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留置针改良正压封管技术的应用效果

2019-08-15 01:47吴水梅戴明芳熊小英
中国医学创新 2019年1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应用优势效果评价

吴水梅 戴明芳 熊小英

【摘要】 目的:分析静脉留置针改良正压封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静脉留置针改良正压封管技术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间收治行静脉留置针的儿科患儿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带液进行拔针封管处理,观察组患儿予以改良正压封管技术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封管处理。对比两组患儿留置针的回血率、堵管率、患儿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結果:观察组患儿回血、堵管以及静脉炎的发生方面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时间为(64.3±14.2)h,明显长于对照组静脉留置时间(45.7±8.9)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静脉留置针改良正压封管技术,可有效提高儿科护士的临床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患儿回血、堵管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更低,干预后留置针有更长的留置时间,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改良正压封管技术; 儿科; 临床护理; 效果评价; 应用优势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mproved positive pressure sealing technique,and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dvantages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mproved positive pressure sealing technique.Method:120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September 2018.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by random distribution method,6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yringe pulse positive pressure fluid for needle extraction and tube sealing.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positive pressure sealing technique to seal the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The blood return rate,catheterization rate,incidence of phlebitis in children and the indwelling time of the indwelling needl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The incidence of blood return,occlusion and phlebiti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time of 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64.3±14.2)h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fusion time (45.7±8.9)h,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use of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s to improve positive pressure sealing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work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care of pediatric nurses.The incidence of blood return,tube occlusion and phlebitis are lower in children,and the indwelling needle has a longer indwelling time after intervention.This metho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Intravenous indwelling needle; Improved positive pressure sealing technique; Pediatrics;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evaluation; Application advantage

First-authors address:Peoples Hospital of Chaisang District Jiujiang City,Jiujiang 3321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01.030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临床中静脉留置针已成为主要的一类输液工具,其在临床的操作上较为简便,套管柔软且对于血管造成的刺激性相对较小[1-4]。通常留置针在体内保留的时间可达72~96 h,其能够有效减少液体的外渗以及静脉穿刺次数,更有效地保护患儿的血管,留置针在临床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5-8]。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静脉留置針在临床上进行使用时,当封管的方法选择不当,易导致发生回血或堵管等不良现象,使留置难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当前临床常用的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带液进行拔针封管处理后仍存在有一定回血与堵管现象,对此,在临床上如何有效对行静脉留置针患儿进行封管是一个护理重点。本研究中主要以探究静脉留置针改良正压封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9月间收治行静脉留置针的儿科患儿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儿通过随机分配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应用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带液进行拔针封管处理,观察组患儿予以改良正压封管技术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封管处理。纳入标准:患儿均选择其较粗、弹性较好且血管较为充盈的静脉作为穿刺部位,纳入患儿的血管评级在0~1级;调节输入的药物pH值5~9,控制渗透压低于600 mOsm/L;纳入患儿均在临床上较配合进行治疗,患儿家属对研究内容均知情且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研究排除白细胞水平<1.0×109/L,血红蛋白水平<60 g/L、血小板水平<50×109/L患儿;排除治疗前进行高渗药、高营养以及化疗药静脉输注患儿。本研究内容经院学术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予以由BD公司生产的IntimaⅡ競玛24G型密闭式留置(配单手夹)进行静脉留置,研究同时应用3M1624W(山东圣纳6 cm×7 cm)型透明敷贴与上海康德莱(上海正邦)公司生产5 mL注射器。封管液选择中国大冢制药(湖北天药药液)公司生产0.9%氯化钠-塑料(玻璃)安瓿注射液。两组患儿的封管方法均由责任护士依据封管标准进行生理盐水封管处理[9-11]。对照组患儿应用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带液进行拔针封管处理,均于该组输液完毕后应用头皮针直接进行封管,头皮针均与注射器相连接,封管操作先将头皮针的斜侧退至肝素帽当中,经脉冲式推注5 mL生理盐水封管液至剩余0.5 mL封管液,转用快速直接式推注,正压拔针,护士以单手将靠近穿刺点的一端夹管夹住。观察组患儿在行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封管处理基础上对操作方法进行改良,护士在进行封管操作时,先单手将留置针夹住,且尽量靠近穿刺点,将头皮针的斜侧退至肝素帽中,再予以脉冲式法推注5 mL生理盐水封管液,将注射器推至剩余1.5 mL液体,缓慢匀速推入,过程注意注射器芯杆不可推至注射器的底部,需保留约0.5 mL的封管液,护士以单手迅速于近穿刺点的2 cm处夹闭小夹子,将头皮针拔出,干预后对各用物进行整理。两组患儿在进行置管前,护士人员均需将相关的护理知识告知患儿以及其家属,注意让患儿了解置管后可能存在的相关并发症与相应预防处理方法,术前需指导患儿在进行留置针穿刺的过程避免进行过量活动,尽量避免进行穿刺的肢体长时间保持下垂状态,术后需注意保持患儿穿刺处的清洁与干燥,当患儿发现存在回血等异常情况时,需及时向护理人员告知并予以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责任护士需每日定时观察患儿在进行静脉留置后留置针期间发生的回血、堵管与静脉炎的情况,对比两组患儿的留置时间情况。回血症状:患儿在进行封管后的留置针针座以及延长管上有肉眼可见的血液流出。堵管症状:在患儿进行封管后予以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不畅通,无法输液或在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有堵管现象发生,导致无法输液,对于发生堵管者均予以留置针拔除处理。静脉炎分为0~4级,0级:患儿未见症状表现;1级:患儿的输液部位发红无疼痛或伴疼痛;2级:患儿的输液部位有轻度疼痛且伴发红或水肿症状;3级:患儿的输液部位明显疼痛且伴发红或水肿症状,检查可触及条索状的静脉形成;4级:患儿的输液部位剧烈疼痛且伴有发红或水肿,有检查可触及条索状的静脉形成,且长度>2.5 cm,发现存在脓液流出。以1~3级表示患儿存在有静脉炎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6.0统计软件对研究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患儿年龄2个月~11岁,平均(5.4±3.7)岁;纳入患儿原发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5例,肺炎15例,喘息型支气管炎5例,急性扁桃体炎5例,急性肠炎14例,过敏性紫癜1例,高热惊厥5例;穿刺类型:头皮静脉穿刺患儿10例,上肢手背静脉穿刺患儿35例,下肢浅静脉穿刺患儿15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患儿年龄2个月~12岁,平均(5.7±3.9)岁;纳入患儿原发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8例,肺炎13例,喘息型支气管炎4例,急性扁桃体炎5例,急性肠炎13例,过敏性紫癜2例,高热惊厥5例;穿刺类型:头皮静脉穿刺患儿12例,上肢手背静脉穿刺患儿32例,下肢浅静脉穿刺患儿16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回血、堵管与静脉炎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回血、堵管以及静脉炎的发生方面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儿的静脉留置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时间为(64.3±14.2)h,明显长于对照组静脉留置时间(45.7±8.9)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8.597,P<0.05)。

