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发展局限性研究

2019-08-16 06:56陈东妮徐兴标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电视剧局限性发展

陈东妮 徐兴标

【摘 要】反腐题材电视剧自1995年《苍天在上》播出至今,已发展二十余年头。2017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出品,周梅森编剧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此剧一经播出,即引起了各年龄层次受众的广泛喜爱与好评。反腐剧经历十年停滞期后的首次回归即获成功,值得广大影视创作者欣慰的同时,却依然存在专业人才紧缺、题材细分程度不足、受众层次相对单一以及学界专业理论研究相对欠缺等问题。

【关键词】反腐剧;电视剧;发展;局限性

反腐题材电视剧自诞生至今,已发展二十余年头。自1996年第一部反腐剧《苍天在上》的播出,使我国反腐题材实现了零的突破,随后,一批探索性的反腐题材作品,如《党员二楞妈》《反贪局长》等应运而生。早期的反腐剧创作虽建立在艺术理论与技术设备相对成熟的基础上,但对该题材探索尚不完善,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相对固化的问题。进入千禧之年,随着反腐题材热度的不断升温,我国反腐剧发展迎来了繁荣发展阶段,其中不乏《大雪无痕》《绝对权力》《黑洞》《黑冰》等一系列优秀作品问世,这一时期的反腐剧相较初诞期创作的青涩、固化,更致力于从情感角度出发引发观众共鸣,对腐败原因也有一定程度的探索。然而反腐剧及相关题材电视剧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快导致了其质量层次不齐的负面影响,针对反腐题材影视创作急功近利问题,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以《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对反腐、涉案等相关题材进行了严格限制,至此,我国反腐剧进入了几乎零生产的寒冬期。直至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反腐剧才再度回归观众视野。此剧一经播出,广受业内外人士关注,并获得了不同层次观众的广泛好评。

然而《人民的名义》的成功,并不代表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的普遍成熟。我国反腐剧创作虽处于上升期,可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紧缺,反腐电视剧原创力不足

回看自1996年至今我国现有反腐题材电视剧不难发现,我国的反腐题材创作长期依赖于小说文本改编。如当代官场小说家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人民的名义》等,均被其亲自改编成影视剧本;再如当代作家陆天明创作的《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等,也均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与观众见面。由此可见,当下我国反腐剧创作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仅周梅森、陆天明二人创作便可涵盖当下反腐剧市场中的绝大部分知名作品。自2017年《人民的名义》播出后,没有了相关部门条文制约的反腐剧本应如雨后春笋般相继而生,但仅两年多时间,我国反腐题材创作依然屈指可数。反腐题材创作数量过少虽与该题材的特殊性与严格的审查体制相关,但专业人才紧缺、创作者创作能力有限才是导致反腐题材数量缓慢增长的重要原因。除周梅森、陆天明等资深作家、编剧外,我国目前反腐题材专业编剧寥寥无几,大多编剧者对该类现实题材缺乏必要了解,缺乏生活体会,故而无法对作品主题深度进全面到位的开掘。

从另一方面来看,小说文本与影视作品的相互改编固然能产生双赢的经济效益,但从反腐剧的长远发展来看,抛开“文本”的拐棍,创作一批极具影视艺术优势特征的作品,才能切实巩固“反腐”作为我国主旋律电视剧题材之一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如不加紧培养一批生活阅历丰富、专业能力成熟的反腐剧创作人才,只会制约反腐剧向题材内容丰富、观众喜闻乐见的良好态势发展。

二、题材细分程度不足,“官场”腐败占比过大

“腐败”是一種极其不良的社会现象,现如今提起腐败,其现象即刻能扩展到各行各业当中,官场腐败、医疗腐败、学术腐败、体育腐败……受不当教育影响,腐败问题甚至已向低龄化蔓延,诸如中小学生等未成年群体中亦有此现象。然而纵观我国反腐剧创作与发展,“官场”腐败始终占领着反腐剧数量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却甚少涉及其他行业或领域,对“腐败”题材的解读存在过于狭隘的现象。

专业化、细分化是我国电视剧题材类型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反腐剧历经二十余年发展,早已奠定了相对坚实的类型地位。因此将反腐剧依据不同的行业、年龄层次、腐败形式等细分为更具体的题材方向,不仅宏观上符合题材发展要求,从传播与接受角度看,元素融合所带来的创新现象也将不断引发广大受众对电视剧题材的猎奇心理,从而可培养一批相对稳定的前期受众群体。值得欣喜的是,由周梅森编剧,已于2019年1月8日杀青的电视剧《人民的财产》即是从经济领域出发,对行业腐败进行揭露的典型案例。此类作品的出现也为广大影视创作者提供了思考与调研的空间和机遇,类型细分化、题材专业化趋势需得引起反腐剧创作者的足够重视。

三、受众层次相对单一,年轻化程度有待加强

反腐剧受其素材影响,如上文所言,内容大多围绕“官场”腐败、行业腐败等政治、经济领域问题展开。因此受众群体相对单一,大多集中在30岁以上、男性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中。而2017年反腐剧《人民的名义》被公认为颠覆反腐剧受众群体组成“常态”的典型案例,观看该剧的青少年受众比例显著增加。根据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中传大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所对《人民的名义》受众群体组成的分析,18-30岁的年轻人在网络收视终端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有效降低了该剧受众群体的平均年龄。从以上数据来看,《人民的名义》的“颠覆性”的确名副其实。然而需要引起广大影视工作者注意的是,网络媒介对该剧的“颠覆性”现象出力不少,观看该剧的18-30岁年轻用户占到了总网络观看用户数的八成以上,而电视用户中,31岁及以上的中老年却依旧占据主流地位。由此可见,网络媒介本身所引入的年轻化元素是该剧总受众群体向年轻化偏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单从总数据判断反腐剧已朝年轻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是较为片面的。

纵观我国现有反腐剧,除十年沉寂之后的《人民的名义》外,《省委书记》《绝对权力》《国家干部》《大江东去》等大多数作品还集中在“官场”腐败等较为单一的选题角度上,角色年龄设定偏大、主题内容政治性较强、演员选择相取固化,因此必然导致受众年轻化程度不足,时尚元素相对薄弱的问题。即便是《人民的名义》中以加入年轻演员面孔,增添青年群体故事线的方式来改善题材本身的受众单一性,然而收效并不乐观,纵然数据中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可其内容与方式依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可否认,现阶段我国反腐剧依然存在受众层次相对单一,年轻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四、理论研究尚不丰富,指导实践动力不足

自1995年《苍天在上》诞生以来,反腐剧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已经成长为现实题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型。然而汇总当下反腐剧相关研究内容,其方向和角度存在着不够丰富的问题。现今反腐剧研究多数围绕着人物、叙事、传播、发展等角度开掘,虽不乏优秀成果,但研究角度尚不够多元,诸如受众、视听、媒介、国内外相关题材的比较研究等方向成果匮乏,不能达到全面有效指导反腐剧各环节的实践创作的目的。而当下学界人士也应给予反腐剧更多关注,结合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角度为反腐剧理论研究添砖加瓦,既从理论角度指导反腐剧创作实践,也应结合当下大数据优势条件,剖析、总结该类型现有成果,力图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正处在不断完善与发展的上升阶段,由人力、素材、学术等多方面造成的局限性若得以改善,必将促进国产反腐剧的较快繁荣。为此,业内外人士除对该类型给予足够重视之外,也应加强对影视艺术发展局限性的正确认识,做到发现问题,并切实解决问题的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电视剧局限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动化事实核查的前景及局限性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胸腹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特征
我国公共行政的系统分析:可行性、必要性及局限性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