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鼓与呼
——对《西双版纳报》乡村振兴报道的分析

2019-08-15 07:16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双版纳宜居人居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时代强音就像阵阵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吹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新时期的农村、农业、农民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面临新的问题,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党报当仁不让,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中担起主流媒体的责任,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摇旗呐喊,创造良好舆论环境。少数民族地区党报要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就要当好“宣传员”“监督员”“执行员”。

当好宣传员

虽然当前网络、微信、客户端等飞速发展,但党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具有的权威性、可信度仍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党报要承担起主流媒体的责任,当好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宣传员。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目标提出来后,《西双版纳报》利用专栏、专题、理论专版等多种形式,及时进行报道,解读中央有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要求、目标,宣传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实施方案,让群众及时了解州委和州政府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内容、措施、步骤等,做到心中有数。

少数民族地区党报要当好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宣传员,除了要向群众宣传解读中央和地方有关的政策和要求外,还要及时跟进,因地制宜拓展和丰富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宣传报道。为此,《西双版纳报》开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等专栏,利用消息、通讯、评论等多种形式,对当地加强农村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进畜禽粪污和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下大气力治理白色污染等做法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解读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村庄“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设立《傣乡水利》专栏,报道西双版纳州各地落实河长制,持续抓好水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清理整治、规范河道采砂、水源地综合保护、水资源管理、水域岸线保护、水生态修复、剿灭黑臭水体等重点工作,宣传河流两岸群众清理打捞河道两侧护坡及河道内的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确保“河畅、水清、岸绿”的自觉行动。截至2019年5月底,《西双版纳报》已刊登《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专栏105期,刊登稿件300多条。

通过宣传报道,提高了读者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知晓率、支持率,调动了傣乡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当好监督员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有一部分是历史上居住在深山老林,几乎与世隔绝,生活贫困,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从“刀耕火种”“刻木记事”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受信息闭塞的影响,这些地方的农村大多生活方式落后。近年来,西双版纳州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出台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确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标,加快推进农村户厕公厕建设改造、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一些群众的卫生意识淡薄,家庭环境卫生状况不佳,特别是垃圾污水带来的乡村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为了引导农民群众进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改善村容村貌,《西双版纳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自2018年11月在一版设置“曝光台”,重点对农村“脏乱差”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曝光。2018年12月,《西双版纳报》两组记者分别在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小新寨村小组和勐海县布朗山乡曼果村曼果老寨村小组采访,发现两个村小组的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小新寨村小组进村道路旁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村民盖建的简易猪圈内传出一股刺鼻的臭味,各家各户随意排放污水;曼果老寨村小组村内主路上到处可见牛、猪、鸡等畜禽的排泄物,村民随地排放废水、丢弃垃圾。《西双版纳报》发表《小新寨人居环境堪忧》《曼果老寨环境卫生整治效果不明显》等文章,于2018年12月11日、12日报道了这两个村民小组的卫生状况。

两篇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勐海镇和布朗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督促村组限期整改。小新寨村小组村民连续3天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填埋垃圾,动用挖掘机疏通村边主干道排水沟,铺设下水涵管,解决污水排放问题,规定每周一三五全村动员打扫环境卫生。曼果老寨村小组在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填埋处理陈年垃圾、全面清理沟渠杂物的同时,把环境卫生整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将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奖惩,要求各家各户负责打扫各自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

获悉两个村小组的可喜变化之后,《西双版纳报》记者及时跟进,采写了跟踪报道,并于2019年1月8日在《西双版纳报》刊发了《小新寨和曼果老寨村小组及时整改存在问题 营造宜居人居环境》一文,对小新寨和曼果老寨村小组采取的整改措施、解决的问题、建立的责任制等进行报道,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当好执行员

2015年下半年,云南省西双版纳报社根据上级部门的安排要求,挂钩扶贫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曼赛村曼毕小组。曼毕小组58户、229人,是一个以布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居民小组。该小组通往外界的交通道路状况较差,到集镇的道路均为乡村公路,进小组道路为土路,小组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村民出行不畅。