3 讨论

留置针因其操作相对较为简单,使用便捷,对血管的刺激性较小,且可避免对患儿进行反复性穿刺,在临床输液治疗当中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12]。但是,在儿科的实际护理工作当中,由于护士的护理工作较繁忙,患儿哭闹、玩性大的特点,留置针封管易发现不到位或其他因素导致发生留置针堵管事件。临床研究显示,普通注射器活塞多为橡胶材质,当其中的压力释放后,因挤压与回弹会导致患儿产生血液回流导管的一个真空区,引发回血现象[13]。对于普通的10 mL注射器发生相关性回血临床研究显示,平均8.7 cm左右。当回血到管道可能导致患儿形成血栓风险增加,会导致堵管现象与静脉炎发生率同时增加。应用普通留置针封管技术可能导致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下降,患儿住院期间的风险增加。此外,由于患儿的年龄普遍较小,遇到留置针中出现回血现象,可能导致产生惊惧、紧张等负性心理情绪,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对于患儿在进行静脉留置中,留置针的封管技术选择对患儿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而通过改良留置针正压封管方法,通过保留针尖并退至肝素帽中,以此保证肝素帽内基本无残液,充分提高了留置针的封管效果;在应用正压冲管中护士需及时进行夹管,以此保持留置针管道当中的正压持续性存在;在改良正压封管技术中,注射器中保留了0.5 mL的封管液,以此可避免注射器芯杆在推至底部所导致产生相关性回血现象的发生,降低留置针的延长管中回血的发生率[14-15]。通过改良后留置针的正压封管技术,对减少留置针的延长管中回血现象,降低堵管率上具有明显作用。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儿应用注射器脉冲式正压带液进行拔针封管处理,观察组患儿予以改良正压封管技术对静脉留置针进行封管处理,经临床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儿回血、堵管以及静脉炎的发生方面相比对照组均显著更低(P<0.05);观察组患儿的静脉针留置时间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时间有显著延长(P<0.05)。研究结果提示,在应用改良脉冲式静脉留置针正压封管法的效果肯定。在常规脉冲式的正压封管法中,要求在边推肝素钠稀释液的同时需持续退针,将推注的速度控制>退针的速度。而在儿科病房临床的护理工作当中,患儿输液结束后常应用5 mL注射器抽取0.9%氯化钠注射液,连接输液器头皮针对患儿留置针进行封管处理,封管过程通常右手一边将肝素钠稀释液推注,同时左手一边退头皮针,由于患儿哭闹好动,该过程退针速度难以进行掌握,由于没有将空针乳头、头皮针的连接处进行固定处理,干预过程易导致出现接头处脱落现象,使封管效果失效。而通过采用改良脉冲式留置针正压封管法,在封管过程中,先将头皮针斜侧退至肝素帽内,再行脉冲式封管液推注至1.5 mL,缓慢匀速推入,护士以单手迅速于近穿刺点的2 cm处夹闭小夹子,将头皮针拔出,患儿的封管整体效果更佳。

