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前后高校教师工资变动:1995-2015年

2019-08-16 12:19胡咏梅唐一鹏王维懿
教师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工资水平专任教师高校教师

胡咏梅,唐一鹏,王维懿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 200062;3.江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 江苏无锡 214122)

一、引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在各项建设事业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我国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重视师资建设的国家战略密不可分。[1]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各级各类在校生人数都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我国也拥有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高校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我国高校专任教师已达到163.32万人,而各类教职员工之和超过244万。高校教师队伍是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智力支撑,特别是“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将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以吸引、激励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成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2018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学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

高校教师工资问题一直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相关实证研究也十分丰富,不仅有针对高校教师工资现状展开的调查研究,也有关于高校教师工资收入差距和工资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例如,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曾经分别于2002年和2014年对部分高校的教师工资进行调查,发现我国高校教师年收入总体上呈现花瓶状分布,低收入人群相对集中,高收入人群相对分散。[2][3]更多研究关注到了教师工资差距问题。如沈红等人[4]的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留学经历、在职培训、教龄等人力资本变量对高校教师工资具有显著影响。罗蕴丰等人[5]的研究发现,由非生产性因素导致的不同群体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即收入压缩现象)普遍存在于各教龄的教师群体中,而且在长教龄和短教龄两组中最为明显。胡咏梅等人[6]基于某研究型大学2010-2014年间的教师工资数据,研究发现不同学科、不同职务的教师工资存在显著差异。

上述研究大多针对教师绝对工资展开,而有关教师相对于其他行业人员的相对工资水平的研究则较少。由由等人[7]对此展开了研究,发现2010 年以后高校的工资水平与工资水平最高行业之间的差距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但是,该研究并未对此种趋势做出解释,也没有分析高校教师相对工资变化的动因。实际上,高校教师工资变化不仅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会受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高校教师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变动,与高校扩招这一特定的政策背景可能有紧密联系。因此,本文尝试利用高校扩招前后的历史数据,来分析高校教师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以及扩招对高校教师相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下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二部分描述分析扩招前后本专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变化以及高校教师规模的变动;第三部分探讨扩招前后高校教师工资的变动情况;第四部分利用分段线性回归检验考察高校扩招后教师相对工资的变化是否存在拐点,同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来估算高校扩招对于教师相对工资的影响效应;第五部分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进行总结,并阐述政策启示。

二、扩招前后高校招生规模与教师规模的变化

(一)扩招前后的本专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

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1999年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宏观经济、教育、社会等多重诱因之下,我国正式驶入通往高等教育大国的快速通道。199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各级在校生规模共计305.1万,其中本专科生290.6万,研究生14.5万。经过20年的发展,截止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各级在校生规模总量扩张了接近10倍,达到2816.4万,其中本专科生规模扩张了8倍,达到2625.3万,研究生规模扩张了12倍,达到191.1万。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急速扩张的态势,我们将历年招生数据及其年增幅呈现在图1和图2中。

从图1中可以看出三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即扩招前(1995-1998)的本专科招生总规模的平稳增长阶段,扩招初期(1999-2004)的本专科招生增幅的剧烈震荡阶段,扩招中后期(2005-2015)的增速小幅波动阶段。在扩招之前的平稳增长阶段(即1995-1998年),本科生招生数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而专科生招生数则先降后略升。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扩招初期,1999当年,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招生数都迎来了第一次跳跃性增长,招生数量分别增加了43.4%和42.1%。在随后的几年中,本科生招生数的增幅基本处于逐年下降的态势,这主要是由于前两年的急速扩招导致高校在校舍、师资方面出现严重紧缺问题,所以,放缓了对本科生的扩招速度。与此同时,在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增量将主要用于地方发展职业高等教育”,进一步推动了专科招生规模的快速增长。在第三阶段,随着扩招效应的慢慢减弱,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招生规模都得到逐步控制。本科生招生增幅从2008年开始控制在10%以内,2011年以后控制在5%以内。随着《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的颁布, 2011年以后专科招生基本呈现稳定增长局面。

