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与“观众”概念

2019-08-12 01:19杨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观众当代艺术

杨升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不仅仅缺乏作品中中国性因素的深入挖掘和展现,也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观众”概念的建构,中国文化中对“观”异于西方的理解也是中国艺术中中国性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家往往会忽略“观众”概念对当代艺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观众”;中国性;当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018-01

一、当代艺术“异化”与“观众”概念-

形成之初的中国当代艺术体系模式是从西方当代艺术中引渡而来,尽管有着油画民族化等艺术现象的出现,但是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艺术理念,以及艺术所关注的对象都存在着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子。在西方,当代艺术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更多的与其发达成熟的哲学体系相关联,通过视觉等感官的刺激,引发观众与作者进行观念与思想上的交流,这有赖于西方文化中重视视听感知的传统。18世纪在西方形成的美术馆等展陈机制,其实是从固有的教堂空间体系制度中生发出来,教堂中展陈的各种描绘圣经故事的画作,是作为一种视觉上的圣经,包括教堂中炫目的彩色玻璃窗,强调的是一种感知上的神圣体验。李军曾经指出,现代展陈机制中的艺术作品,已经俨然将宗教的光环穿戴其中,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艺术宗教”,当艺术爱好者透过展柜来观摩艺术作品的时候,不亚于人们曾经参膜教堂时的情感体验。

尽管西方现当代艺术有些作品的艺术理念看似是艺术家拒绝与观众产生交流,但“拒绝”也是艺术家对观众的一种态度回应,引发的是更多的对于所“看到”的东西的思考,所以在西方,“观众”这个概念是比较成熟的,放之于刚刚接触西方艺术体系之初的中国艺术界,笔者认为“观众这个概念在中国还是不够明确的,在中国文化中对于“观”的定义也并非仅仅以视觉作为基础,道家所说的“观”注重的是内心的观摩,注重体味而非视觉之观。在中国古代也并未形成一个面向公众展陈的机制,自元代始手卷、画册等大部分都是文人与书房之中消遣之作,或者是情志的寄托,其观者是比较私密性的,譬如朋友之间文娱活动,如卷轴画的欣赏或者博古活动,发生的场所大多是私家的园林之中,观摩之时“观者”也是亲手控制展卷的速度,身体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在此时变得无比的亲近,如此亲近和私密的空間,让视觉并未在整体感官中凸显出来,视觉在中国人的感知文化中也并未如西方那样与理性哲学等相连紧密。

当西方艺术体系前所未有地冲击着人们对艺术的定义与感知,各种美术展出开展之时,如1979年的“星星美展”,政治波普的八五新潮等,属于中国当代艺术的“观众”概念并未得到广泛的认知,中国的观众对于这些美术作品的展出并未做好“静观”的准备。

二、当代艺术中国性的建构与“观众”概念

如今,尽管西方的展陈体系和艺术世界的构建在中国的发展渐驱完善,当代艺术“异化”的印象依然存在于许多中国的艺术爱好者心中。我们依然会讨论“什么是艺术?”“这也叫艺术?”等诸多问题。随着当代艺术的不断成熟发展,学术界和艺术界逐渐对当代艺术开始了发问“中国当代艺术缺乏中国性?”当代艺术的中国性建构,需要艺术家深切体会中国传统艺术这个精神动源之中,更深入的属于民族艺术的因素,其中也包括汉民族对于观想概念的传统理解,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都承载了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思考和记忆,如果当代艺术家能够在构思他们的艺术作品之时,将自身民族的“观”的方式融入其中,创造一种即适应当代公开展陈和当代生活经验的艺术,又能符合民族对艺术的感受方式的作品,才能真正使中国性凸显出来。笔者认为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性的建构离不开对其“观众”概念的建构。法国艺术批评家尼古拉斯·波瑞奥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概念——“关系的艺术”,他将观众从旁观者变为直接的艺术对话者,认为当代的艺术存在于人与人的交流之中,和片段的、具体的生活经验之中。这种延续了前卫艺术叛逆性思维的艺术理念仍然所关注的是视听在建构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波瑞奥德作为策展人,2002年在圣弗朗西斯科艺术学院推出了“接触展”以更好地推广其艺术理念。他对“观众”概念的建构,融入了他全新的艺术理念之中,在当代中国艺术展览中也有模仿这种对于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作品的表达,但是在具体艺术理念上表达方式上,任然具有模仿的痕迹,观众并未真正感受到中国式的“观看”在当代艺术的定位。

三、结语

中国当代艺术所忽略的“观众”概念的建构在当代艺术的中国性缺失问题上越来越鲜明,“观众”概念的建构需要艺术家找到适于本民族的艺术展现方式和气质,如果一味的模仿西方“关系的艺术”等艺术理念难以形成中国当代艺术自身的艺术气质,也难以引导中国的观众进行更好地思考,这一切需要艺术世界的点滴建构,针对中国观众的艺术感受方式来调整当代艺术的展陈方式和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观众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由“观众”到“演员”的转变
探析环境舞蹈的艺术表征
浅议观众的认知在主题乐园互动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节目编排要做到更加合理和科学
学生不只是“观众”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