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2019-08-14 18:29丰靖淼
时代人物 2019年7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丰靖淼

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讲话,明确表达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行動指南,这一崇高的价值理想信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特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年轻人必须拥有坚定而明确的个人和社会信仰。在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有机统一中,体会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坚定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

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普遍且永恒的存在,是人类对现实生活、人生价值和宇宙存在等问题的思索、认识,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的确信,并以此形成人的最高价值理想。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祌现象,人类在信仰的支撑之下可以达到自然自觉的对于自身所认为的最高价值目标的自觉追求,在此过程中,人们将会对所信奉的对象有极度的信奉和尊崇,在此过程中信仰所提供的是极为强大的驱动力。信仰可以为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主导人不断向一个美好未来前进,对未来有明显的指向性[1]。

信仰具有超越性。信仰是人类超越生存现实实践的一种自我超越活动。即是说,人类不满足于现状,并不断改造自身和现实,朝向心中设定的理想状态而不懈努力的自我实现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也是自我的创造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人的生存环境逐渐改善,从延时满足到即时满足不断前进,而在过程中,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得到实现和升华。

信仰具有神圣性。不同的社会时期由不同的信仰占据,但神圣是所有信仰的共性,信仰的神圣性也成为信仰存在的基础与前提。在十三世纪前后的中西方文化中,信仰的神圣性甚至成为控制人民的工具,但不可否认,正确的信仰对个人的指导意义。净化个人心灵同时凝聚社会群众,不仅仅成为个人的精神支撑,更是社会稳健前进的内在动力。

而在信仰产生的维度上论述,则有与特性所不同的维度。从微观来说,有个体维度;从整体来说,是社会维度。个人信仰是主观性的,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希望之所在。个人信仰明确地突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个人对未来的思考、向往和探索,信仰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历史进程的不同时期,个人信仰的对象、内容、表现形式等均是不同的。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因此信仰作为一种主观的意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不同历史时期,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不同;相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文化等差异也会造成信仰各要素的不同。同时应当明确,个人信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意识,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和命运可以产生推动作用甚至是强大的反作用。因此,社会的发展需要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辩证统一[2]。

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

信仰是人的信仰,可以是个体信仰,也可以是社会信仰;两者的区别在于信仰主体的不同,分别是个人和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共同体。个人信仰更凸显了信仰主体的主观性,而社会信仰则需要协调不同信仰内容的个人信仰以及不同形式的个人信仰,基于此来说,社会信仰凸显的则是信仰的理性。

在个人层面上,个人信仰是人对现实生活、世界、宇宙等问题的根本认识。个人是信仰的立足点也是信仰的归宿。即使在社会信仰的层面,也要落实到个人主体的层民安来谈论。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综合,是无法以完全单独的姿态立足于社会的,个人所信仰的内容是与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以及一定时期内的文化环境等密不可分的。基于此来说,个人信仰具有社会性,社会信仰是个人信仰的“集合”,社会信仰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阶段之下,社会共同体中所共有的对最美满生活的憧憬和实现途径的信奉,寄托着社会群体的崇高价值情感。

在社会层面上,社会信仰需要协调的范围以及内容更为广泛,包括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社会共同体内部个人的协调。且社会信仰之总是伴随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转型。[3]不同时代,社会中的个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的社会信仰,而美好生活如何实现,及其实现的路径,则是政治信仰的范畴。政治信仰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实现目标过程中所采用的政治制度、理论体系等选择的信服和信奉。因此一旦政治信仰出现危机,社会信仰就要面临重建。在当前意识形态之下社会信仰与政治信仰的主要争论焦点就是基础、体系和目标的争论,在我国当前时代背景之下体现为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否信仰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以及是否信仰共产主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正确认识共产主义和正确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政治信仰的基础,也是社会信仰和谐发展的保证。

