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工作的魅力

2019-08-13 06:50朱胜龙
出版参考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书稿选题策划

朱胜龙

编辑工作的魅力,在于能借助出版社这个中介平台,通过选题策划的“神来之手”,把作者构思创意、读者潜需求、编辑加工、印制等資源整合在一起,“无中生有”地创造出读者欢迎的精神产品,在满足读者未知、应知、欲知的需求中,在密集型知识、信息的“缓释”中,为知识殿堂增加新的文化坐标,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中留下鲜明的印记,实现做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从而实现无限可能。

编辑工作的无限可能,既来自编辑对美好未来的梦想、追求,更来自编辑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既来自编辑的创意“硬核”,更来自编辑的实践验证,来自编辑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自豪,无限可能的期待与践行,贯穿于编辑的全过程。

来自编辑的文化情怀。做好编辑工作,离不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把编辑工作做出成效,做到极致,则需要情怀。情怀就是对人心目中所向往、所憧憬的美好的追求,并把追求视为享受,为了实现这个美好,可以竭尽全力,可以在所不惜。如果说,物质待遇产生的动力,是“凭良心做事”,使自己的工作对得起这份收入,情怀产生的动力,则非要把这件事做成不可,把实现目标视为自己的美好追求,为了实现这个心目中的美好,可以使出浑身解数,调动所有的“细胞”,把编辑工作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既享受成果,也尽情享受过程。

来自编辑对职业的热爱。任何不朽作品的诞生,任何作家的成长、成名,都离不开编辑的引导和助推。图书出版的过程,也是编辑以独有的专业视角,对作者进行悉心引导,在编创互动中挖掘作者创作潜能,完善作者创作思路,打磨、催生精品的过程。读者阅读需要的满足,也离不开编辑的市场调研、策划统筹、加工制作、宣传推广和导读。经过编辑之手,把作者的书稿或是作者的创作潜能加工、转化成读者需要的精神产品,实现图书从“粗”到“精”或从无到有质的飞跃,让比人长寿的图书,代代相传,这种职业的荣耀所派生出的职业自豪,本身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获得。

来自编辑对选题策划的想象力。选题策划本质上是创意,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有想象力的编辑,在图书未“出世”之前,头脑中已有预设的选题“模拟块”,能针对自己所“感觉”、预测到的读者需求,以及作者的创作优势,勾勒出图书的大致“模样”,包括图书的书名、编排体例、字数篇幅、装帧品相及定价等要素,并在与作者的互动中,不断对原先的策划进行完善,使之逐步接近市场实际,实现与读者群需求的无缝对接,而且编辑的想象力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一本图书问世了,编辑又张开了新的想象力翅膀,在想象力的“翱翔”中,实现一个个未知产品的落地,在市场的检验和读者的挑选中,与作者一起见证想象力带来的市场可能。

来自编辑跨界、融合的创新力。“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图书要素的内涵,为提高图书的表现力,丰富图书的物质形态,促进图书功能的多样化,为链接跨界资源,拓展介质边界,融合新兴出版技术,提升出版效益,带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业界出现了一大批以新兴出版为主、掌握了最新的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平台企业,为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新的语境,通过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合作,运用新兴技术,赋予传统图书新的功能,实现从单一的纸质出版物向多业态的知识服务的转型,已经和正在成为新的出版趋势,使出版物市场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来自编辑对自我价值的不断发现。思想成果通过传播才能产生影响和效益,在作者书稿从个体劳动成果转化为可分享、可传播的精神产品的过程中,编辑的发现眼光、市场判断、专业加工和宣传推广,贯穿于编辑工作的全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编辑对书稿的审读、修改意见,以及组织的专家评审会、新闻发布会、读者见面活动等,对作者创作思路的更新、书稿的完善、图书效益的放大及作者影响的扩大,起着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这些活动,编辑把自己的理论储备、专业积淀、市场感觉等创新元素,融进了作者的成果之中,分享作者的愉悦和快乐,以此体现编辑自身的价值。在作者与编辑的“黄金搭档”中,编辑成了不署名作者的“代名词”。这种转移性的价值实现方式,成了激励编辑策划编辑好书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新闻出版局)

猜你喜欢
书稿选题策划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本期策划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