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视域下“消灭私有制”的内涵及其中国化指向

2019-08-07 09:07包炜杰周文
江汉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整体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包炜杰 周文

摘要: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解读与研究更要坚持这一基本方法。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所有制领域的探索历程,长期以来在所有制问题的认识论上存在着“所有制崇拜”和“所有制歧视”这两种极端倾向,这种思维意识上的偏见往往会造成过分夸大所有制的“决定性作用”,而忽视了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建设性作用。私有制作为社会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而出现,最初表现在小生产中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拥有私有权,这是以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大工业的出现,这种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将解体。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最终将通过危机的强制方式来解决,那种忽视生产力和社会意识基础而片面追求“消灭私有制”的做法,既不符合社会历史客观发展的趋势,也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义。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整体性;生产资料所有制;消灭私有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17DZJ011)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9)06-002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总结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九个方面的内容,并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时代价值。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这一著作涵盖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诸如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等,其中,作为全部社会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成为《宣言》中绕不开的关键问题。

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消灭私有制”的文本语境与内在限定

回顾学界近40年来关于“消灭私有制”的争论,之所以产生分歧,从根本上说是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消灭私有制”的整体语境,没有准确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指称的“意义”为何。因此,要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提出“消灭私有制”的论断,首先要结合《宣言》的上下文,理顺经典作家的分析思路,阐明“这个意义”的具体内涵。

1. 分析框架:从“前提预设—内嵌过程—推导结论”把握“这个意义”

梳理《宣言》文本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这隐含了一个前提预设和一个内嵌过程,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指向了该命题的前提预设和内嵌过程。

从前提预设来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更是社会形态演进的主要特征。从原始社会的自然关系到奴隶社会的工具关系,从封建社会的人身依附关系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贯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本质特征正是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内的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废除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关系,并不是共产主义所独具的特征。”①“一切所有制关系都经历了经常的历史更替、经常的历史变更。”② 从内嵌过程来看,资产阶级私有制消灭了先前各种形态的所有制关系。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以往的小私有制而言,它实现财富的集中和垄断,“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③ 这一点是针对共产主义是否需要消灭资本主义以前的小私有制而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消灭了以往的小农私有制、手工业者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小私有制。从这一点来讲,共产主义并不直接消灭小私有制。因此,在文本语境中,推导结论是共产党人要实现共产主义,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的对象不是别的私有制,而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④,“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⑤

2. 核心思想:消灭生产资料不公平“占有”而非消灭一切

针对那些把“消灭私有制”看作是“消灭个人的生活资料”的指责,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阐述得十分透彻,“消灭私有制”是为了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的不公平状态,而不是为了消灭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消灭私有制”的核心是消灭“占有”以及利用“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⑥ 因为在资本为资产阶级独占的情况下,无产阶级遭遇的正是剩余价值被剥削、劳动异化的悲惨处境。“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这种占有并不会留下任何剩余的东西使人们有可能支配别人的劳动。”⑦

每一种社会都有其存在的制度条件,用以维系不同阶级的对立状态。农奴制度维系了农奴的被统治状态,封建专制制度则维持了封建主和小资产者的关系,对于资本主义的制度条件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⑧ 正是这种生产资料不公平的占有即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造成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本身就是集体的产物,而且只有通過社会全体成员活动才能完成运动,“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资本本身就是属于社会的,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⑨“消灭私有制”正是为了消除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奴役和压迫,让劳动回归劳动本身,从而实现摆脱资本奴役的自由。

3. 理论设想:“自由人的联合体”

最终废除私有制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⑩ 这种“自由发展”强调的是克服因资本主义分工方式而造成个人的片面性,取而代之的应是“整个社会共同地和有计划地来经营的工业”{11}。

猜你喜欢
整体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
第二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现代政治经济学》教材出版座谈会综述
自学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