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异氟醚麻醉对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2019-08-15 04:01夏贵山吕东东储勤军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9年6期
关键词:异氟醚旷场谷氨酸

孙 鼐,宋 琼,张 伟,夏贵山,吕东东,储勤军

0 引言

目前,多数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而妊娠后期及出生后早期是婴幼儿脑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此阶段进行手术、反复使用麻醉药物是否会影响婴幼儿智力发育,导致中枢神经损伤,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1-2]。陈旭辉等[3]研究显示,在哺乳类神经突出发育的关键时期应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凋亡。NMDAR亚单位中,NMDAR2是与学习、记忆相关的重要亚型,脑突触长时程增强(LTP)现象多由NMDAR2诱导和维持,其表达水平上调可使LTP受抑制[4]。异氟醚是临床常用吸入麻醉药,可抑制突触前谷氨酸释放,增强谷氨酸再摄取,阻滞突触后NMDAR,从而发挥麻醉效果。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异氟醚具有细胞毒性,可诱发新生大鼠神经元凋亡,影响其成年后学习记忆功能[5-6]。但关于异氟醚对发育期大鼠海马NMDAR2及谷氨酸转运体(GLAST)表达有无影响的文献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新生大鼠建立异氟醚麻醉模型,观察不同浓度异氟醚麻醉对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是否与海马NMDAR2、GLAST表达相关,进一步分析异氟醚导致新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新生SD大鼠40只,7 d龄,雌雄均有,体重18~20 g,由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均分为5组:吸入空气正常对照组(A组),1.2%、1.8%异氟醚单次吸入组(B组、C组),1.2%、1.8%异氟醚多次吸入组(D组、E组)。

1.2 模型制备 A组吸入空气6 h;B组、C组分别吸入1.2%、1.8%异氟醚(美国Abbott公司,批号:936245U) 6 h;D组、E组分别吸入1.2%、1.8%异氟醚3次,2 h/次。将大鼠放置在自制麻醉箱中实施麻醉,麻醉箱有2个侧孔,分别连接Drager麻醉机(调为手动模式,排气阀接近最小压力,通过调节挥发罐吸入浓度调整异氟醚吸入浓度)、Datex气体监测仪(监测流出气体中异氟醚浓度),并使用婴儿脉搏血氧饱和度探头监测大鼠血氧饱和度及心率,防止麻醉过深导致大鼠脑缺氧。整个麻醉箱置于恒温水浴箱中,温度维持在30 ℃。采集尾部血(尾3 mm处剪短鼠尾采血),使用美国雅培公司i-STAT型血气分析仪行血气分析。麻醉完毕后与母鼠同窝饲养。

1.3 认知功能测试 吸入异氟醚3周后行认知功能测试,测试过程中保持室内灯光、物品摆放等室内环境一致,排除环境干扰因素。

1.3.1 旷场实验 以无顶木箱(60 cm×60 cm×60 cm)作为旷场行为观察箱,使用墨线将箱底分为36个等分小方格。将大鼠置于中央格,观察大鼠在中央格停留时间及2 min内穿越格子数。

1.3.2 Morris水迷宫实验 以直径1.2 m、高0.5 m的圆桶作为水迷宫,将其划分为4个象限,加水后按0.5%~1.5%比例加入奶粉,使水池内水变为不透明乳白色,在第4象限内距池壁边缘30 cm处固定1个直径10 cm的圆柱型平台,平台约在水面下1.5 cm处,并控制水温于22~25 ℃,监测并记录大鼠运动情况。内容包括:①定位航行实验:记录大鼠游泳速率及逃逸潜伏期(2 min内寻找平台的时间),上下午各4次,每次间隔30 min以上,取平均值;②空间探索实验:将平台从第1象限移除,大鼠任选一入水点入水,游泳60 s后停止,记录目标象限穿越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次数及探索时间(2 min内原平台处停留时间)[7-8]。

1.4 海马NMDAR2、GLAST表达检测 认知功能测试完成后将大鼠开胸,经左心室至升主动脉插管,给予100 ml生理盐水冲洗血液,然后使用4 ℃含40 g/L多聚甲醛的0.1 mol/L pH值为7.4的磷酸盐缓冲液灌流固定2 h,取脑置于4 ℃ 300 g/L蔗糖中直至组织沉底,使用冰片切片机连续冠状切片(厚度30 μm),0.01 mol/L PBS重复漂洗3次(30 min/次),20~23 ℃温度下加入含0.3%Triton X-100的0.01 mol/L PBS浸泡30 min。行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分别加入兔抗谷氨酸受体抗体稀释液(1∶1 000)及豚鼠抗GLAST抗体稀释液(1∶1 000)(美国Santa Cruz公司),20~23 ℃温度下孵育24 h。加入荧光二抗(1∶500)(美国Sigma公司)抗血清,37 ℃温度下孵育2 h。0.01 mol/L PBS重复漂洗3次(30 min/次),80%甘油封片,Confocal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使用美国NIMH公司 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分析,以荧光半定量OD值表示NMDAR2、GLAST表达水平。

