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精神是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

2019-08-15 01:18谭贞白雪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6期
关键词:黄淮产教校企

谭贞 白雪

5月的天中大地,青山苍翠,碧水如练;5月的黄淮学院,繁花似锦,生机盎然。

每年的5月是黄淮学院师生最忙碌的时节。这里要召开一场国际性论坛——“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该论坛是由教育部2014年倡议设立的,旨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5年来,论坛对推动全国产教深度融合,探索校企联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作为“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春季论坛的常设地,黄淮学院在新时代走出了一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转型发展之路:6个特色专业集群,12个综合性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新增21个新兴产业急需、就业前景好的专业,70多个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80多个微型创客空间……与此同时,学校的成功转型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的故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代的转型发展文章如何写?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黄淮学院校长谭贞。

深挖产教特色,为转型发展奠基础

河南教育(高教):谭校长,您好!黄淮学院是“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的承办方。请您谈一下,这六届论坛带给学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谭贞:教育部之所以把论坛放在驻马店并交由黄淮学院承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于黄淮学院近年在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政府高度认可、社会充分肯定、学生信赖满意的办学成效。早在 2013 年初,黄淮学院的转型发展变化就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 2014年1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黄淮学院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正是基于学校这些突出的办学成绩、积累的办学优势,教育部决定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设在驻马店市,并交由黄淮学院承办。

六届论坛的成功承办,给学校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论坛举办以来,学校已初步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构筑了产教统筹融合发展、协同创新的格局。

河南教育(高教):您刚刚提到黄淮学院在转型发展中的变化。可以说,经过多年的努力,黄淮学院已成为全国知名、全省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其他学校相比,黄淮学院转型发展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

谭贞:具体来说,就是聚焦“四个转变”,致力“四个实现”,即:把办学思路转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实现了创新发展能力的提升;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把培养目标转到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上来,实现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把中外合作办学转到国际化发展上来,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能力的增强。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与200多家行业企业单位组建了“合作发展联盟”,成立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企业家学院等,共建了28个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6个行业特色二级学院,构建了以“五个融入”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印度等17个国家以及台湾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全方位引进了国(境)外应用型的师资队伍、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资源。

强化体系建设,为转型发展谋思路

河南教育(高教):黄淮学院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么,学校是如何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的?

谭贞:在这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企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邀请行业企业全程深度参与,把校企“双主体”培养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学校构建“模块+平台”应用型课程体系,着力强化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二是校企合作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学校以“一师一金课”为抓手,每年确定50门左右的主干课程作为教学范式改革试点,提升课堂教学的应用性品质。三是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围绕专业、学业、创业、职业和企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了229个校内外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每年提供近3000个实习实训岗位。

河南教育(高教):有学者表示,在高校转型的过程中,不仅是学校适应产业,产业也要转型。只有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的转型互动,高校转型才可能会变得更好。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谭贞:我认为,产业转型与高校转型二者之間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产教融合系统中,企业和高校二者的共同点在于人才和技术,企业与高校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使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

近年,我校主动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学科专业改造提升计划”,建立了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内专业设置评议制度等,先后停招了13个与地方产业结合不紧、就业质量不高的传统专业,新增了21个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就业前景好的新专业,并重点建设了6个特色专业集群,实现“产业+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厚植文化底蕴,为转型发展增动力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黄淮学院学生邵帅以一首《写给黄淮》火遍全国。我们通过媒体报道看到,黄淮学院近年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毕业生。他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大赛的领奖台上。走进校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独特的校园氛围。请问,黄淮学院在着力打造怎样的校园文化?

谭贞:近年,学校积极推进文化育人工作,着力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育人环境。一是认真制定好各项教学制度,着力培育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教育教学质量文化。二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广泛开展社团文化活动,举办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开展“创业群像”系列讲座等,形成“人人想参与、人人能参与”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三是深入开展“文明校园  从我做起”“两争两创”等系列活动,扎实推进文明服务、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礼仪、文明餐桌、文明上网“六个文明”工程。四是持续推进校园基本建设,提高校园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推进生态黄淮、智慧黄淮、美丽黄淮、文明黄淮“四个黄淮”建设。

河南教育(高教):黄淮学院的校歌里有一句话:除了奋斗,别无选择。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它所表达的精神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影响?

谭贞:“除了奋斗、别无选择”,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其核心是奋斗。

面对转型发展中的各类困难,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发扬黄淮精神,用闯劲、韧劲和干劲,抢抓机遇,克难攻坚,踏踏实实地奋斗,成就了今天的黄淮学院。

进入新时代,黄淮学院人的这种精神仍是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最大信心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力。面对新征程,我们仍需要传承发扬黄淮精神,凝聚起逐梦前行的磅礴力量。

紧扣就业形势,为转型发展树指南

河南教育(高教):随着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黄淮学院的就业工作也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是如何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

谭贞: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我校近年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

一是聚焦政策落实,着力健全就业工作机制。学校已连续四年委托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开展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编制《黄淮学院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发布,持续关注毕业生的后续发展情况。

二是聚焦质量提升,着力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学校积极加强与新疆、西藏等地的合作。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3年来校定向招聘签约就业150余人。学校每年与驻马店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举办“企业与毕业生岗位对接洽谈会”。同时,学校大力开展就业工作站建设,把它们打造成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地。

三是聚焦精准优质,着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学校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对建档立卡、身体残疾等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指导和岗位推荐,采取“一生一策”的方式进行帮扶,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发放困难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

河南教育(高教):在转型发展中,创新创业教育是黄淮学院的一个办学亮点。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未来的创新創业教育工作有哪些规划?

谭贞: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创业教育“金课”。按照“金课”标准,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基础,融合多方经验,总结出具备黄淮特色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优质在线开放课程。

同时,学校将着力打造一批新型跨学科综合技术实训平台,构建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高水平契合的崭新模式,让更所知名企业共同参与其中。例如,学校与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x-lab、fab-lab实验室,打造创新创业升级版技术平台。学校还将采用全新的竞赛机制,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升级。依托大学生创新孵化中心,构建月度选拔赛、学期决赛和学年总决赛的全新常态化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机制。

责编:雨 山

猜你喜欢
黄淮产教校企
黄淮麦区Fhb1基因的育种应用
水利诚信单位风采展示(驻马店市黄淮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期天气预报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