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2019-08-07 02:03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文旅理论融合

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充满发展活力的东方大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不同地区间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体现出差异性,这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经济转型、消费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动机、内容、意图以及价值诉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世界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文化成为旅游最大的原动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而且成为未来十年影响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变量。2018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标志着我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

文化和旅游各有内涵,各具特色,各有自身发展规律。两者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不是单纯的物理叠加,而应是复合的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克服惯性思维、各自为政、墨守成规、画地为牢,二要防止简单的、片面的、错误的文化或旅游虚无主义观念和简单、草率的相互替代的倾向。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在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就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融合路径是“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文旅融合要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文化角度说,只有切实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坚守中华文化家园,坚持中华文化优秀特质,不断开发优秀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引领旅游,开拓更多的旅游发展空间,点燃更多灿烂的旅游亮点,形成更多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同时,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增强和传播我国文化自信的最佳载体,其产业功能也应逐步从单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助力大国外交、推动全球文化新秩序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等综合功能拓展。

没有实践为基础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践则是盲目的实践。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理论探索不仅是学术和理论界的事情,对政府和业界来说,也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有了高度的理论自信和理念共识,才会有道路自信,文旅二者才能自然而然的和合共生。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邀请了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聚焦文旅融合这一时代课题,以期完善理论体系,把握实践导向。敬请读者垂注!

——《学术前沿》编者

猜你喜欢
文旅理论融合
坚持理论创新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神秘的混沌理论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融合菜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