相比于本专科生的庞大基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一直较小,但是发展十分迅速。大量有关高校扩招的研究一般都聚焦本专科生的扩张,其实从招生规模的数据上来看,研究生扩招几乎是与本科专科生扩招同时进行的,而且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图2中呈现了1995-2015年间硕士、博士招生规模的变化趋势,从中也发现三个明显的变化阶段,即扩招前(1995-1998)的研究生招生总量的平稳增长阶段,扩招初期(1999-2004)的招生规模增幅的剧烈震荡阶段,扩招中后期(2005-2015)的增速小幅波动阶段。具体来看,199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仅为5.1万。也就在同一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加强研究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研究生发展速度和规模做出规划,要求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应该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充。因此,在1995-1998年间,也就是截止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之前,博士和硕士的招生规模基本保持平稳,总和也不足8万。第二阶段伊始,在扩招当年(即1999年),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招生规模都明显扩大,年增幅分别高达33.1%和25.7%。这种规模的陡增由两方面因素的叠加造成。一方面,研究生规模和本专科生规模之间有供需平衡的关系,在本专科生大规模扩招的前提下,为了缓解本科生就业压力,必然会提高对研究生名额的需求;另一方面,1998年《中国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次年教育部便顺势做出适当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决定,并将2000年招生指标增加30%(其中20%为国家计划)。[8]在第三阶段,博士招生规模的年增幅基本上被控制在5%以内。在2009年金融危机和本科就业率低双重压力的影响之下,教育部在《关于编制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决定大幅扩招全日制专业硕士,这使得其后几年硕士招生规模再次出现跳跃,增幅高达16.7%,远高于同期的专科、本科和博士的增幅。[9]

(二)扩招前后的教师规模

高校扩招带来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也引致了对教职人员的需求,这不仅包括传授知识的专任教师,也包括行政、教辅、工勤等职工。从图3中可以看出,1995年,我国高校教职工人数为104.1万人,其中38.8%为专任教师。到2015年,我国高校教职工总数为236.9万人,增长了1.3倍,专任教师的比例上升到66.4%。纵观1995-2015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与扩招前后招生规模的变化阶段类似,大致可以将这一时期的高校教师数量变化也分为三个阶段,即高校扩招之前的下降阶段(1995-1998)、高校扩招初期的陡增阶段(1999-2004),以及高校扩招中后期的缓增阶段(2005-2015)。

第一阶段:下降阶段。在1999年扩招以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规模呈现出稳中有降的特点,即教职工总体规模稳定在104万以下,每年约有0.4%左右的降幅。不过这一规模减少主要集中在非专任教师。这一时期的小幅下降与高校第一轮人事制度改革有着密切联系。1993 年和1995年,国家教委分别颁布了《关于普通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着力将机关与事业单位相分离,并对高校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由此引起了非专任教师规模的小幅缩减。[10]

第二阶段:陡增阶段。在1999年扩招政策实施的当年,高校教职工总数仅增加3.5万,其中专任教师增加1.9万,非专任教师增加1.7万。与招生规模增速在2000-2004年间的逐渐趋缓所不同的是,教师规模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尤其是专任教师规模,从1999年的42.6万增加到2004年的85.8万,五年间增长超过一倍。当然,这一阶段教师规模的扩张不仅仅是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师数量的需求,也源于高校系统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了高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进而提升了行业的吸引力。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高校教师工资得到大幅提升;2002年人事部印发《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各大高校都纷纷出台配套的激励政策,建立岗位津贴制度来提高教师待遇。[11]值得注意的是,即便高校教师队伍在1999-2004年间飞速扩张,但与庞大的学生基数相比仍然有限,高校生师比仍然节节攀升,2004年达到16.5。

