缺席了子女成长中很重要的一环,反而不自知,终酿成大祸。“李国华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的错,连她自己也认为是白己的错。”这种极端错误意识形态便是有性教育的匮乏带来的。

血的教训几乎时刻发生着。小至幼儿园三五岁的孩童,如国内近几年广受关注的北京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农村留守儿童性侵案。再到十来岁的女童,如2013年上映的韩国电影《素媛》,该片根据韩国真实儿童性侵案件改编而成,直击人心。大到二十多岁女大学生,如层出不穷的高校性侵案。无数的惨痛事件无一不在提醒着我们:性教育的普及刻不容缓。这不是某个家庭、某个民族、某个年龄阶段的课题,而应该是全人类的世界性课题。

林奕含自杀了,李国华们收敛了禽兽的欲念、房思琪妈妈们终于意识到性教育的课堂她们旷课了、房思琪们也终于知道她们没有罪。

(三)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视心理问题

林奕含被侵犯后,曾试图从家庭得到治愈的力量,但听到的是来自母亲的“从小就那么骚”。也曾试图通过文字的书写唤醒大众理解,但不明真相的网友却隔空回复:“你是李国华家庭的第三者”、“你拿了他多少钱?”、“你怎么不去死”。这样恶毒的字眼就是一把把锋利的刀子,加重了林奕含的心灵刨伤。

长年累月的痛苦和崩溃,致使林奕含只能靠着吃药、住院、找心理医生治疗勉强度日。她曾经两度自杀,又被救了回来。也因精神状况的不佳,反复于休学与上学。若林奕含从不幸刚发生时,就得到了来白家庭、亲友、社会的关爱,被爱和关怀治愈,也许自杀的悲剧也不会发生。若社会提供了健全的心理健康体制,以供迷途的羔羊找寻方向,也许她的内心世界也不会坍塌。

四.结语

读《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次及其压抑的阅读,既定的事实无法改变,但对它的研究是有意义的。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对于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的思考,以及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这本书都可以给我们一个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雷光涵林奕含生前专访全文,网址:https://udn. com/news/story

[2]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4

[3]王淑芝台港澳及海外华人文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

[4]杨文虎都市学思[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10

猜你喜欢
家庭暴力
《就像一块裹尸布》中的家庭暴力探析
家庭暴力代际传递:类型、理论和影响因素
对于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行为的刑法学研究
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影响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问题”课程体系建设
浅谈《反家庭暴力法》
从首例家暴案件分析我国《反家庭暴力法》
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维护妇女与儿童权益
转型时期《反家暴法》的法理分析及其实施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