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9-08-08 02:46杨晓艾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引导培养

杨晓艾

内容摘要: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求异思维的培养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典型、抓住细节,渗透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突破固有思维的主动性,培养他们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作文创造力。

关键词:求异思维 分析 引导 培养

作文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我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求异思维培养。

一.分析例文,激发学生“求异”的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应让学生感到在作文中“求异”并不十分难。对这一点,我是通过介绍同一文题而材料不同、写法各异的作文让学生去感受。如我从有關作文刊物上围绕“童年趣事”这个题目找了十多篇习作。这些作文都是写小时候的趣事。有的是写自己小时候学当小老师时怎样面对“课堂”上偶然发生的事件束手无策的;有的是写幼时自已随妈妈出外旅游时,怎么搔菩萨的痒痒,面对菩萨不以为然的神色百思不解的;也有的是写儿时做黄豆发芽的小实验,见“豆宝宝”三四天不动弹而及不可待地把豆子掰开看个究竟的……我还介绍了《教室里的“枪声”》、《课桌上的“三八”线》等内容选自日常生活中,但题目新颍、写法巧妙、情趣浓郁的优秀作文让学生阅读。

学生有了“求异”的念头后,我抓住时机出了“第一次xx”这样一个半命题性的作文题。这样命题可使学生“求异”时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避免出现选材雷同的现象。学生果然没有都去写“煮饭”、“炒菜”这些常见题材,而写出了第一次放羊、当小导演、做一家之主等,不断地巩固学生“求异”的兴趣和积极性,直至使之成为习惯。

二.多方引导,教给学生“求异”的方法

学生作文的“求异”不能仅仅停留在选材上,还得教会学生求异的方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丢掉过去的思考“习惯”,也就是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向的干扰,进行“多向”思维。因为定向的思维会使学生遇到作文题目时总是按老路子去思考,从而也就难于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对此,救师要加以引导。

我从杂志上选了一篇题为《我有这样一个家》的作文向学生介绍。介绍前,我先让学生就这个题目谈谈可以选什么内容来写。有的要写在家里怎么尊老爱幼,有的要写全家人怎么互相帮助、热爱学习等等。总之都是说的家里如何幸福、和睦、向上的。而杂志上的这篇文章却是写了自己家里的摩擦、波折和小作者希望自已家和谐起来的愿望。这就使学生耳目一新,领会到对于某些题目可以“反向”思考找到新路子。后来,我让学生写《我的课余生活》时,有时学生就没有写课余生活如何丰富多彩,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写了自已课余生活如何贫乏、枯燥和自己渴望开展各种活动来丰富课余生活的真情实感。另外,我要求学生善于将作文外其他活动的形式借鉴到作文中来。有一次思想品德课教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苗的教育,让学生站在苗圃边,看着被损坏的树苗,听老师录制的“小树苗的对话”。事后不多时,有个学生在写《春天的日记》这篇作文时,把这种拟人化的方法“移植”到这篇作文中来。他抓住公园里放果壳的瓷熊猫用第一人称写了“瓷熊猫的自述”。文中叙述了“我"在二月份,身子很脏没人管,三月份里每星期都有人替“我”“洗澡”。但好景不长,眼下四月快到底了,身上也很脏了,却再也无人问津,批评了那些在文明礼貌月前中后态度不断变化的人。

三.由易到难,开拓学生“求异”的天地

做任何事都要注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应该有个“序”。我觉得开始时适宜让学生做一些“口径”大的作文题,比如上面谈到的半命题性作文题,把选材的新颖作为突破口。然后,慢慢缩小作文题,变半命题作文为一般自选题材的命题作文,再过渡到同一题材的命题作文。

作文教学中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我在学生学完《在炮兵阵地上》这篇课文后,根据彭总说的,“过一个月,我再来检查”这句话,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话作为上句,根捆课文内容,比较合理地写出下句。

为了充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我和学生讨论后又特地开辟了一个新天地,那就是全班学生都参加编写科学幻想系列故事《神童华少》。“华少”这个名字是由学生讨论决定的,意思是“中华少年”。我让学生各自设计封面,同学们设计的封面没有一本是相同的。在编写故事之前,我和学生共同定好小标题,对内容我不作指导,只在作文后进行讲评。同学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参加编写故事,兴趣异常浓厚。学生在作文中锻炼求异思维能力的领域更加广阔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引导培养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