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建设与“以文化人”的现实路径

2019-08-14 18:29王力
时代人物 2019年7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校史办学

王力

大学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体现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精神内涵,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引领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大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体现和传承。当前正处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对于发挥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办学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育人目标

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继承学校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本校特色的大学文化体系,为学校办学水平和影响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精神支撑和思想动力,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大学文化建设还要从本校校情出发,紧密结合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现状和师生的精神面貌、文化需求,以大学精神为核心,以校史文化、校友文化、学科文化为重点,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系统规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充实大学文化内涵,使大学文化建设与文化育人的功能相适应,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处。

在凝练大学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全校上下对大学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激发师生员工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热情,在校内形成共同的发展目标、共同的价值理念和共同的事业追求,同时彰显不同学科门类的文化魅力,最终形成本校的大学特色文化。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继承和创新、引领和辐射社会文化的功能,助推省市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文化育人效果,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濡染和熏陶。

以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路径

大学文化建设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常常是高校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板。大学文化建设既需要长期的历史积淀,也需要有意识地挖掘、培育和彰显。[1]要充分挖掘大学文化的多元内涵,整合大学文化的丰富资源,不断探索新时期文化育人的基本规律,深入研究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形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本路径,真正使文化建设与育人需求有机融合。

(一)传承校史文化,形成师生的自我价值认同

大学校史文化作为高等学校自身特有的文化现象,既包含着大学师生自身的奋斗历史,也孕育着大学未来发展的精神力量。[2]师生基于对大学校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一方面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落地生根的土壤,从而获得一种体验感;另一方面能够了解自己前辈、师长和同辈的办学成就、奋斗历程或成长经历的同时,通过将自身的体验与同一身份、位置、层次的榜样相对照,从而获得一种同位感,起到特殊的激励作用。

开展优秀校史文化资源传播与推广活动。以校史、校报和与校史有关的文化丛书为依托,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杰出校友的主观能动性,在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毕业教育中增加校史校情宣讲环节,促进校史文化精华薪火相传,提升广大师生对校史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做好优秀校史文化的融合创新。继承和发扬学校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将几十年、上百年办学传承形成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当前校情、办学需求,尤其是与高水平大学建设需要进行创新融合,构建鲜明的、易于接受的文化形象,以完美的文化境界激发师生的向往之情。

弘扬和丰富学科特色文化。在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继续弘扬合校前原四校底蕴深厚的学科特色文化和学院特色文化,体现不同的办学积累和文化面貌,筑牢综合性大学文化特色的创新基础。按学科、学院整合包装标志性校史人物和文化成果,塑造文化品牌和项目,利用建筑环境、办公场所进行以院史墙形式为主的有形宣传和立体展示,释放长期办学的文化积淀,并在今后办学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充分发挥网上校史馆和实体校史馆的育人功能。设立专门机构,组建人才队伍,充分发挥校史馆在宣传学校形象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独特作用,统筹好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和美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功能,形成育人合力。

大力宣传校友中的杰出典型。组织开展“寻找身边优秀校友”活动,利用校内外媒体和建筑物内外空间积极推介、广泛宣传在学术上取得卓著成就、在商业上取得卓越成功、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杰出校友,给予特殊的荣誉,使师生从校友身上汇聚情感、汲取力量。

(二)塑造精神文化,形成师生的思想引领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所在,具有其他文化形态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文化的思想性,蕴含着一所高校的精神追求。抓好精神文化的塑造和完善,通过建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实现大学文化的思想引领功能。

巩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成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师生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主流,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大力弘扬主旋律,让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校标、校训、校歌的师生认同。对学校标识及其创意、校训及其释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学唱、传唱校歌活动,培育广大师生爱校、荣校之情,形成整体向上、积极进取的校园人文气象。

开展精神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对办学传统、大学精神、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梳理、凝练和阐释,并内化为北华人的共同目标,汇聚学校发展正能量。在校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精神研讨和主题教育活动,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大学精神和办学特色,使学校的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得到广泛传播和社会肯定,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强化校园节庆活动的文化功能。进一步加强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表彰大会、教师节等重要庆典、纪念活动和仪式的规范、策划工作,使之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师生审美情趣,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全体师生员工传递共同价值观和强化集体荣誉感。

(三)优化环境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大学环境文化包括各类有形成果,本身具有育人属性,而且承载和传递着一定的审美尺度和价值追求,进而滋养出爱国、敬业、奉献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历届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所创造并认可,对师生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其教育意义也不言而喻。[3]

