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需要一颗简单的心

2019-08-14 18:29葛跃辉
时代人物 2019年7期
关键词:青春创作

葛跃辉

李优,青年导演、编剧、演员,河南安阳人,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影视编导和表演双专业。执导了首部大学生自编自导的网络电影,曾入选北京国际电影节编剧特训营、成龙电影A计划。代表影视作品《追》《雅》。(文中G指专访记者和文字处理,L指专访对象。)

G:你对拍电影什么感觉,当初为什么走上拍电影或者学影视的路呢?

L:我艺考的时候主要专注在播音主持上,源于从小时候就有的兴趣,一直负责学校的广播站。高考时报考了播音、编导和表演专业,最终家里觉得播音主持和表演的前景不好,让我选择了编导。当我走近并学习编导专业时,我发现我深深爱上了这个专业,并没有把它当做仅仅完成的课业。后来我又辅修了表演专业。我认为文艺是相通的,正如我从小爱写作一样,拍电影也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也许所有的文艺创作动力都是源于内心的向往。

G:2016年你的自编自导处女作《追2017》在搜狐上线,当时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L:其实这个片名本身叫《追》,发行方在2017年上映时为了便于搜索加上了2017。这部片子我收获很多。从直接效果来说,这是首部大学生自编自导的网络电影,所以我也被网友赞称为首位网络电影的学生导演,这让我比一般的应届毕业生更早地融入到导演这一职业角色中,大四的时候我便以导演的身份接各类项目了,所以这部片子让我们的起点变得比别人高。从拍摄经验来说,因为这部电影从策划到后期宣传基本上是我全程在跟做,大四时只有我一个人在跑发行,积累了整个电影制作流程的经验,成为了我职业导演生涯的重要经历。让我自豪的是,我证明了学生也是可以做商业片的,也是可以盈利的。

G:你自己如何理解你的座右铭“拍电影就是自己做一场梦,然后把梦分享给别人”。

L:其实作为我在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感触,这句话一直印在我的名片上。我是一个爱做梦的人,以至于有的媒体报道说我是梦想家。对于梦想,我敢想敢做,有好的想法就会付诸实践,失敗了那就再来。我最大的动力是拍电影能够让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付诸成真。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永远不要因为“不切实际”这个理由而否定自己的想法,追求梦想的路上更不能退缩畏惧。以我为例,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家庭条件也并不十分富裕,可以说金钱和人脉这两个拍电影的必备要素,对我而言是没有的,所以我特别喜欢周星驰《喜剧之王》里面演的角色,哪怕我租不起房,我会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

G:你觉得在你拍网络作品中,你觉得哪一部最成功或者最让你满意?

L:拍电影是一种带有遗憾的创作,因为金钱、演员、道具、剧本、拍摄水平等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总是很难完美诠释一个剧本,甚至一直在打折扣。每当拍完片子回过头来想,都会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比如这个镜头要是这样拍就好了,这场戏要是那样演就好了。目前最满意的还是要属学生时代拍摄的《追》这部作品。喜欢这部作品并不是因为这部片子整体有多好,而是我在全程筹划的过程中挥洒汗水和泪水,那是我永远不能忘却的,身为创作者的我对于每一个镜头都做到尽职尽责。也许现在每个人看完也可以从里面挑出很多瑕疵,但是在当时网络大电影环境下,我们只花了1万块钱,演员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而我才大三,整个创作团队也只有10个人。正是我们10个人齐心协力完成了一件很难做的事情,而整个市场行情至少是在20万才能拍摄一部网络电影。可以说每一位成员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每一分钱用到了最大的价值,这也是我在影视剧行业发展的底气和勇气。

G:我们了解到你一边在影视剧上不断学习,比如入选成龙电影基金A计划,成为青年电影人训练营学员,同时还积极发展了自己的文学兴趣,比如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著作《树荫的歌声》,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何规划呢?

L:我早就下定决心要走好做导演的这条路,现在一直都在筹拍院线电影和其它剧作,也经常参加各类电影的创投。比如《垃圾侠》入围了今年的北影节创投,几次训练营下来增长了见识,积累了经验。为了弥补自己之前一直没有关注各类电影节的遗憾,从今年我开始分出精力关注各类电影节,并积极参赛。对于出版的《树荫的歌声》这本著作,你了解我的,文学也一直是我坚持的爱好之一,尤其是诗词歌赋。大一大二的时候在学校和网络上投稿取得了一些荣誉,现在我也一直在坚持写作,但很少去投稿了。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去名校的文学系念书,奈何现实毕竟是现实。对于未来的计划,我期望这两年内能把个人工作室办起来,我一直在筹划。当然,我同时也是一名编剧和演员,如果有做演员的机会我也很尽自己最大努力。

