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外的“门神”

2019-08-16 02:15刘松涛刘晓晨
读者欣赏 2019年8期
关键词:吴三桂盛京牌坊

刘松涛 刘晓晨

来到沈阳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大清门东、西两侧的木质结构牌坊。东侧的“文德坊”和西侧的“武功坊”俗称东华门、西华门,这两座牌坊雕饰精美,它们既像两只楚楚动人的眼睛,提升了这座宫殿的颜值,又像门神似的守护着皇宫内苑,给人以威慑感。

牌坊名称有出处

位于大清门南两侧的文德坊(东侧)与武功坊(西侧)

“文德”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江汉》,“矢其文德,洽此四国”,意为以礼乐教化民众,以文治国,德高望重;“武功”二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有此武功”,指对外军事上很有成就,以武立功,保家卫国。《礼记·祭法》中也提到“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治”,由此可见,“文德”和“武功”是清太宗皇太极治理国家的重要策略,文德坊和武功坊的名称体现了当时的执政理念。

候朝广场的一部分

文德坊和武功坊的方位,是结合大臣上朝时“文东武西”的排列而设计的。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一座下马碑,碑面用满、汉、蒙、藏、回5种文字写着:“诸王以下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清朝初期,候朝制度有相关规定,文官坐轿、武官骑马,上朝前,文武官员要在文德坊、武功坊两侧的下马碑处下轿、下马,然后步行至东、西朝房小憩候旨。官员所乘之轿马皆存放于两座牌楼外(位于沈阳故宫西门的轿马场,就是当时文武官员入阙时的轿马存放之地)。当时,东朝房、文德坊、大清门南、武功坊、西朝房之间的区域构成了宫门前庭格局,相当于当时的候朝广场。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国初定,凡王以下各官升赏,或因事沐恩者,于每月常朝日行谢恩礼;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谢恩者,皆启奏进内行礼;官员为有功升赏谢恩者,亦启奏进内行礼:因事谢恩者于大清门外行礼。”除官员候朝外,因事谢恩者也要在大清门外行礼,可见两座牌坊之间的区域是清初官员活动的重要场所。

清军入关后,每当皇帝东巡时,都要在大清门外举行礼仪活动,文武百官及随行之人需着朝服于大清门外等候。由此可见,两坊之间也是举行皇家礼仪活动的辅助空间。

文德坊

吴三桂文德坊前钻“刀洞山”

传说吴三桂盛京闯刀山的事发之地就在文德坊。当时皇太极征讨辽西节节胜利,因此大设宴席,犒劳三军。一日,皇太极收到一封密信,信中说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想献城投清。为了考验吴三桂的诚意,皇太极特意派人赶制了三座“刀洞山”,每座都用数十把尖刀嵌成直径1.67米的圆形洞,中间刚好能钻过一个人,如果稍不留意,从中钻过的人就会被尖刀划得皮开肉绽。

而后,吴三桂果然带着贴身随从来了,刚进抚远门,他们就看见了文德坊前的三座刀洞山。路两旁的清兵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刀枪如林。尽管当时情况危险,但一想到自己的父亲吴襄被囚禁、爱妾陈圆圆被掳,吴三桂便脱下衣裳,咬紧牙根,忍痛钻过了这三座刀洞山。穿过刀洞山的他浑身鲜血淋漓,皇太极随即命人取酒,与吴三桂“歃血为盟”。

吴三桂在刀伤痊愈后回到了山海关。不久,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看时机已到,立刻派出使者赴清求援。多尔衮在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率八旗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开进了山海关。

皇家禁地必经之处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两座造型相同的牌坊,为南北方向,距大清门中心线52米,面阔13.47米,建筑总高10.1米,每座占地面积67.25平方米。两坊均为四柱三间三楼柱非冲天式牌楼,三个硬山式屋顶,中间的主间高于两边的次间;屋顶均以黄琉璃瓦为主,近脊、檐处及勾头、滴水为绿瓦件;主间檐下为5组斗拱承托,两次间均为4组斗拱承托,其下的枋、瓜柱、雀替、花板等,都以浮雕为主彩绘为辅,图案为翔龙、飞凤、行云、流水、瑞树、奇花等,显得非常尊贵华丽、气宇轩昂;枋额为蓝底金字,分别以满、蒙、汉三种文字阳刻“文德坊”“武功坊”,末署款“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可知两座坊均建于清太宗崇德二年(1637年)。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沈阳故宫仅有的署有建筑年份的建筑物,两坊是在沈阳故宫主体建筑竣工、使用后,在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的第二年下旨建造的,仅从“文德”“武功”的牌坊名中,也能感受到皇太极炫耀自己的意图。

文德坊和武功坊是皇宫前的标志性建筑,是进入皇宫的必经之处,相当于现在的门禁。清军入关前,两坊作为皇宫前庭的左右阙门,只设有可以开合的栅栏门,两坊之间的干道可以说是禁止通行的。坊门外及大清门前设有堆拨房和值房,驻有守值官兵严格把守,王公大臣只有在入宫参朝召对或办理公务时方可由此进入,平时则禁止入内。

清军入关后,盛京皇宫变成了陪都,虽然仍处于严格的保护状态,但远不如清初时管理森严。两坊间的干道是城内“井”字形的主要干道,东连大东门,西连大西门,虽然当时这条通道也是禁行的,但因绕道不方便,行人总是趁防守官兵松懈之际偷偷穿行。

