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分寸

2019-08-12 05:45黄小邪
知识窗 2019年7期
关键词:费孝通杨修火候

黄小邪

古人讲,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何为分寸?该是知谦卑,懂进退,举止有度,言谈得体。为人处世最是不懂分寸易吃亏,譬如骄纵傲慢,自以为是,刻意表现自己,完全不给他人留下余地。

战国时期,曹军进退两难,有部下向曹操询问守夜指示,曹操脱口而出:鸡肋。士兵不明曹操深意。杨修则洋洋得意地讲:“鸡肋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这是准备打道回府了啊。”曹操听后大怒,当即便以扰乱军心之罪斩杀了杨修。

细想,全军上下怎会无人懂得曹操的深意,只不过有人看穿不戳穿,而杨修则犯了大忌,不懂分寸,自作聪明,才导致英年早逝。

前不久,参加一场剧本研讨会,原也是思想交锋,互相勉励,可偏偏就有一位编剧很不懂分寸。某创作者无意间讲起自己失败的经历,该编剧便当众追问其失败的原因,失败后的感想如何,甚至拿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人做对比,丝毫不为对方留情面。对方回避无果,一再陷入难堪,场面尴尬至极。据说,后来该编剧被资方解除了合作关系。理由是,与一个毫无分寸者共事,恐怕他的张扬跋扈会拖累团队;一个做事不懂分寸、毫无谦卑之心者,艺术境界恐怕也不会太高。

国人向来推崇中庸之道,凡事讲究适可而止。做饭讲究火候,火候不到,众口难调,火候一过,饭菜易焦。作画讲究留白,画作太满,易生逼仄,空白太多,易陷空洞。做人讲究分寸,克制过度,显得失真,肆无忌惮,容易逾矩。如此,行事有度,便格外要紧。

身边常有那种自以为与朋友很熟而毫无分寸者,他们举止轻浮,习惯开过分的玩笑,深度挖掘他人的隐私,不留情面诘责对方,给他人带来了不便与伤害,还反问,我哪里错了?

显然,这是不懂适可而止、不越雷池的分寸感。

文学家杨绛就是一个非常知分寸、懂拒绝的人。年轻时,费孝通曾追求她被拒,费孝通问,我们可以做朋友吗?她讲,可以,但朋友是终点,不是过渡。换句话讲,你不是我的男友,我也不可能成为你的女友。费孝通只能接受现实,成为钱钟书夫妇的朋友。在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还特意去拜访。杨绛送他下楼时讲,楼梯不好走,你以后不必再“知难而上”了。“知难而上”很好地诠释了男女之间的分寸感。

有人讲,分寸感是由内涵沉淀而成,是對自己或他人的合理认可,它常常使一个人的境界高下立见。

村上春树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演讲时,主办方请他选择发言的语种,他放弃了母语,选择用并不流利的英语发言。记者问,会场有同声翻译,为何不用更自如的日语发言?他解释,自己作为一位作家,使用母语容易在丰富的辞藻中夸夸其谈、自我膨胀,给人以自大的感觉,而有悖本意。相反,使用英语自己能更诚恳,也更能克制自己。

村上春树用另一种方式将他的谦卑与分寸感,巧妙地传递给了读者。此是修养,也是境界。

作家贾平凹曾讲过一个故事:某朋友有口吃,说话很慢。有一次,路上遇到人问路,不巧的是,问路者也有口吃,朋友便一言不发地看着他。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朋友答,人家也有口吃,我要回答了,他会以为我在模仿、戏弄他。

对于如何说话,何时沉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而最好的标准就是分寸二字。

万物皆有分寸,分寸因人而异,最好你我做人恰如其分,行事恰到好处,进退有度,把握分寸。

猜你喜欢
费孝通杨修火候
说火候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吴文藻从不“顺便”
从脸谱说起
没有什么火候不火候
“烹”一节心理好课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浅谈杨修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