改良脉冲式留置针正压封管法的优点:(1)在该封管操作中,通过先将头皮针以斜侧退至肝素帽中,充分避免了常规封管需边推注封管液同时边退针的操作,使得患儿哭闹因素影响性降低,充分保证封管效果。(2)改良脉冲式留置针正压封管法中将头皮针的斜侧面退入肝素帽当中,可彻底将肝素帽内残留的药液进行冲洗,充分避免因药物残留因素所导致的堵管现象。(3)在将封管液推注后,通过先夹闭小夹子再进行头皮针拔出,可充分保证留置针的管腔正压,以此避免发生堵管现象,同时也避免干预后的静脉炎发生。(4)从改良脉冲式留置针正压封管法整体操作程序看,该方法相比于常规封管方法不导致增加额外的操作流程,且可有效缩短封管的所需时间,在干预后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也均有明显增加。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静脉留置针改良正压封管技术,可有效提高儿科护士的临床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患儿回血、堵管以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更低,干预后留置针有更长的留置时间,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戚晓梅,任国琴,丁新红,等.静脉留置针改良正压封管技术应用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7,3(5):112-114.

[2]薛敏,贺云霞,李铮,等.全方位护理干预对延长骨科患者使用留置针输注甘露醇留置时间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17,26(2):145-148.

[3]郑润,宋爱军.福徕喜脉冲式正压封管法在脑卒中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2):133-135.

[4]刘蕾.综合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静脉滴液20%甘露醇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7):142-143.

[5]付仲霞,孙宥涵,金斐斐,等.小儿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液封管效果的比较[J].甘肃医药,2016,35(4):290-292.

[6]張云琼,黄细凤.脉冲式正压封管法对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探讨[J].医药前沿,2017,7(1):164-165.

[7]徐东岩,关颖.静脉留置针选择不同封管液封管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4):131-132.

[8]滕敬华,钟慧琴,李小力.外周静脉留置针应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与肝素钠溶液封管效果的Meta分析[J].护理研究,2017,31(1):58-64.

[9]涂姣.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16,6(9):14-15.

[10]娄艳霞.静脉留置针中应用不同封管方法对老年住院患者的效果分析[J/OL].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4(21):134.

[11]吴玉霞.生理盐水与肝素钠用于骨科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7):361-362.

[12]张荣花,张艳梅.静脉留置针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观察[J].福建医药杂志,2016,38(1):166-167.

[13]王茵格.留置针二次封管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18(2):86-87.

[14]杨碧燕,袁海燕,高金娇,等.一体化正压留置针与普通肝素帽留置针封管的对比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92-94.

[15]张文清,谢燕红,黄雪玲,等.预见性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17,39(1):159-160.

(收稿日期:2018-10-22) (本文编辑:周亚杰)

猜你喜欢
静脉留置针应用优势效果评价
集束化护理减少静脉留置针患儿并发症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护理与预防
120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关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有关问题研究
肝脏射频消融术应用全面细致化护理的效果评价
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效果评价
数字化新媒体时代动画广告的应用优势探析
艾滋病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配合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的护理分析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研究与护理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