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研究

2019-08-16 06:56张红姬
智富时代 2019年7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

张红姬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生态环境,传承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营造非遗的适应生态环境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基础。大力倡导和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和积累非遗的广大受众,是扩展非遗生存空间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

近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日益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就连街头的凉茶铺、烧饼店都可以看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招牌。可以说非遗保护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热门项目。但在这种轰轰烈烈气氛的背后,对非遗保护观念、方法以及效果的研究和评价却一直争议不断。本文将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进行研究。

一、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环境,指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应该是指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这些外界条件,不是孤立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作用,而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地起着作用的。所以,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要优化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所有外界条件,以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总体说来应该包括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地理环境的总和,指自然生态、气候等。乐清雁荡旅游集散中心、乐清铁皮石斛制作技艺非遗生产性保护与体验基地、鹿城区新田园社区非遗体验基地、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场所,由于温州山区雾多,光照柔和,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铁皮石斛的生长,温州铁皮石斛文化历史亦相当悠久。

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温州各民族非常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注重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不随意捕杀生灵,不乱砍滥伐的良好习惯。温州土生土长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瓯塑、黄杨木雕、泰顺石雕等亦是合理利用自然材料,对天然资源进行艺术加工,是温州艺人表达美和希望的独特方式。

2.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形成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任何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洞头区巧用非遗文化助推旅游发展。洞头地处瓯江口外,是闽南文化与瓯越文化的交融地,具有独特的海洋海岛文化,近年来,该区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将非遗文化的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有效融合,积极推进非遗文化助力全域旅游发展,利用独特的海洋海岛文化吸引游客,让游客驻足参观体验,让非遗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大放异彩。目前,已连续举办9届中国·洞头妈祖平安节、10届七夕民俗风情节、7届以“养海护生,感恩海洋”为主题的放生节等海洋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活动,有力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获得“中国七夕文化之乡”等称号。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民族文化积淀,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如瓯窑从容器到工艺品的发展就是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审美情趣在提高的体现;风靡全国的黄杨木雕多样的风格不断刷新人们对美的认识;人们掌握了锥刺、刻画和漆艺等装饰艺术后又衍生出变化多样瓯塑艺术并广泛应用于壁画装饰,艺术品收藏等领域;还有独特的瓯绣艺术在全国百花齐放的绣品市场独树一帜,这些温州本土文化魁宝不胜枚举。以上列举所及,都是温州各民族文化精粹的一部分,被视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传承。

二、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生态环境保护探索

根据以上关于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分析,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充分考虑其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两大要素。而影响这两个环境的因素,也同时来自于两个方面:遗产本身及其生存环境。所以,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时,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进行。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文化元素的保护

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文化元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及其构成文化元素进行保护的主要手段,由各级政府建立起的名录体系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的依据。这些名录,是温州特色民族、地域文化的直接表现形式,组成了温州独特的文化氛围,只有对这些名录实施充分保护,才能确保温州特色文化的延续,也才谈得上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多年来泰顺县积极开展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活态传承工作,一方面鼓勵和扶持民间运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建桥,传承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新和提升建桥技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传承人培育机制,开展传承人“师带徒”、“带薪学徒”工作,通过开展建桥实践活动来带徒授艺,使该项目传承人梯队持续扩展。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保护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这些“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就构成了各族人民文化的主体文化,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就要着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保护。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来源于大自然或与自然密切相关,这些自然条件直接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温州要全面盘点非遗项目底数,要构建区、街道(乡镇)、村居三级共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积极开展省市非遗项目申报,健全非遗项目数据库。积极创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市级非遗传承基地。

三、非遗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研究

温州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都和自然休戚相关,很多自然环境直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物或直接就是环境造就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

1.按照“一处一馆一中心”的目标加强非遗可持续发展机制建设

新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深入探索文旅合并后的新思路,宏观规划,着眼创新。要按照“一处一馆一中心”的目标,自上而下,建立和完善组织体系;要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起依法运行、依法保护的制度体系;要通过评定和评价标准的确立,建立起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评审和评价体系;要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培养新传承人,建立起灵活的、形式多样、可持续的传承体系;要通过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等机制建设和全面实施机构与场馆建设等基础工程、非遗记录工程、非遗传播工程、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建立起科学的保护体系。

文化环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失去了这个土壤,将会失去生命的源泉。温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

2.要统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文化环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不只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既有自然的也有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造就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是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文化环境是融人自然环境中的,自然环境也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所以,在谈保护时必须整体考虑,不能将二者割离。要打造非遗进景区。

四、结语

我们认为,营造非遗的适应生态环境是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基础。大力倡导和传播传统文化,培养和积累非遗的广大受众,是扩展非遗生存空间的有效方法。从生态视角出发,非遗的使用者和消费者比传承人更加重要。非物质文化源于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并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所以,民众是非遗的生长土壤,生态环境是非遗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孟志军.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特征及与地方经济之关联[J].中国商论,2015,(23):116-119.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难忘九二温州行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