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教育探索与实践

2019-08-13 03:42谢新道邓晓芳王雅菡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7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劳动

谢新道 邓晓芳 王雅菡

德育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抓手,助力追寻美好生活是其应有之义。新时代德育应思考美好生活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发现新时代德育植根于美好生活的鲜活素材,以追寻美好生活的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助力创造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以落脚于美好生活实践为主要途径。因此,如何构建美好生活育人机制,成为提升德育实效性的价值追求。

一、美好生活教育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物质生活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具体到社会微观单元,依然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引起的差异。家庭生活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物质生活保障,由此,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学校德育内容在现实中难以充分展开。

1. 重视知识学习,忽视劳动实践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评价机制主要围绕学生的各项考试科目拟定,在教育评价机制以外的因素则基本忽视。考试成绩的高低被认作是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深浅。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必须清晰的一点是,人的解放是从解放双手开始,进而是解放脑袋。如何实现科学文化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者的一致,劳动实践是必要的桥梁和手段。

2. 强调个人成就,忽视集体共进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容易让人误以为成功是个人的成功,成功更多地源于个人努力。“集体意识被削弱了,个人主义日渐凸显”的现象蔓延至教育领域。如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所指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针对我国大学的教育体制忽视“集体主义教育”弊端而发出的铿锵有力的批判。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之间是相互承接的,大学教育所显现的问题在中小学教育当中已初见端倪,能从中小学德育当中找到其发端之处。如何让学生从小树立集体意识,看到“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显得尤其重要。

3. 重视物质享受,忽视精神追求

面对相对和平的时代、物质较为充裕的时代,教育者应引导学生重视精神追求、培育艰苦奋斗的精神,争当优秀的革命传统的传承者。{1}当前的物质生活是由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所创造的,只看到当前的物质享受而忽视忆苦思甜,只着眼于当前的物质享受而忽视为祖国的明天奋斗的精神追求,是隔断“过去—现在—未来”“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体现。{2}忽视精神追求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的否定。文明的传承,既包括物质文明的传承,也包括精神文明的传承,忽视精神追求将阻碍精神文明的传承。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重视精神追求,树立理想信念。

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进行体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状态下,人们满足于温饱并展望小康社会。随着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目标基本达成,人们的需求开始超越“经济”“文化”两个传统领域,变得多样化。其次,在人们需求愈加丰富的今天,美好生活教育没有紧贴新时代的要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因此,我们要加深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与理解,探索美好生活教育的育人机制,并付诸实践,提高实效性,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美好生活教育的界定

“美好生活教育”是指通过“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系列课程,在帮助学生体悟美好生活丰富内涵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从小在热爱劳动和创造的过程中,树立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苦奋斗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美好生活教育以“民族复兴   匹夫有责”为主题,以从小树立劳动和创造观念为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以校本课程为实施载体,帮助学生分别在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感悟和体认美好生活,既注重形而上的關怀,又关注形而下的实践,从而达到知行一致。

三、美好生活教育的机制

立足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精神,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教育实践机制。其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理念明确、目标设定、内容建构、行动路径。

1. 明确实施理念

开展以“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脉络,以“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进校园”调查研究,以及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论述进行文献整理,得出“主题鲜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系统构建”的美好生活教育实施理念

2. 设定目标体系

调查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生及其所在的家庭与学校关于美好生活的认识,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论断,寻找个人、家庭和学校对美好生活的认识产生偏差的原因,结合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初步提出以“从小树立劳动和创造观念”为要旨,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创业精神、集体主义、忆苦思甜、热爱劳动”等内容的目标体系,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3. 建构德育内容

首先,坚持“有血肉、有灵魂”的爱国主义教育。在过往,爱国主义教育停留于对爱国英雄故事的简单陈述和生硬的说教,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内涵与时代感,学生难以接受。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围绕时代的主题展开,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其次,强调“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逻辑一致关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个体是社会中一个分子,国家是一个大的整体,赋予我们社会身份。然而,学生往往感受不到自身与国家命运相连的联系。这是由于过去的理想信念教育忽视“集体”在连接个人与国家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最后,以培育艰苦奋斗精神为目的开展劳动教育。过去强调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忽视了劳动对创造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劳动教育实质是学生寻找个人兴趣爱好、培养健全人格、学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场域。

4. 确立行动路径

一方面,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校党委书记、德育主任、家校委员会主任为副组长,学科组长、年级组长、班主任、家委会委员等为组员,党代表为顾问的美好生活教育领导小组。调动各方资源,努力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共同引导学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教育氛围。另一方面,构建美好生活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特点,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通过开展军训、学农、学工、社区服务等综合实践活动,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校本课程,加强学生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等精神品质。

注:本文系2018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美好生活教育:新时代中小学德育机制探索”(课题编号:2018JKSJD110)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热爱劳动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