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森祥真实的父亲身上探寻《台阶》的深刻意蕴

2019-08-08 02:46刘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台阶

内容摘要: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刻画了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塑造了一个勤劳节俭、操劳一生、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形象。然而,在作者的真实生活中,他的父亲却让人感到“残忍冷酷”。深入文本剖析父亲形象的同时,探寻追溯作者的真实生活,了解作者生活中的父亲,将真实的父亲与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对照,力求挖掘出《台阶》一文的深层次意蕴:凝望台阶、读懂父爱;致敬父辈、树立人生的标杆;关注中国农民、寻找民族文化中的厚重台阶。

关键词:台阶 父亲形象 中国农民 深刻意蕴

父亲可能是平凡的,但父爱却都是伟大的。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父亲形象大多都是默默无闻、不善表达的,但父亲却是我们无数个家庭的最大支柱。经历人生大的风雨时,父亲所迸发出来的强大与坚韧可能让我们难以想象。尽管他们可能不善于表达,但他们用行动在教育着自己的子女如何更好的生存与生活。

一.《台阶》中的父亲形象

《台阶》一文以“台阶”为意象,以父亲操劳一生建造九级台阶的新屋经历为线索,叙述了父亲觉得自家房屋的台阶低,于是他决定重新建造有着更多级台阶新屋的故事。为了建造新屋,父亲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他勤勤恳恳,历经数年终于建好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然而,新屋建成以后,坐在新屋台阶上的父亲却感觉到不习惯,不自在。儿子发现,父亲极短的头发就像是刚刚收割过的庄稼茬,参差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父亲终于老了,然而倔强的父亲并不服老。他不顾“我”的反对,依然坚持自己去抬青石板,去挑水。闪了腰的父亲,茫然失措,若有所失[1]。

对于父亲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建台阶的前后进行分析。建台阶前,父亲年轻健朗,积极的为建造台阶做准备。父亲坐在树荫下,远远地望着人家门前高高的台阶,几棵柳树在父亲的眼前随风摇着,却难以摇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为了建造多级台阶的新屋,父亲的准备过程是艰辛的。建台阶时,父亲整天在为这件大事而忙碌着。白天,他和匠人一起干活,夜里他一个人还得继续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常常一个人干到半夜。只睡三四个钟头的父亲,又得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台阶建好之后,父亲已不复当年,他不再年轻,灰白的头发枯槁而又失去了光泽。然而他并不愿意相信自己老了,他的倔强,让人难以理解却又非常真实。

读完这篇文章,对于父亲的形象我们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父亲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谦卑而又艰苦奋斗,是中国传统农民最朴素、最真实的一个缩影。

二.李森祥真实的父亲形象

然而作者李森祥却说:“这只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却不是我真实的父亲”。回忆起记忆中的父亲,李森祥曾经这样讲述自己的童年:“我六岁时还不会游泳,父亲竟然将我一把扔进湍急的江水之中,任凭我在水中绝望地挣扎,扑腾了好一阵子后,才捞起了我。”

“有一年,父亲领着村民们搞农田基本建设,挖开了年代久遠的坟墓。父亲竟然将那些没人敢要的坟砖全部搬回到自己家门口,命令儿子削干净凝结于坟砖上的砖灰泥。当时作者七岁,那一堆坟砖在他的脑海里简直就是一座大山,他曾经一度以为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翻过眼前的这座‘山,他苦熬苦撑而削掉了一个冬天。到春天的时候,这座‘山竟然被他削没了”。

通过了解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父亲其实是一位严厉或者说严苛的父亲,对于他的子女,他并不善于表露自己的内心。他宁可将自己残忍的一面表现出来,也不愿意让孩子看到自己柔软的那一面。这就正如我们对传统社会中严父慈母形象的定位一样,母亲自然是温柔慈爱的,而父亲是严厉严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不爱儿子,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去保护自己的孩子。就像作者的父亲一样,他也期望着自己的儿子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只是他选择了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让孩子直面困难,他期望让儿子用坚强与坚韧面对困境与苦难。然而这一切在年少的作者看来,在我们普通读者看来,到底是有些残忍与冷酷。