第三阶段:缓增阶段。2005年开始,随着扩招步伐的放缓,高校教师队伍的规模也得到逐渐控制。此外,2006 年7 月,人事部出台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试行办法》之后,高校大张旗鼓地进行以岗位聘任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在淡化终身制的基础上,采取流动编制管理、人事代理制度、柔性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来控制教师规模、提升师资水平。[11]正是由于扩招放缓和人事改革两方面原因的叠加效应,使得在2005-2015年间,全国高校教职工总数的年增幅逐年降低,非专任教师在2010年以后开始出现负增长,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也发生变化,2015年专任教师占比提高到66.4%。

三、扩招前后高校教师工资变动

(一)高校教师工资与人均GD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在1995-2015年间,我国人均GDP从5091元增长到50251元,整体增长幅度接近10倍。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各行业工资水平的稳步提升,高校教师也不例外。在1995-2015年间,全国高校教师的平均年工资从6452元增加到87480元,整体增长幅度接近13倍,高于同期人均GDP的增长幅度。这一点在图4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如该图所示,在1995年,高校教师的平均年工资和当时的人均GDP水平非常接近,此后两者都保持明显的上升趋势,但是高校教师工资的上升幅度更快,其与人均GDP之间的差距也逐渐扩大。数据显示,在1995-2015年间,高校教师工资经历了较为快速的增长,增幅常年保持在10%以上,而且在2000年和2001年甚至超过20%,这与当时实施高校扩招的政策背景不无关联。这说明高校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大发展对提高高校教师工资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尽管如此,高校教师工资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通过“高校教师平均年工资与人均GDP之比”这一指标,我们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转折时点。如图4中的虚线所示,高校教师平均年工资与人均GDP之比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95-2002年间,高校教师工资增幅稳步超过人均GDP,使得高校教师工资与人均GDP之比从1.27上升到2.21;而2003-2015年间,高校教师工资增幅渐渐落后于人均GDP,使得两者之比一路下降到1.60(2012年),几乎回到扩招之前的水平。从这一指标的变动中我们不难发现,扩招对于高校教师工资的影响是复杂的,其初期可能存在积极促进作用,但随后该作用逐渐递减以至于完全消失。

(二)高校教师工资与社会其他行业的相对水平

高校教师工资相对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如何?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利用如下公式计算高校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

(1)

该公式中,Ri表示高校与其他行业的相对工资;salaryhe表示高校教师的平均年工资,salaryi表示其他行业的平均年工资。通过该公式,我们可以得出高校教师工资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偏离程度。如果Ri>0,则表示高校教师相对于i行业来说工资更高,且数值越大则相对工资越高;如果Ri<0,则表示高校教师相对于i行业来说工资更低,且数值越小则相对工资越低。

此处,我们选择全社会平均工资、IT行业①平均工资、金融行业平均工资作为比较对象,分别计算相对工资R1、R2和R3,结果呈现在图5中。从该图中我们看出:首先,高校教师工资一般比全社会平均工资高出20%左右,且在1995-2002年间处于上升趋势,此后则逐年下降,但R1仍保持在40%左右;其次,高校教师工资始终低于IT行业,而且R2值始终保持在-20%左右;最后,高校教师工资仅在扩招后的前5年(2000-2004)比金融行业略高,其余年份均低于金融行业。由此,与由由等人(2017)的研究结果颇为相似,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工资虽然高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但是与IT、金融等高收入行业的工资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四、扩招对高校教师相对工资的影响