2 结果

2.1 旷场实验结果比较 各组旷场实验中央格停留时间及2 min内穿越格子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旷场实验结果比较

2.2 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比较 定位航行实验中,各组游泳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组逃逸潜伏期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比较 空间探索实验中,各组目标象限穿越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组探索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各组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5

表3 各组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5

2.4 海马NMDAR2、GLAST表达水平比较 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E组NMDAR2、GLAST表达均显著升高,且C组高于B组,E组高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图1。

3 讨论

异氟醚是一种临床常用吸入性麻醉药,长时间吸入高浓度异氟醚可能会对神经功能造成损害,影响远期认知功能[9-11]。出生后7 d是大鼠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瓶颈期,此时神经系统极易受到损伤[12],Johns等[13]按标准夹尾法测定大鼠异氟醚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值(约为1.2%、1.8%),故本研究选择7 d龄大鼠分别吸入1.2%、1.8%异氟醚。

表4 各组海马NMDAR2、GLAST表达水平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与D组比较,&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旷场实验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位航行实验中,各组游泳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吸入空气的A组比较,吸入异氟醚的B组、C组、D组、E组逃逸潜伏期均有显著延长。逃逸潜伏期可反映大鼠获取空间信息能力,本研究结果表明,吸入异氟醚麻醉大鼠空间信息能力降低。空间探索实验中,各组目标象限穿越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吸入空气的A组比较,吸入异氟醚的B组、C组、D组、E组探索时间均有显著缩短。探索时间可反映大鼠记忆储存及提取再现能力,因而本研究提示,吸入异氟醚可导致大鼠记忆功能降低。Caffino等[14]实验已证实,氯胺酮、异氟醚麻醉药物可依赖性抑制鼠大脑皮层谷氨酸释放,但关于其增强NMDAR2受体和谷氨酸转运体GLAST的表达却未见相关报道。

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异氟醚导致新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与吸入空气的A组比较,吸入异氟醚的B组、C组、D组、E组NMDAR2、GLAST表达均显著升高。NMDAR是处于神经元突触后膜的特殊离子通道,受突触电压及谷氨酸神经递质双重调控,其受体功能具有双面性,与学习记忆功能密切相关[15-16]。NMDAR激活可导致钙离子(Ca2+)通道开放,增加Ca2+内流,从而调控兴奋性突触传递及发育过程中的突触可塑性,提高学习记忆功能。但过度激活NMDAR,增加Ca2+内流,导致对Ca2+敏感的酶类大量激活,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可导致线粒体损害及细胞凋亡,通过磷酸化过程影响神经元存活,损伤学习记忆功能[17-18]。丁一等[19]研究证实,NMDAR受体表达上调可引起神经兴奋性毒性增加。GLAST可逆浓度差将细胞外谷氨酸转运入神经细胞内,可抑制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升高,继而产生神经细胞毒作用[20-21]。Xu等[22]研究证实,GLAST过表达可导致大鼠海马CA1区椎体细胞易损性增加,继而影响大鼠神经记忆功能。本研究还发现,吸入1.8%高浓度异氟醚大鼠的NMDAR2、GLAST表达高于吸入1.2%低浓度异氟醚大鼠,进一步证实在神经系统发育关键时期,使用异氟醚吸入麻醉可增加NMDAR数量,增强谷氨酸再摄取能力,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影响大鼠认知功能,且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而异氟醚上调GLAST表达作用或与异氟醚降低突触间隙谷氨酸浓度相关。

图1 不同浓度异氟醚麻醉对新生大鼠海马NMDAR2、GLAST表达影响的免疫荧光标记图

综上所述,吸入异氟醚麻醉可导致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降低,其作用机制或与海马NMDAR2、GLAST表达上调相关,而这种上调作用与吸入异氟醚浓度具有一定剂量依赖性。

猜你喜欢
异氟醚旷场谷氨酸
炒酸枣仁对焦虑大鼠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信息编码动态变化的影响*
炒酸枣仁对状态性焦虑大鼠基底外侧杏仁核神经元信息编码的影响研究
情绪异常大鼠模型的旷场行为实验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动物认知行为学在AD模型中药效评价的应用
淫羊藿总黄酮对谷氨酸和咖啡因损伤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问:如何鉴定谷氨酸能神经元
七氟醚与异氟醚低流量吸入麻醉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氧自由基和谷氨酸在致热原性发热机制中的作用与退热展望
人参皂苷Rg1对异氟醚诱导caspase-3活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