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9-08-16 03:17韩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小学培养

韩丽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拓展阅读和开展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 语文核心素养 培养

近来,“核心素养”成了基础教育领域的热点词语。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自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素养落到实处,是语文教师共同追求及目标。

1课文阅读,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1.1课前预习,搜集整合信息

上课前,要预先布置学生学习,包括生字新词、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的情况等。学生在此过程中,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为准确理解、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儿童心理和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识字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学生学习生字,教师应采取字理讲解的办法教学。如《火把节》中生字“駿”指良马,所以与“马”相关,而非与“人”相关,非“才俊”的“俊”。再引导学生联想形近字,辨别形近字。那么,对骏字掌握就牢固了。学生掌握了联想比较的识字方法,就具有了学习生字的能力了。

同时,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搜集资料,就会了解到火把节的来历、特点、分布民族和有什么活动等。上课前,学生对搜集到信息进行交流、整理和补充,课堂上再来体会文章的感情,就容易得多了。

1.2质疑问难,发展学生思维

我们知道,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发展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我们要擅长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心望。同时,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抓住前后矛盾的地方、抓住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等,多方位、多层次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听了之后,提出问题: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金色”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鱼钩有什么动人故事?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疑惑,产生了解决疑惑的意愿,然后让学生围绕疑惑去阅读,去找答案,从而弄懂课文内容。

又如在教《长征》时,在学生读通读顺诗歌,理解基本内容后,我让学生质疑:“有哪些地方不理解?”让学生反映自己的疑惑,之后常着问题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学习效果一定更好。之后,再问:“写法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你有什么想说的?能写下来吗?”在一个个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质的升华。

1.3用心阅读,感悟课文情感

语文教学中要体现:“书声琅琅,感情浓烈。”没有用心阅读,就没有感悟。用心阅读是感悟的基础,深刻的感悟必须有深入阅读:深入的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品读次数越多,思考得越加深刻,感悟就越加丰厚,越加深刻。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一篇美文。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品读课文内容。我抓住第一段,通过学生默读、个别朗读、自由读、齐读等,阅读课文。当学生默读,划重点词句、批注后,内容已基本掌握。再通过朗读课文,体验草原的美更深了。接着我让学生尽情赞美草原。紧接着,出示草原沙漠化,沙尘暴肆虐视频,学生自然产生失望、难过的强烈情感体验。再抓住这个时机让学生通过“读”,把草原的美丽,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表达出来。这样,很好地促成了学生语感的达成。语言实践和文章情感水乳交融,读中感悟、读后感悟。这又更好地促使学生把文章读好。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范读、默读、自由读、齐读、配乐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不需要教师作过多讲解,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思考,自然而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热爱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达到了预期目的。

读,应是有层次的,而又循序渐进的:默读——读通——读顺——读懂——练读——有感情地读,甚至达到文与人融合,文从心生的境界。这样,对文章的内容、中心,学生就感悟透了。

1.4大胆想象,进入课文内核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心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一个人物,设身处地地思考。进入作者心灵,可以更深地体悟课文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为课文而喜,为课文中人物而悲。

如教学《最后一分钟》,1997年7月1日,现在的学生还没出世,事情离现代、离学生生活较远,对诗中一些句子较难理解。特别是对香港被侵略霸占的历史更加不了解。为此,我在引导学生想象香港被侵占,人民作二等公民悲惨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到香港回归,是100多年中国人民奋斗不息的结果,是香港人可以重新作人的新起点,是洗雪中华民族耻辱的重要时刻,是全中国人扬眉吐气的骄傲。之后,再想象1997年7月10日香港市民、全国人民欢庆香港回归的情景,之后,再看一些香港回归的历史镜头,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自然得到了宣泄和培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使诗中事物活化,再配乐朗读,就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会,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与香港同胞、全国人民一道激动喜悦迎接香港回归。

1.5品味语句,学会鉴赏与传承

我们语文课本中收取了大量的优秀文章,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例子。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加以利用。《西门豹》和《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这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从古代古代一直传颂到今天;原因就是其中饱含着动人的美丽。在教学时,我们着重通过抓住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人物形象,进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了美的情感体验,传承了正义和对美的追求,了解了美的内核,又传承了文化。

又如《小桥流水人家》。主要写了家乡流水美、小桥美、家乡美、人民生活美,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及怀念深情。通过品读“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环绕着村庄,婀娜的垂柳画着粼粼的波纹,水鸟婉啭的叫声与哗哗的流水声相唱和着”,“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等重点句,再引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千百年前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今天游子对家乡怀念,这种美感,就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审美情感得到升华,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对家乡热爱的情感都得到传承。

1.6读写结合,学会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理解、积累的过程,习作是学生内化及创造、运用语文的过程。只有大量阅读之后,才能有感而发,抒写心中所感,此所悟,所思所想。读与写必须有机地、科学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高效率地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如在教《猫》一课后,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的特点,鼓励学生仿照作者的写法,把它的特点写出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又如在学完《我想》后,我让学生仿写。同学们会说,我想做什么呢?很多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写起来:“想装上鱼尾巴,到水里去看一看;想缩小身子,钻到树里去看一看;长上翅膀,飞到东北去看看雪……”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甚至创造出自己最得意的最精彩的语言。只有平时课堂上落实中读到写,读写结合,学生作文才能:“下笔如有神”啊!

2拓展阅读,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正对应古语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到实处,就必须坚决地、长期地拓展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面。

2.1抓课内拓展阅读

每上完一篇课文,从课堂上,挤出5至10分钟的时间,拓展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材料。或者以主题阅读为主增长学生的知识,或者以文体阅读为主提高学生的能力,或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审美能力。如上完《新型玻璃》这一课后,找来说明文让学生阅读;如上完《毛主席在花山》后,找来毛泽东或其他革命家的事迹文章,让学生了解他们的革命情怀或丰功伟绩,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又如在教学在《刷子李》后,找来描写人物的典型文章,让学生阅读,巩固写人的方法,都是很好的拓展阅读的途径。

这样日积月累,必定增强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2.2抓课外兴趣阅读

伟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又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班级图书柜、学校图书室和社区的图书室等书籍资源,并向学生推荐一些合适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寒假暑假,布置阅读名著的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摘抄精彩的片断,优美的句子词语,甚至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3开展活动,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要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须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展示的平台,给予鼓励、表扬和奖励,提供大力支持。

如学完《有趣的汉字·字谜七则》,可以开展“搜字谜”和“猜字谜”活动;如学完《新型玻璃》后,可以開展想象文章阅读及作文大赛,又如学完《我爱你汉字·街头错别字》后,可以开展“我们作文中的错别字”辨认活动;如学完《狼牙山五壮山》后,开展“抗日英雄故事会”活动……如此这般,必将有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语核心素养,需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本要点[N].中国教育报,2016-09-14(09).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小学培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