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帮助乡村振兴的同时提振媒体自身发展
——专家学者话传媒与乡村振兴

2019-08-15 07:16
中国地市报人 2019年7期
关键词:电商

金乐敏:中国报业协会大调研专家库成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新闻学教授

乡村振兴需要全民参与,不同的人扮演不同角色。那么,传媒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目前关于乡村振兴报道的情况怎样?除了舆论引导、新闻报道外,从传媒自身发展的角度如何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中去?本刊约请了两位专家参与讨论,就上述问题进行评述。他们是:

金乐敏,上海《新闻晨报》创办人之一,曾为三亚日报社总编辑,现在是中国报业协会大调研专家库成员、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新闻学教授。

叶青:我国倡导“公车改革”第一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连续8年给全国“两会”上书,要求进行“公车改革”,被称为我国倡导“公车改革”第一人,并由此才有了全国的“公车改革”的全面实施,节约了社会资源,限制了公车使用中的腐败。近年来较多关注乡村振兴。对于“传媒与乡村振兴”,两位专家从不同视角,作出了自己的解答,对地市媒体有很大启示。

1.传媒在乡村振兴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金乐敏:

不能简单地把“乡村振兴”作为一个阶段性的媒体报道任务。几乎所有的地市报,都身处乡村与城市的交会点,而乡村,对大多数地市报而言,又是尚未开垦和亟须开拓的处女地。以往,我们很多地市报把战略拓展的目光,锁定的是它们所处的办公中心——城市。

在众多地市报陷入发展困境和题材逼仄瓶颈的时候,我认为,“振兴乡村”其实也是振兴地市报的一个机遇。如果把“乡村”“三农”作为一个很大的受众群体,作为一个广泛的传播对象,那么,媒体最应该扮演的角色就是——桥梁,舞台,显示屏。

桥梁,标志着“互通”的属性。作为桥梁,媒体的报道方式、报道立场,就应该跟乡村没有任何阻隔。媒体,是乡村的知音,是乡村走出贫穷、迈向富裕、跨进新生活的一条纽带。

舞台,意味着,媒体的平台,就是乡村人展示风貌的最佳场所。他们有机会能成为参演的主角。让他们唱、让他们说,你的报纸,你的媒体,才有更多的发行空间,你的APP才有被农民下载的可能。

显示屏,这个载体告诉你,遥控器不在你手里。决定乡村受众是否会“锁定”你,要看你的表现语态,他们是否能听懂,他们是否喜欢听。

一句话,振兴乡村,就是振兴地市报的最佳机遇。关键看你是否能放下自己居高临下的、不接地气的傲慢的身段。

叶 青:

多种传媒方式,可以立体化介绍乡村振兴的情况。乡村振兴,就是把人留住,让城里人来消费,把农副产品销售出去。新媒体在这些方面都是大有作为的。

枝江在湖北是很突出的。2019年6月12日,枝江市电商产业园开园运营,枝江市政府与北京农信互联、圆通快递、武汉火凤凰、武汉蜂巢电商、映潮科技、今日头条等6家企业现场签约,涉及农业大数据中心、二级物流分拨中心、农业食品安全溯源、农业科技研发、互联网平台销售等多个方向。

枝江市电商产业园总面积56000平方米,其中电子商务办公大楼20000平方米,仓储物流中心36000平方米,可容纳100家电商企业和创业团队近2000人入驻。产业园集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多功能多业态于一体,致力于打造线上线下和物流全面融合的“新零售+新制造+新平台”典范。入园企业实行办公用房和仓储用房3年免租优惠政策,市政府根据企业业绩给予5万至100万元的奖励。目前已入驻企业35家,创业人员600余人。

近年来,枝江以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市为契机,大力发展电商,推动产业转型,吸引了一大批在外年轻人回乡,增强了城市创新创业活力。全省10个淘宝村,枝江占一半。2017年 4月,枝江电商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电商已经成为枝江的一张闪亮名片。

截至目前,枝江市共发展电商企业1200多家,电商网店8200多家,从业人员24000多人,2018年该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亿元,网络零售额达到18亿元。同时,积极探索“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整合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触网叫卖,叫响“枝滋有味”区域公共品牌,2018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7.8亿元。

