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的终极幻想

2019-08-13 13:46王越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9年3期
关键词:连锁便利店密度

王越

与三线城市九点、十点就会关门的小卖铺不同,一线城市便利店为很多人提供着“保姆级”的服务。寒冷的冬夜可以吃到热乎乎的关东煮,炎热的夏天可以买到爽口的冰激凌,不灭的灯光,迎接着早起的上班族,等待晚归的夜行人。

在哪座城市能随时找到一家便利店?

便利店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便利度和生活舒适度。如何评价一个城市的便利店发展水平?密度是一个重要维度。密度越高,就意味着你能够更快地找到一家便利店,体会到距离上的便利。

虽然同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的便利店密度却存在巨大的差异。数据显示,广州的便利店数量最多,有37274家,深圳紧随其后有35799家,上海有22959家,北京更为逊色,仅19800家。

倍享“便利店优越感”的上海,与广州、深圳的差异较大。二者千人拥有量均接近上海的三倍,而深圳的每平方公里便利店数量更是达到惊人的17.92家。正如它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每年统计并发布的“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中的表现一样,连续夺得冠军。说深圳是中国最便利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

密度上的差异表现在空间分布上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北京和上海在便利店的分布密度上,都出现了单一中心的特点。北京以东四环附近为核心,向周围递减;上海则是以人民广场附近的大世界站为“制高点”,向外辐射。不同的是,从颜色上看,上海“制高点”的密度要远高于北京。除此之外,上海川沙、奉贤地区的表现也比北京的昌平更好,甚至比海淀、望京的表现都更为优异。

反观广州、深圳,便利店的分布可以说没有什么中心可言,几乎全城“一片大好”。广州以越秀公园为核心,呈“T”字形向南、北和东侧延伸,即便到了远离主城区的番禺和新塘镇,便利店密度依然不减;深圳也是一样,不仅福田、南山和罗湖几个关内的区域“红到发紫”,关外几个区的便利店密度也远超北京、上海。

在哪座城市能摆脱“小卖铺”的纠缠?

按业界惯例,便利店可以分为品牌连锁便利店和非品牌连锁便利店两类。千万不要小看二者之间的差距,回忆一下街边“小卖铺”和“夫妻店”的面貌,再对比一下身边的罗森、全家、7-Eleven就可以知道,品牌连锁便利店不仅有着统一的店面装修,还有更为精致的选品,以及能够保证质量的统一货物配送。另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它们大多会提供全年无休的24小时服务,为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

四座城市,生活在哪里更容易享受到品牌连锁便利店的服务呢?

品牌连锁便利店在所有便利店中的占比,广州为16.7%,深圳是19.2%,北京则依旧垫底,仅有11.8%,上海则以24.7%的“成绩”扬眉吐气了一把。

不过,将两种便利店的分布投射到地图上,你会发现,占比并不能说明一切。深圳的品牌连锁便利店和非连锁覆盖范围几乎没有差异,广州的差别也相对较小,上海与北京的则相对明显,有很多连锁便利店未能覆盖的区域。

在各个便利店品牌混战多年后,为什么北京上海依旧会有大量盲区呢?

这或许可以从城市布局的层面给出一些解释。此前联商网的研究显示,品牌连锁便利店在提供着比“夫妻店”更高服务水平的同时,成本也相应有所提高。这就为市场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它们需要更加稳定的客源。

如果一家便利店开在纯办公区域,多是白领在上班时间光顾;而住宅区的便利店,白天客流量较少,多在晚上下班后会迎来高峰。除非“半天”的客源非常充足,否则便不足以支撑品牌连锁便利店的经营,更不足以支撑24小时营业。

品牌连锁便利店的布局与一座城市的居住、办公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圳和广州的职住空间分布比较均匀,所以连锁品牌便利店在大部分地方都能找到生存空间。上海职住功能平衡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内环以内,除了嘉定、松江等新城区之外,越往城市边缘,越偏向于单一的居住功能,可能正因如此,“郊區”的品牌便利店分布相对稀疏。

北京的居住、办公空间相对来说就更割裂一些,办公区集中在三环内的部分区域,以及海淀中关村、望京等地,大规模的居民区分布在三环外,因此,即便是在品牌便利店相对集中的区域,很多也只能做“半天生意”。北京还存在大量“睡城”,例如五环外的天通苑,烟酒店和小街铺依旧是最普遍的消费场所。

这就意味着,在广州和深圳,你在大部分区域都可以找到一家品牌连锁便利店;而在北京和上海,在相对远郊的很多地方,可能依旧不能完全摆脱“小卖铺”的“纠缠”。

哪座城市能提供更优质的便利店服务?

同为便利店,外资品牌为顾客提供了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那么,在北上广深,哪座城市的外资便利店占比更高呢?

从四座城市的品牌分布情况上看,以全家、罗森和7-Eleven三家为主的外资品牌便利店,在上海占比超过30%,再次彰显了它“精致小资”与“国际化”的特质。

相比之下,数量和密度占据优势的深圳,则主要是本土便利店的天下,外资便利店占比仅有3.5%左右。美宜佳、喜洋洋等国产连锁品牌占据了绝大多数,外资品牌仅有7-Eleven进入了占比前10名,且仅位列第8。

广州与深圳的情况相似,国产品牌占比较小。不同的是,除了7-Eleven之外,全家也位列前10名当中,二者加总,占比约在10%左右。

北京由于总量少,外资便利店的表现还不错,7-Eleven仅次于“石油系”的易捷便利店和本土品牌全时,位列第三,占比也达到了10%左右。

对比来看,上海在“优质”这个终极需求上,可谓“再下一城”。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北京“便利店大业”起步晚,但在近几年的大浪潮中,北京很多新兴便利店品牌起步就搭上了互联网、无人货架等概念,店铺仿佛直接进入“2.0版本”,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回看四座城市的特征,你可能已经发现,便利店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不仅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一座城市气质的外在表达。追求效率的深圳,为人们提供了触手可及的便利店;标榜精致、国际化的上海,提供了更多的“舶来品”;广州就像它现在在一线城市中的处境一样,哪里都不差,但哪一项都不突出;而对于北京,人们可能只能期待,未来这座城市会更加便捷而富有亲和力。

猜你喜欢
连锁便利店密度
各地便利店有多绝?全国网友吵翻天了
连锁效应
便利店指数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探究经济连锁酒店品牌建设问题
“密度”练习
密度的应用趣谈
密度的不变性与可变性
步步高年内将开10000家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