因此,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社会要和谐发展,就要求社会信仰与个人信仰的有机统一。社会信仰和个人信仰之间不可存在互相压制的局面,两者的相互对立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难以解决的困局。一方面,社会信仰需要为个人信仰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空间,不能因为统一的社会信仰剥夺个人拥有不同信仰对象和信仰内容的权利;另一方面,个人信仰也不能仅仅为了个体的私利刻意与社会信仰相违背。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要达到一股统一的凝聚性力量,从而吸收到更多社会中不同的群体能量,在和谐的发展中实现共同目标。

在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有机统一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没有信仰的个人是没有灵魂的,没有信仰的社会、民族和国家是无法凝聚自立和自主强盛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信仰时曾多次强调信仰的力量,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以及广大青年的创造力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坚定人民社会信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以社会信仰支配个人信仰,可能会过于压制个体的主体能动性,造成社会的沉闷和僵化;而过分强调个体自主性,又会走向分散的极端。因此,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的关系不能回到一个主体支配另一主体的困局之中,应当向协调统一的方向前进。在新时代背景之下更应当做到社会成员在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有机统一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共产主义社会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概念与特征

十九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指导和领导工人的运动。同时,二人也成为工人运动的参与者和领导者。科学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初步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并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社会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对于其他信仰对象而言,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特征。首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性和现实性尤为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理想,由于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弊端,那么共产主义便是必然超越资本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大特点便在于它的实践性,相比于解释世界的哲学家们,马克思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改变世界。马克思赋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活动以一个名称——“革命实践”。马克思正是用这一实践的哲学来指导工人的运动,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人的自由,在批判与斗争之中创造出与现世的压迫截然不同的美好新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共产主义是立足于现实的活动,是在人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现实实践中,实现人类的解放。

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其科学性存在,人民在运用理论指导现实斗争的过程中,将其内化为精神信仰,并且随着历史发展进一步检验其真理性,同时更加完善。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信仰对象不是虚幻的彼岸世界,而是对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以此引导人类信仰走上科学路径。

在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有机统一中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十九世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弊病,社会现状一片混乱,在德国反动统治之下,馬克思开始对社会进行批判,以唤起人民的反抗,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随着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马克思主义开始得到广泛认可,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的共同信仰。这一信仰形式,解放了传统宗教信仰对人民的束缚,将主体能动性归还于人,它批判宗教的独断论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它不再把人的解放寄于彼岸世界而坚持现实的共产主义,它不再脱离人的实践而给予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认为,一切违反人性的东西,一切物化和异化都是人的枷锁,都应该被打破。这里所谈的解放是双重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人”。可以说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了科学指导;另一方面个人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和不同的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丰富,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践行。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之后,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逐步内化于人心,成长起来的。而社会信仰则正是在特定历史阶段和文化背景之下,特定社会群体或文化共同体的公共信仰。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的是个人信仰和社会信仰两个层面的有机统一,同时也是多态的个人信仰中定要坚守的底线。

正如康德所认为的,信仰是一种“确信”,但这种确信不是盲目的确信,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对世界秩序的确信。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社会信仰和个人信仰的有机统一要求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坚定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时代在前进,中国步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求发展,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寻求彻底解放的基本价值诉求和基本精神内涵不会变,其亘古不变的科学真理不会变。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层面表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在个人层面则表现为诗意的人生,汇集了人民所有的美好追求,其作为社会信仰的最高价值目标这一根本点不会变。

在新时代背景之下,社会信仰和个人信仰的关系更应向有机统一的方向不断演进。在社会和国家权力运作领域,个人和社会共同体都要坚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价值基础;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定信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目标,共同向新时代迈进,开启新时代新征程。

参考文献

[1]魏长领,刘学民,刘晓靖. 道德信仰社会和谐[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曹桂芝.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路径探析[J]. 湖湘论坛,2012.

[3]沈远新. 政治社会化与政治信仰重建[J]. 重庆社会科学,2000.

[4]谷生然.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及其概念的有效性[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2.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仰
漫画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