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路径

2019-08-14 18:29李娟
时代人物 2019年7期
关键词:微时代依法治国民众

李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决定》下发后,对当前依法治国战略和政策方针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期间明确提出了增强我国全民法治观念、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要领、举措。微时代之下,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最具时代代表性,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谓无处不在,势必和后续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工作紧密关联。归结来讲,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强化全民法治观念的重要性,意识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意义。基于此,全面把握好基于微时代之下的法治社会建设未来发展趋势,不断对法治社会建设方案、手段进行持续探索发现,只有如此,方可将全面依法治国落实到各细节要点上。

基于微时代的法治观念强化、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价值要点分析

国民整体法治观念强化和提升,持续进行法治社会建设促进,这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可以助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运行,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目标,最终建设成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其夯实思想根基,并且这也是当前微时代背景下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和有效手段,使得当前法治精神得到弘扬和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均投入到依法治国节奏中来,营建出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助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理论意义。首先,强化全民法治思想观念,这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础要素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指出:“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应该了解到,法治意识主要是公民一方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赞许、尊重与认可以及服从等,通过数次调查和社会实践研究发现,法律权威源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拥护和高度信任。民众群体对法律信仰,那么法律才能发挥出预期效能。假设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没有一种法律信任感,那么法律权威便不复存在,法治社会构建也会举步维艰。所以,应该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都树立法治意识和思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内化,从而更好更优的造福于民,也可以全面推进当前依法治国进程,为后续法治国家建设夯实根基。

其次,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当前法治中国构建的先决条件。法治社会的提出,所针对的便是人治社会,使得国家和社会之间所夹杂的各类关系得以统一、矛盾得以化解。法治国家、政府、社会,这都是构建我们法治中国的核心要素,也是基准点,国家和社会以及政府,三者都很重要,借助法治操作可以让三者融合为有机整体,这样一来,才能够真正的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战略方针,使得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结构体系得以营建,将我国打造成为新型法治社会。

现实意义。当前时代是微时代,网络新媒体应运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原有舆论传播方式,与此同时,也为民众宣泄情感和传递价值信息等提供了平台支撑。而新媒体对法治建设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出来,谣言四起、虚假信息横行,造成诸多民愤,也对社会和谐造成了诸多消极影响。新时代之下,若想建设优质法治国家,践行社会主义社会方针政策,期间务必要将法治观念和法治思想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加以渗透,网络世界亦是如此。所以说,强化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且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当前的微时代环境下显得至关重要。科学有效地进行树立法律意识观念,在社会主义社会样态下形成遵纪手法的优质氛围,方可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网络环境法治秩序,推动微时代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微时代对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分析

首先是可以为当前普法宣传提供渠道。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迅速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将微博和微信等软件作为掌握实施情况和发表建议的主平台。借助新媒体,人们可以全面参与到相关法治事件当中去,使得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以及法律观念等可以更加的深入人心,由点及面的强化民众法治意识。

其次是促进了政务公开进程且强化了政法机关的司法公信力。当前政法机关和相应工作人员,借助新媒体平台发布线索,从而执行办案任务,借助新媒体路径来提升政法机关的网络公共形象是常有的事。地方公安部门会在网络上发布通缉令,一改往日传统公众形象,和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执法办案效果事半功倍。微时代之下的新媒体平台出现,从根本上提升了政务公开程度,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和执法机关之间进行有效互动,深度强化了网络问政力度,相关矛盾和纠纷陆续迎刃而解。

最后是有力彰显了社会监督效能,使得有关制度建设更加顺利。当前借助微时代新媒体曝光法治热点事件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说郭美美炫富事件出现,社会民众对国家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由此产生,网络舆论压力倍增,但侧面推动慈善立法观念形成。再比如甘肃校车事件持续发酵,广大人民群众将目光都放在了现今校车安全制度建设方面,有关部门便开始着手制定与校车制度有关的安全条例。综上所述,网络新媒体的出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法治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与契机,稳步提升人们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

“微时代”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路径分析

以新媒体来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手段创新。始终坚持普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至关重要,要动员全体民众参与到依法治国大潮中,之后在此基础上全面执行法治宣传政策,动员整体民众借助法律渠道处理本体问题。法治教育十分重要,传统普法教育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刻板,形式主义问题十分严重,最终运行效果不佳。我们处在微时代之下,需要将参与度和互动性等视为重点,将当前备受大众青睐的微博和微信等平台作为普法主阵地,定期在平台上举办专家法律知识讲座,以此种方式提升公众参与程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法治各环节之中,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使得整体宣传教育效应得到强化。要将法治教育真真正正的纳入到当前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借助网络媒体组织在线法律教育,另外,也可以在线模拟法院模式来挖掘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学习兴趣,在不断模拟探索中去发现法律真谛,掌握法律知识内容以及重要信息等。

政法部门媒介素养强化,以有效引导大众舆论导向。若想有效助力全民法治意识树立,就势必要贯彻落实好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定位工作,较为正确的做法是,需要常态化建立法官、检察官和相应行政执法人员的以案释法机制,因为依法治国全面普及,广大人民群众日渐对执法部门的行为、方式方法等重视起来,也十分看重结果,特别是处于新媒體时代之下,此类关注一般情况下都是凭借网络平台来达成。政法工作人员一定要加强本体媒介素养,多使用新媒体来推动网络问政工作发展进程,和民众之间进行积极互动和交流,耐心接受民众监督和建议,从根本上去提升政府公信力,正面应对民众质疑,给予其合理解答,树立亲民形象,做好舆论导向。

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群众性质的法治工作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就要做到顺势而为,紧跟微时代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和发展步调,借助微小说法律征文比赛组织活动等,将法治社会故事素材征集作为重点,积极组织微小品等活动,要将法治建设透彻渗透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循环中,从根本上落实依法治国方针政策,以正能量引导民众形成正规法律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依法治国需要全面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要法治先行,未来发展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微时代到来,法治建设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从实际角度出发,认识国情和民众状态,分析好微时代对普法工作的影响,筛选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操作,探索发现法治社会建设的新方法和新模式,法治中国形成便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中共漯河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微时代依法治国民众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爬绳子上船(环球360°)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