(一)基于时间序列的拐点分析

前文中主要利用全国层面数据分析了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的变化特征,下面我们分省描述1995-2015年间高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相对工资水平的变化趋势。从省级层面来看,虽然整体处于升势,但各省的情况则有所差异。图6呈现了各省市高校教师平均工资的散点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1995-2015年间,各省市高校教师工资水平普遍明显增长,但是随着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的增长,各省市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1995年,全国高校教师平均年工资为6452元,其中北京最高(8131元)、宁夏最低(4700元),两者之间相差0.7倍。2015年,全国高校教师平均年工资上升到87480元,其中北京最高(132273元)、河南最低(59940元),两者之间相差1.2倍。与平均工资的持续增长趋势所不同的是,各个省份高校教师的相对工资水平在2002年都呈现较为明显的转折,图7呈现了相对工资1(即高校教师相对于全社会)的散点图。观察该图可以发现这样两个事实:第一,各省市高校教师的相对工资1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部分省份连续出现负值,表明有些省份的高校教师工资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如宁夏);第二,各省市高校教师的相对工资1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在2002年左右出现峰值,随后逐渐递减。以全国平均为例,2002年全国高校教师的相对工资1为70.1,达到该时期的历史最高水平,而1995年和2015年的相对工资1分别为17.3和41.0。

① 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IT在2003年以前包括信息和咨询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在2003年以后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为了验证拐点的存在,我们采用分段线性回归来对1995-2015年间全国(i=0)和各省市(i=1,……,31)高校教师工资的变动趋势进行验证。具体地,我们采用如下的计量模型:

rsalaryit=β0+β1ratioit+β2(ratioit-ratioit*)×

Dt+μt

(2)

上式中,rsalaryit表示i省在t年的高校教师相对工资;ratioit表示i省在t年的高校招生数(含本专科、硕博士)与专任教师数之比;ratioit*表示某一时点的临界值(即某一年的ratioit);D表示时点虚拟变量。分段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时点虚拟变量的设置,将数据分为前后两个时间序列,通过检验D与(ratioit-ratioit*)的交互项系数的显著性来判断前后两个时间序列是否存在结构性变化(Structural Change)。本文中,时点被设定为2002年,则整个21年的时序数据被分为1995-2002(8年)和2003-2015(13年)两个时间序列。

由表1可知,在全国和31个省市样本模型中,全国以及12个省市的交互项系数显著。这表明,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高校教师的相对工资在扩招前后存在拐点,扩招之后比扩招之前相对工资有明显降低。类似地,对于天津、山西、黑龙江、上海、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甘肃、宁夏、新疆这12个省市来说,高校教师的相对工资在扩招前后也存在明显拐点。对于其他19个省市来说,交互项并不显著,说明这些省市的教师工资变化较为平稳,在扩招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表1 扩招前后高校教师相对工资的分段线性回归结果

续表

注:重庆于1997年改设直辖市,因此其数据仅有1997-2015共计19年。

(二)基于面板数据的扩招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相对工资的影响估计

分段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从全国和多个省市来看,高校教师的相对工资在2002年之后存在着明显的下降趋势。那么,为何会出现此种下降趋势?有必要联系劳动经济学中的工资差异(wage dispersion)理论进行探讨。所谓工资差异理论是指工资差距由可观测和不可观测的特征共同解释,其中可观测的人力资本特征只能解释工资差异的30%左右,而更多的差异则主要由行业和规模决定。[12]可观测的人力资本特征决定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则是行业之间工资差距的重要决定因素。[13]有关规模对工资差距的影响,萨缪尔森在《经济学原理》对此有过经典论述,“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劳动供给的多寡会影响企业支付工资的多少”。国内相关研究也表明,行业集聚程度的提高会拉动行业平均工资的上升,而经济规模越大的行业,其行业工资回报也越高。[14]

上述理论对本文构建扩招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相对工资的解释模型具有重要启示,即高校教师相对工资模型的构建需要同时从可观测的人力资本(抑或劳动生产率)因素和不同观测的行业因素两个方面去考虑。因此,本文选择学生数作为劳动生产率的代理变量,学生规模越大,意味着教师承担着更多的工作量,也意味着教师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为了精确的反映劳动生产率,本文将在校生数和招生数两个变量分别纳入模型,因为相比于在校生数,招生数更能反映出扩招带来的教师工作量变化。对于不同观测的行业因素,本文主要考虑规模因素(即教职工数量)带来的影响,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与一般生产部门不同,不存在经济意义上的资源垄断。具体,本文将利用如下的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rsalaryit=β0+β1lnstuit+β2lnteait+μit