随着电商产业园开园,该市力争建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市、鄂西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电商创业中心,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升级版”。枝江电商经验是值得各县市区学习的。

乡村振兴就是五大振兴: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组织,近几年地市报在新媒体发展上迈开大步,有的卓有成效,立足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可以在每个振兴中发挥充分的作用。

在推介民宿方面,恩施州利川有极大的优势。避暑季来了,利川利用直播、微博微信,大力宣传利川民宿。

地市媒体就是在要这些方面,大力宣传报道新事物,助力乡村振兴。

2.目前传媒在乡村振兴报道方面有何不足?需要怎样改进?

金乐敏:

我认为,地市报目前在“振兴乡村”报道方面,存在最大的问题和最应该去除的,就是——“隔”与“涩”。

从题材上来看,有的地市级媒体,在策划时,专题上喜欢高举高打,访谈类追求“高大上”。那种匆匆“走过场”的记者体验,那种浮光掠影的领导下乡,未必能真正获得农民情感上的认同和接受。不信,我们媒体可以“大数据”统计一下,那些乡村振兴的全媒体报道,有多少“10万+”是来自农村的受众群体?

“涩”,无论我们的移动媒体还是视频制作,你表现的内容是否实现了“打通农村的最后一公里”?很多媒体,津津乐道的是,我们在乡村振兴报道中,如何如何运用了全媒体。当关注技术的装点重于内容是否完成了“垂直”到达时,可能,你的形式恰恰是造成了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阻塞”。

须知,任何媒体工具,都必须考虑传播的有效性。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全媒体是手段,而你要注重的是,你所表现、传达的内容,是否会成为农民乐意接受或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滋养?

叶 青:

依目前观察,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乡村振兴的成绩不突出,造成无米之炊的情况。浙江从2003年起就启动“万千工程”,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工作做得早做得好。绿水青山,有内容可写。

二是点不容易说成面上的事情。少数典型,无法说明面的工作都好。长期以来,湖北有一个淘宝村很有名,十堰郧西县下营村,枝江也有几个淘宝村。很多地方的农村电商做得较好,但宣传效果不好。

三是专业化队伍不强。直播网红,主要是在影视明星,直播“三农”问题的不多。

3.除了创造社会效益外,从传媒自身发展的角度如何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中去?

金乐敏:

综观这次围绕乡村振兴的主题论文,各家媒体最“却步”、最“寡淡”的,也就是谈“如何在创造社会效益之外,创造经济效益?”

其实,媒体天然的双重属性告诉我们,媒体传播的“二次销售”,就是由创造社会效应的同时,获取或者赢得经济效应。这,根本不必回避或者忌讳。

媒体在帮助农村实现振兴,为何不能同时也提振自己的发展?所谓乡村振兴,绝对不是空喊口号,而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为标志。作为媒体,公信力是宝库,传播力是优势,影响力是禀赋。能否通过在报道乡村振兴的同时,利用媒体渠道,也更多地为农民搭建实质性的产品销售平台?能否同时扮演农民产品的销售商?

搭建好农产品销售平台,当好农产品销售商,就是媒体既服务了乡村,又强大了自身的最佳选择!

叶 青:

一是媒体多扶持农民直播网红,让农民走到直播第一线。湖北洪湖“80后”农民杨晶夫妇回乡创业,通过互联网销售莲藕产品。他们直播农民挖藕过程,在塘埂上洗藕切藕,网上教授烹煮莲藕汤,引网友围观。不仅还清了父母生病欠下的外债,还有了一定积蓄。

二是要以多种媒体形式,专业化的队伍,深度、连续地报道乡村振兴的大事小情。要培育乡村振兴报道的网红,不断地增加粉丝量。

三是组织全国网红到美丽乡村考察、直播。比如,枝江电商成绩比较突出,就可以邀请省新媒体协会,利用双休时间,前往考察、学习、宣传。这些年来,我参加过不少此类活动。

猜你喜欢
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电商“链”起小镇青年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农药外企为啥不搞电商?
农资电商逃得过地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