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学探析

2019-08-14 18:29徐超骏
时代人物 2019年7期
关键词:智能手机心理小学生

徐超骏

据《报告》[1] 数据显示:国内小学生群体有自己手机的占64.2%,且低龄化。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使用智能手机和手机游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小学生接触智能手机的现状分析

小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较高,近半数学生的手机由父母淘汰而来,且多是为了与父母联系[][2]。低年级学生主要携带电话手表,带手机现象较少,高年级带手机较多,其中五六年级尤其明显。据调查,频次最高、占用时间最多的是手机游戏及看视频,其次是听音乐、微信、拍照等。

多数小学生接触手机主要是在家里。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完成作业后,通过手机适当放松一下。这种类似奖励的行为直接给孩子接触手机的机会;而接触手机最多的时间基本上是在节假日,几乎可以每天玩手机。其次,使用手机进行作业查询和问题解答也是使用手机的常见理由之一,一些高年级小学生把手机当成学习工具,通过手机不仅可以查阅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还可当字典、词典、计算器,快速查询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计算较为复杂的算式,在写作业时通过手机网上查询参考答案等。这样慢慢造成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父母无意中的“纵容”,使孩子错误的将手机当成了电脑。尤其是父母外出工作只靠爷爷奶奶照护的小学生,利用父母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自己、爷爷奶奶等老一辈的宠溺,偷偷使用手机下载游戏或上网。

小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心理分析

小学生对未知的好奇。在4G网络的大普及及手机功能愈加强大的大趋势下,手机是相对电脑更易更方便获取外界信息的媒介,小学生可以方便地感知与身边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家时就能通过手机进行QQ 微信聊天,或玩游戏、浏览网页、看小说,甚至在写作业时通过手机软件来获得答案等。

小学生的情绪迁移。同学间关系不融洽,學习成绩不理想,在家中缺乏爱和关注,从而转向手机游戏,在游戏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在手机游戏中,不仅没有父母的埋怨和指责,而且能得到及时的回应和认可,每闯一关,就会有奖励,失败一次,会有鼓励,一路过关斩将,孩子的成就感得到很大的满足。

小学生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能增强安全感,所以不少人喜欢从众行为以求心理平衡,减少心理冲突。小部分学生在同学面前炫耀手机或是手机相关的游戏成就、视觉听闻,以满足其虚荣心。这就容易感染周围的人并使其为了种种需求或愿望去模仿他们成为其中的一员。甚至有攀比之风,这种风气更加重了一些小学生患上手机成瘾症的可能性。

小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危害

影响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和思维拓展。智能手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娱乐及上网功能,手机中的负面信息极易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除了游戏外,暴力、色情等负面作用也会影响到心理、性格、身心发育。在心理方面造成过分依赖电子游戏甚至是痴迷的现象。严重者产生上瘾性和依赖感,整日沉迷于游戏,不愿社交和外出活动,心理上造成惰性思维、思考问题较为狭隘。

此外,智能手机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部分学生依赖手机查到回家作业的正确答案,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下降。

影响小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手机获取的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手机网络的垃圾信息、反动言论短信及诈骗信息侵蚀着小学生的心灵。智能手机的软件应用消费使小学生非理性充值购买皮肤、装备,或观看直播视频打赏主播人民币等。这不仅对孩子未来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消费造成的游戏沉迷、人际攀比不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

影响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必须先满足低级的需要,才能去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大部分小学生最底层的个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由父母供给很容易实现,所以要寻求更高级的需求,即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在网络时代,手机为现代人构建了可以满足这些需求的虚拟世界。部分小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或者在学校交际过程中没有满足足够的社交需求,于是转而选择了具有间接性、跨区域性、虚拟性、自由度更高的手机媒体。从而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际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恶化,甚至社交恐惧症不断加剧。

手机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微信等聊天软件,简单的文字或者简短的语音使小学生不爱参与现实活动。人际交往是有内容、语气、情绪、表情、肢体的综合运用,长期沉浸于只有内容的沟通,会降低一个人的交际能力,使人逐渐地丧失与人面对面谈话的能力,并在不知不觉中疏远周围的人,并被周围人疏远,这对于小学生将来的发展毫无疑问是不利的。

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初衷是为了方便与家长的联络,其次是查询和学习。调查显示:70%的小学生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30min至1h,均值为52.5min,小学生使用手机玩游戏的比例高达90%以上[3]。这无形中与学习和休息的时间产生了冲突。

学业拖延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的拖延行为[4]。学业拖延不仅会使学生更加剧学习倦怠,影响其学业成绩,也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通过玩手机来逃避困难或者宣泄情绪,更加重了学业拖延程度。现阶段的小学生面对冗繁的课内作业,时常到晚上8、9点才完成,再加上各种辅导书和课外补习班,难免有枯燥乏味和不满情绪。而手机自带的各类小游戏和网络游戏不仅画面优美,过程刺激有趣,而且可以通过“闯关”“打怪”“击杀”来满足自己情绪的宣泄,已成为争夺小学生学习时间的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小学生的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好奇心强但自控力不足,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易被这样的信息吸引,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给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影响小学生身体健康。科技发展使电子产品的使用趋向低龄化,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产品会使儿童睫状肌痉挛而影响视力。小学生刚步入学习阶段,对视力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熄灯后看手机易造成散光,近视度数增加。其次,晚上熬夜用手机打游戏、看娱乐视频或电子书,作息时间紊乱,睡眠不足,直接影响到第二天学习。

小学生身体尚未发育成熟,长时间玩手机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研究显示,大量使用手机,对人的大脑发育、腰椎和颈椎产生不良影响,严重会使小学生腰椎变形弯曲、颈椎受损导致耳鸣、头晕等。

针对小学生手机成瘾症的建议

制定相关制度和规范。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可以根据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制定全面合理的制度或者班级纪律。如果在课堂内发现学生使用手机,除将手机没收外,还需要校内通报批评。严厉的惩罚制度定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并起到警示作用。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合理的规范下,才能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有用的人才。

正确引导手机使用。学校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帮助“手机成瘾症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治疗法来尝试治疗手机成瘾症,即强迫自己在必须用电话时使用固定电话,目的就是要减少使用手机的次数,而且尝试着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学校应时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适合在校小学生心理的校园活动、户外活动或者趣味竞赛。

改变学生及家长对智能手机的错误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智能手机知识的普及,告知其正确的手机用途,并帮助学生树立当前合理的学习目标。小学生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愉悦只能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调节。还需要让学生家长监督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情况,在家督促少用手机打游戲,多做有意义的户外活动,多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交流。

培养学生兴趣,合理分配时间。家长可在课余时间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使孩子能够更多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除此之外,合理的作息表作为保证学生的充足休息和学习时间也是必不可免的。晚上10点过后家长可以督促学生上床休息,代保管手机。

参考文献

[1]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

[2]钟悦,杜艳芳.小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运城学院学报.2016,01:85-88.

[3]董晓鹏,刘盛鑫,王奇凡,等.天津市小学生使用电子产品对视力不良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8,01:16-22.

[4]Bembenutty H,Karabenick S A. 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 [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04:329-346.

(作者单位:杭州新东方进修学校)

猜你喜欢
智能手机心理小学生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An Evaluation of Chinese to English Translation in Light of Skopos Theory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缓
我是小学生
智能手机今年拼什么?
心理小测试
非常小学生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