G:网上有个对你的专访,主题词是白日梦想家,里面谈到了你的一句话:“创作需要一颗简单的心”,这是否意味着创作的原动力并非是获得多大的经济利益?马云说过一句话“创业不是为了赚钱”如果一个人是为了赚钱而去创业,那他获得不了很大的成功。况且你也提到有办工作室的打算,那这个也算是创业。你怎么看待你说的话和马云说的这句话。

L: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来说,我现在确实不急着赚钱,我需要向前辈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前几代导演拍摄出了大量优秀而不朽的作品,我主要还是学习他们为主,以他们为榜样踏踏实实制作出自己的作品。这两年我的事业整体上不景气,各种剧作项目都在黄。现实一层层洗刷成长,现在我坚持着“一切项目最终要能够落地、落实”这一原则。如果资金不足,我就把片酬转化为后期分账,把钱用到刀刃上,我的最终目的是能顺利上线,因为这关系到我所有的努力。如果是资源人脉上的问题,我会尽全力去争取。去年2018年是我最艰难的时候,我一个人北漂一年才赚了3万块钱,依靠各种贷款活着。我不喜欢安稳,即使在安逸的情况下也要给自己找些事情,能让自己破釜沉舟去解决问题。我坚信: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也就不能发挥潜力。

G:我们再来谈谈《树荫下的歌声》,这部书和电影同名的作品,作者和导演都是你。作品里面都谈到你电影和诗歌都是两者互相启发下不断进行创作的,其中这部网络电影充满文艺色彩,是根据你的诗歌改编的,对于诗歌改编成影视你是如何看待?

L:詩电影其实很早就有,它不同于一般的剧情片,它表达的是一种对世界或者某一事物的感受和特定感情,有可能很多观众看不懂影片在讲什么,但是看完之后都会表示很喜欢这种感觉,诗电影追求的就是这样的观后脑补的效果。电影短片《树荫下的歌声》改编自诗歌《歌词》,《歌词》是《树荫下的歌声》诗集的主打诗。顺序是这样的,先有了《歌词》这首诗,启发我创作了《树荫下的歌声》这部电影,然后过了几个月文集出版,我又以电影的名字命名了这本书。诗本身是没有剧情的,只不过我在创作的时候,有相同的心境和感受,就形成了改编,其实这部同名电影和诗歌集用“双胞胎”这个词更容易理解。

G:《追》这部电影讲述了大学寝室四个好朋友的故事,它们追逐梦想之路各不相同,然而随着青春不在,每个人都选择了不同的方式留住青春、纪念青春。你怎么看到电影中何东的选择?怎么看待周明所说“当我们选择了妥协,我们的青春就不在了”这句话?电影中子衿是否最终找到了喜欢的女生?

L:声明一点,电影剧情观众请勿模仿。首先,电影的主题是“既然年少,何不轻狂?”。年少,都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越来越成熟,被生活打磨会失去曾经的血气。什么是青春,有人认为青春就是年少轻狂之时,有人认为是年少轻狂到打磨之后蜕变的整个过程是青春。电影中我拍这部片子就是想要探讨这个问题,这二者之间如何取舍。同时也是想抛一个问题给观众,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包括正在筹拍的院线电影《千纸鹤》,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回到《追》,里面四个人都有自己的结局,但是我并没有从导演或编剧的角度去叙述谁对谁错,我所做的就是讲述一个故事。何东最后继承了家业,也成了自己想做的公司高管,实现了梦想,但过程并非如他初心想要的。他其实并没有能力解决系主任要求的其他三位室友的问题,相反其他三位室友的悲剧正是他所造成的,但是从结局来说他却是最成功的。但是,这个过程又非他所愿,在愿意不愿意,选择不选择过程中,四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留住青春,对于他的三个室友来说,青春是曾经有的,更是不断要“追”的,而对于何东来说,青春只能是冷暖自知。同样的,荆子衿、李成松、周明都做出了自己留住青春的选择:子衿没有找到女朋友,但是却写出了想要的小说;周明如愿变得深沉,却陷入心结以至了结生命;成松为了维护心目中的正义乃至付出生命。他们结局是好是坏留给观众判断。如同周明说的这句话,何东选择了妥协,当选择了妥协,青春便已不在。对于观众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这部片子我们留下了余地和脑补的空间。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

猜你喜欢
青春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青春睡不着
小艺术家大创作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青春正当红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