门禁制度严格

文德坊和武功坊,就像象棋盘中的界河一样,将皇家与平民的生活隔离开来。进入两坊,就步入了皇家禁地。两坊因此成为门禁制度的具体实施地。

清初的门禁制度规定:除值日人员外,“定王公以下文武官入朝至下马碑处下轿、下马,停止仪仗,亲王、郡王、貝勒各随护卫二人,贝子随护卫一人,其余官员不许跟随人役入朝”(《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据《沈阳故宫志》记载: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建东牌楼内5间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文德、武功二坊及坊外甬道栅栏并值房14间;嘉庆二年(1797年)重修文德坊外堆拨房。由此可见,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楼下建有杂役人员用的值房和堆拨房,随护人员在牌楼下止步,在值房内休息待命。

乾隆东巡盛京期间,“文德、武功二坊,大清门、翊门、过道楼里外俱用木搭垛”(《清帝东巡》),搭垛放在门槛两侧,以方便车轿过门省力之用,这说明当时的文德坊、武功坊门槛较高,并安有木栅栏。这些搭垛,在皇帝巡视结束后,一般要撤掉送盛京工部存放(《清帝东巡》),可见,盛京宫殿平时是不许其他车轿入内的。

武功坊

历代宫禁门卫制度

宫禁制度历代均有严格规定,渐渐发展成门卫制度。早自秦代就已实行凭证通行制度,进入宫殿或是经过关津都要持证通过:至西汉,门卫制度进一步强化,各宫门均悬有“籍”或“门籍”,上面登记了批准进入宫殿者的相关信息,否则不准入内:东汉则设置了宫掖门守卫官;唐朝的门卫制度更为严格,设有宫门警卫,门籍每月换一次,出入宫均需检查,开关城门的时间都有规定:明朝的宫禁门卫制度更加系统化,除了禁军外,宦官也参与宫廷诸门的守卫。《国史馆档案》记载:“紫禁城内非特召官员,不能轻至。即大臣亦只在外听宣,不敢无事辄入。”

清朝的宫禁门卫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善、合理,出入禁门有严格的制度:凡王公大臣上朝,至下马碑处必须下马、下轿。唯贝子以上王公,或赏紫禁城骑马官员,入东华门,至箭亭旁必须下马。入西华门,到内务府前必须下马:“凡官员出入,各由其门”(《大清会典》);王公百官进入紫禁城,随带从人有一定的限制:“凡官役官物,验其门牌而放行焉”,“内阁、内务府及内廷行走各处……皆由内务府给予火烙腰牌。入禁门,令巴克什护军验明放过。其腰牌三年更换一次。不及期而接充者,随时更改,咨报景运门稽核”(《大清会典》);凡中夜出入禁门,须持有合符。

从百姓禁足之地,到遗产保护之地

1931年,文德坊和武功坊前的日军

1931年,文德坊和武功坊前的日军

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于维护皇宫尊严、整肃秩序之目的,盛京发放了禁止通行的布告,规定不戴缨帽,戴白毡帽、草帽及着短布衫、短棉袄和牵马的普通平民百姓和妇女永远禁止通行。尽管如此,仍有大批平民百姓从此通行。嘉庆二十三年(18侣年),嘉庆皇帝第二次东巡之际,盛京内务府再次布告全城官民,禁止从此道通行。

两坊虽是平民禁地,却挡不住侵略者的脚步。1900年9月,俄罗斯帝国入侵中国东北,10月进入沈阳,驻兵于沈阳故宫。1926年,东三省博物馆成立,次年正式对外开放。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强行占领沈阳城,盛京宫殿被日本控制,东三省博物馆的馆务被迫停顿。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保护两坊,沈阳市政府将这一路段改为半步行街,两坊自此不再是等级尊卑的划分,而成为平民百姓随意穿梭的阙门。2006年,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世界文化遗产,沈阳市政府将沈阳路二段改为步行街,禁止一切车辆通行。至此,两坊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从古修到今

清朝政府非常重视对牌坊的维修与保护,如崇德二年(1637年)规定:“凡宫殿岁时修理由内务府专掌。”(《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康熙十年(1671年),康熙皇帝东巡时看到昔日的宫殿破烂不堪,于是加大了对陪都宫殿的管理及修建,并制定了严格的修缮制度:“嗣后盛京宫殿有应修之处,内务府会同工部择吉修理”,“凡采画油饰需用颜料、桐油及罘罳所用铜丝等项,于盛京工部移取,部委官监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之后又根据各个宫殿的损坏情况小修、大修和每年定期修理。康熙以后的历代皇帝也都十分重视陪都盛京,乾隆皇帝每次东巡盛京,都要对文德坊、武功坊、清宁宫等宫殿进行修理、粉饰。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档案》中可以查阅到乾隆年间文德坊、武功坊的9条维修记录,由此足见清政府对两坊的重视程度。

1974年7月,因无轨电车要从此通过,这两座清初牌坊被迁往昭陵陵寝内。1986年9月,市政府拨专款将两坊又迁回沈阳故宫,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在原基础上对两坊进行了加固和修复,修复后的文德坊与武功坊又恢复了原貌。

现如今,两座牌坊仍然屹立如故,但它不再是平民百姓不能驻足的禁地,而是對世界开放的文化遗产胜地。它以亘古不变的威严,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猜你喜欢
吴三桂盛京牌坊
《黑图档·咸丰朝》所见盛京文书工作探析
多尔衮巧降吴三桂
盛京银行:报表里还藏着多少不良资产?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清帝东巡盛京之表象、本真与遗留之史迹、诗赋、文著新论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
安徽桐城六尺巷
吃货康熙定三藩
断剑坊
烦人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