(3)

上式中,rsalaryit表示i省市在t年的高校教师相对工资;lnstuit表示i省市在t年的各级各类学生的招生数或在校生数(对数);lnteait表示i省市在t年的教职工数(对数)。考虑到面板数据的特性,本文将同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简称FEM)和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简称REM)来估计上述方程,并通过Hausman检验的结果来选择一个更为合适的模型。所有模型的估计结果呈现在表2中。

由表2中的Hausman检验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以招生数还是以在校生数为模型的结果,都是固定效应模型更好(卡方值在0.01水平上显著)。再对比FEM1和FEM2的回归结果,不难发现,前者比后者的R2更高,从而拟合程度更好。因此,本文主要以FEM1的结果为准进行解释。从FEM1中自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招生数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学生整体规模越大,则教师相对工作越高。这意味着,扩招提高了高校教师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了相对工资水平的提升。教职工数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教师队伍的规模越大,教师相对工资越低。这意味着,扩招带来了教师队伍规模的壮大,但是以财政资金为主要经费来源的高校无法长期保障高校教师工资水平的持续上升,从而造成高校教师相对工资的下降。从标准化系数的结果来看,教职工数的影响效应要大于招生数的影响效应,即前者的绝对值要大于后者,因此,可以认为,教职工规模的过度扩大是导致高校教师相对工资在2002年之后下降的主要因素。

表2 扩招相关因素对高校教师相对工资的影响效应估计

续表

注:对于每一个变量,第一行数据为非标准化系数、第二行数据为标准误、第三行数据为标准化系数(常数除外)。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1995-2015年的全国层面的统计数据和分省面板数据,本文以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为时间节点,聚焦高校教师工资这一主题,对高校招生规模、高校教师队伍规模及其与高校教师相对工资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获得三点主要结论:第一,扩招前后,高校招生规模大致经历平稳增长(1995-1998)、剧烈震荡(1999-2004)和小幅波动(2005-2015)三个阶段。第二,高校教师工资的绝对水平一直处于增长期,但其相对工资先升后降。 第三,高校教师相对工资的变化在扩招后存在拐点,扩招后教师相对工资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教师规模的过度扩张。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双一流”建设、《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大政策的牵引下,应该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特别是教师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工资水平。为此,本文提出如下两点政策建议:

第一,深化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教师相对工资水平,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本文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绝对工资水平虽然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是扩招以来,高校教师相对工资水平却存在明显的下滑,与IT、金融等行业的差距更是在不断拉大。不少学者和官员都意识到,在市场化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都涌向金融领域,而不愿意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注]澎湃新闻. 楼继伟长文论中国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绝不能出颠覆性错误[EBOL].[2018-08-2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74766。。因此,高校应该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参照受教育水平可比的行业来确定高校教师的工资水平,并建立相应的长期增长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

第二,完善高校人事制度,实施人才分类管理,在有效控制教师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专任教师占比。本文的研究表明,高校教师规模是造成扩招之后高校教师相对工资下滑的重要因素。虽然经过几轮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教师结构已经得到调整,但非专任教师队伍的比重依然较大(占总数的33.6%)。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试点实施高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职员制度,但是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在国家对高校取消事业编制、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的人事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应该加快人事制度建设,实施人才分类管理,不断提高专任教师占比,适度控制非专任教师比例。

猜你喜欢
工资水平专任教师高校教师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高校教师团队知识共享的保障机制研究——以南审国际贸易学专业团队为例
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制改革问题与对策探讨
“十三五”回顾系列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人口红利、经济增长与工资水平
HAIR AND NOW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