三.探寻《台阶》的深刻意蕴

(一)凝望台阶,读懂父爱

李森祥,浙江人,当代作家、编剧。每当他谈到自己创作受阻的经历时,他都会想起儿时的那座“山”。作者说自己年少时简直恨死了父亲,他只想离开家,离开那个残忍的父亲。于是,作者走进了部队,离开了父亲。多年以后,父亲已经去世。一个晚上,他在和母亲聊天时回忆起了父亲,作者突然泪如雨下。因为直到那一刻,他才读懂了父亲,原来自己一直站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用他的肩膀,筑成了作者人生的台阶。父亲用他的肩膀给了儿子克服困难的动力和勇气,给了他男子汉所应具有的责任与担当。

或许年少时的作者并不理解父亲所做的一切,但经过时间与人生的历练,多年后他也终于学会重新审视父亲。他的父亲虽然严苛,但也曾经像小说中的父亲那样,为子女撑起了一片天,关注着子女的衣食住行、成家立业。他操劳一生而后离去,并不计取任何回报。父爱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原来自己的父亲也和别家的父亲一样高大、伟岸,原来父爱如山。

(二)致敬父辈,学习“父亲”,树立人生的标杆

作者定居都市后才渐渐发现,他曾经所引以为自豪的诚实、信任以及幻想等能力正在丢失。于是,他再度从童年出发,回到曾经养育自己的乡村,与那里的人开始重新交往、生活。他从父辈们生存的智慧、勤劳、朴实甚至狡黠中再度捕捉自我血液中流淌的原生物质[2]。此番寻找,作家再次找回了纯真年代里那些早已经不复存在的人和早已流逝了的旧时光,他们是那样地充满着温情与人性关爱。当作家用诚实朴素、疏密相间的语言叙述这一切时,他让自己的内心也开始具有了净化的能力[3]。

文末衰老的父亲好像是问自己,又像是问“我”,父亲怎么了?父亲老了!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刚刚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被时间摧残的快速老去,曾经那个健壮笔直的身影永远停留在了过去,只为“我”留下了一位饱经岁月沧桑面容枯槁的老人。对于这一切,“我”想做些什么也都于事无补。

对于小说的结尾,作者坦言当初他的确没有将它作为悲剧来处理,但我们却在小说中看到了一个陷入“悲哀”的父亲。“因为在中国农村,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快速的老去,并且再也不会被关注。作者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感到惋惜,但这几乎是中国大多数乡村农民最真实的结局”。于是作者李森祥说:“我也要像小说中的父亲一样,并且把他作为自己人生的标杆,成为自己所学习的榜样。”

作者打心底里敬佩那个笔下的父亲,那个谦卑质朴的父亲,是自己的父亲,也是万千中华民族的朴素农民。那些生我们养我们、终年劳碌却拮据贫苦一生的父亲都是作者想要思考和学习的。

(三)关注一无所有却依然艰苦奋斗的中国农民,寻找民族丈化中的厚重台阶

上个世纪的中国农村,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产量低、家庭人口众多,一年到头的收成常常难以为继一家人的生存。遇到饥馑之年,流离失所、冻死饿死的人都不计其数。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大多数农民只能把农业种植作为自己一生的职业。那个年代,农村里能盖得起楼房的人家很少,只有经济很好的人家才能实现。

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正是一位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却依然艰苦创业的中国劳动人民,这些朴实谦卑的父亲,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作者希望用自己的文章,让读者能关注到那些为子女操劳一生的父亲,关注那些老实厚道、低眉顺眼、苦熬苦撑了一辈子的贫苦农民。当我们解读《台阶》时,不能只简单的分析文章中的父亲形象。父亲的一生都与自己的使命——建造台阶不可分离。深度解读文本,我们有必要將父亲的一生与台阶这一意象联结起来,通过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生活中真实的父亲,从而探求出台阶的真正意蕴,探寻到一个不一样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许必华.不要低看了父亲的九级台阶——李森祥《台阶》意义之再认识[J].语文教学通讯,2017(08):56-57.

[2]李旭东.台阶:父亲的精魂——析李森祥《台阶》的文学意象与文学典型[J].语文知识,2015(05):9-11.

[3]崔传刚.父亲颓然老去的背后——追问《台阶》的主题意蕴[J].语文教学通讯,2014(32):59.

(作者介绍:刘飞,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台阶
智海急流
递归算法练习
台阶
我喜欢坐公交车
给学生的学习搭个“台阶”
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坐在台阶上的男人
火警现场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