提升校园环境文化氛围。根据校园建筑环境特点和各单位实际,在广泛征集基础上,对各校区楼宇、水体、山景、桥梁、亭台、雕塑、碑刻、艺术墙等进行命名和重命名,并邀请著名书法家题写。统一制作道路标牌、院系标牌、校园规划图、校园示意图、鸟瞰图等,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格,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提升内部环境文化品位。在会议室、会客室、办公室、教室、公寓以及楼栋门厅、过道、走廊、楼梯等处增加具有校史文化元素的环境布置和内部装饰,彰显出不同学科门类的文化魅力,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陶冶师生情操。

开发学校文化形象宣传物品。规范办公用品、纪念品、文化宣传类、校园服饰类等应用视觉标识,鼓励校徽、纪念章、校训摆件、人文景观明信片、手绘地图、建筑模型等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与流通。

评选新的文化标志物。按照和谐统一的文化理念,在校标、校歌基础上,评选并确定出校花、校树等学校文化标志物,提高师生参与度,做好校内外新闻宣传,发挥大学精神的多元育人作用。

(四)统筹制度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大学制度文化是在学校办学过程中为了发展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以上级和本级文件或习惯固定下来,用以规范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文化形式。构建制度文化,在行为规范引导、激励与惩戒中融入价值导向和价值引导,从文化管人到文化育人,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强化制度管理,规范师生言行。完善教职人员行为规范,持续开展师德教育;进一步完善学生行为文明规范,健全学生激励机制。加强大学生文明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涉外礼仪教育,开展相关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

提倡创新精神,鼓励个性发展。在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价值追求、体制机制和组织架构前提下,包容和支持有关部门和师生拥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事业追求,肯定和鼓励在不同领域为学校做出贡献和赢得声誉,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创造条件,提供管理服务,使制度文化成为学生成长助推器。

继承优良传统,建设节约型校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充分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强化资源共享,大兴校园节俭之风,在全校上下形成“节俭是美德”的共识,持续开展节约型校园建设,评选校园节约明星、节约标兵。

建设清风校园,营造廉洁氛围。把廉洁文化教育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创建文明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夯实学生走向社会的根基。

(五)培育行为文化,用文化品牌引导学生

大学行为文化是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特定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积淀。这种行为方式是师生的所作所为的具体表现,体现着整体的价值观念取向。思想和行为是行为文化的两个基本要素,促进二者相统一的正是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提升师生素养,形成良好行为风气。通过积极引导、培树典型、表彰奖励、加大宣传等措施,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尊重学术、教书育人、文明至上、人文关怀的校园行为特征,积极开展文明修身及文明院系、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创建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品质,激发学生自觉践行行为文化的动力。

设立专项基金,打造文体活动品牌。围绕“传统文化进校园”“红色文化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结合学校重大节庆时点开展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学校形象、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学、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广播、影视、戏剧、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加强对师生文化社团的指导和支持,不断培育和展示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并融入育人环节,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引领、辐射功能。加强学校与省市文化部门的横向联系,扩大师生在地方文化、地域文化建设中的发言权和参与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学术指导、专家论证等智囊智库活动及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乡镇等志愿服务活动,使学校的社会贡献率和育人成果同时得到提升。

增强开放意识,拓展大学文化育人领域。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结合学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依托留学生教育与管理,拓宽国际文化视野,广泛吸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倡导中外学生交流,面向校内外开展具有国际元素的文化活动,使文化育人多元化。

加强保障措施提升“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效果

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功能和作用发挥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明确用什么样的文化去“化”人,如何创新“化”的方式和方法,以及将人“化”向何处。[4]要在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基础上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全校上下都有责任把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融入各自的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

建立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成立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大学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的论证、审定,统筹组织协调全校文化建设工作。同时明确各单位、各部门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参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由学校的年度财务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建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队伍。适时成立大学文化研究会,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对大学文化的科学研究,探索学校大学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和育人实践问题,深入研究大学文化发展规律、育人规律。

建立有效的文化传播模式。整合纸面媒体、网络媒体、视听媒体等不同传媒渠道,结合专著、讲座、学术报告等有形传播载体,建设好立体综合传播平台,形成强大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育人力量。

参考文献

[1]慕旗娟.大学文化认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1-72.

[2]于鳳菊,崔保锋,王娟.大学校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大学生与高校教育.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98-103.

[3]王帅.在以文化人中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6(6):83-85.

[4]冯刚.新时代文化育人的理论考察.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4-7.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合同号:JJKH20180411SZ)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党委宣传部)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校史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