接到任务后,西双版纳报社党组一方面按照上级要求,派出1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指定13名干部与13户曼毕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挂钩帮扶,扎实推进扶贫工作;一方面动员全体员工和社会各界力量,齐心协力,对曼毕小组人居环境进行改造提升。2016年,西双版纳报社共捐款8万余元,协调联系西双版纳州政府为曼毕小组解决了45万元专项资金,为曼毕小组盖建了活动室,修建了环村水泥路、篮球场,配置了篮球架,安装了路灯,解决了小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

2016年3月25日,西双版纳报社联合郝氏国际将从全国各地募捐到的上千件(套)衣物运送到曼毕小组,让村民根据需要自取衣物,受到村民称赞。2016年,西双版纳报社全体职工自愿为曼毕小组捐款9600元,并在工会的倡议下,每人每月自愿捐款20元(每年15600元),用于帮助曼毕小组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曼毕小组是个布朗族村寨,农民历来缺少打理家居生活的理念。现在大部分人家虽然住进了崭新的楼房,但不知道如何收拾家居、如何追求健康生活,迫切盼望得到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党报的《西双版纳报》没有视而不见,义不容辞地担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执行员的责任。西双版纳报社派出人员,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道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手把手教贫困户折衣叠被,有序摆放衣物、生产生活用具等,帮助村民整理家务、收拾餐具、洗袜洗衣、打扫卫生,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仅2018年,西双版纳报社就多次组织干部职工100多人次深入曼毕小组,与村组干部、村民一同挖排水沟、打扫卫生、清除村寨卫生死角,指导并帮助贫困户打扫庭院卫生。2018年5月,西双版纳报社投资1.8万余元,购买了13套杉木床、床垫、四门衣柜、碗柜,分别送给室内用品达不到基本生活保障或过于简陋的13户挂钩帮扶人家,为改善贫困户的家居生活创造条件。

2018年植树节期间,西双版纳报社帮扶责任人和党员一行,深入曼毕小组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与村民一道种植250株金丝楠木珍贵树苗。由西双版纳报社自筹资金4.5万元为曼毕小组修建的3个垃圾池经过验收小组的实地查验,于2018年7月1日通过验收,投入使用,从而解决了过去因为没有垃圾池导致村民乱丢垃圾的问题。

2017年11月22日凌晨1时30分,由于用电线路老化,造成曼毕村小组26号村民玉南的传统干栏式木楼起火,家中衣物、谷子、玉米被烧毁,幸好无人员伤亡。西双版纳报社党组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发动报社职工为玉南捐款2800元,帮助她解决燃眉之急。并邀请电力部门进村,对全村用电隐患进行大排查,解决电路进出线混乱、电线破口多老化多、用塑料袋代替绝缘胶布、私拉乱接等问题,向村民宣传家庭安全用电常识,增强村民安全用电意识。西双版纳报社为15户住在传统干栏式木楼里的村民购买和发放了漏电开关保护器,购买灯头、节能灯赠送给村里的50多户村民。

2018年记者节期间,西双版纳报社组织编辑记者,前往曼毕小组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宣传活动,看望慰问了村里的老人、贫困户及脱贫积极分子,为村民捐赠了57桶食用油,向60岁以上的27名老人每人赠送了一台收音机,向村小组赠送了傣文书籍。出资1.4万元为全体村民家庭拍摄全家福,并装框送到村民家中。

从背背篓走路上街到开车进城赶集、从抬竹筒打水到自来水接到家门口、从山寨静悄悄到活动场所建设促进村里文体活动蓬勃发展,村民们亲身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增强了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信心和决心。

2019年5月10日,勐海县勐混镇曼赛村曼毕村小组6户贫困户代表将写有“精准扶贫解民困·温馨关怀暖人心”的锦旗送给西双版纳报社,对西双版纳报社用心、用情、用力,真扶贫、扶真贫表示感谢。目前,曼毕村小组16户贫困户中已有13户脱贫。

猜你喜欢
西双版纳宜居人居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宜居的海底城市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宜居星球
YUNNAN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